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学习重点 1.掌握虚词的分类及特点。2.学会正确运用虚词。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在汉语表达中,虚词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思考:“的”“得”“地”在用法上有何区别?活动最后的几个词组应如何处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什么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主要有哪几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类虚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课堂活动中“的”的用法说明虚词运用应注意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误用有哪些常见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必须保留的一句是( )
A.咱们厂所需的原料已经运来,并被存放在库房里了。
B.老先生很有度量,他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交朋友。
C.北京地区今年少雨,大风却比近两年的偏多。
D.天阴得这么厉害,怕是要下大雨,所以你还是带把雨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B.李自成等起义领袖内部不团结,贪图享受,严重脱离群众,然而起义失败了。
C.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稀动物逐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
D.为什么有的学校对学生反映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置之不理呢?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应当承认,好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那么,__________说什么求甚解________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_______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________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越读越有兴趣,________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A.无论 或 因为 才 渐渐
B.即使 和 因此 就 渐渐
C.无论 或 因为 才 自然
D.即使 和 因此 就 自然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两千多年以前的剑刃还如此锋利,________令人诧异。
②那种以清散闲适为乐的人__________是事业心不强的人。
③某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伤人事件发生了__________100起。
A.确实 往往 不只 B.确实 往往 不止
C.实在 常常 不止 D.实在 常常 不只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能获得荣誉当属不易,________,当前由于名目繁多的荣誉牌的泛滥,使其荣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②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必须泰然地放弃,________是诗,是自然,还是七彩斑斓的情意。
③我们学习,并不只是要积累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________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A.然而 不论 更 B.因此 不管 而是
C.因此 不论 而是 D.然而 不管 更
题型 正确使用虚词
例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作品也何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B.同志们盼望早日归队,上阵杀敌,张思德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C.老杨说:“自家兄弟,何其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
D.与其靠外地供应,何如就地取材,自己创造。
例题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也只是________见见面。
②他________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西湖南线开放,作为原居住于此的居民旧地重游,______想起往事。
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人人”,________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得例外。
A.偶尔 不论 难免 诚然
B.偶然 不管 难免 当然
C.偶尔 不管 不免 当然
D.偶然 无论 不免 诚然
解题技巧 在解题时应注意:第一,理解句意,把握语境,理清句子和文段内部的层次及关系,分清是假设语气还是既成事实,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等问题;第二,分析所提供的虚词的意义、语气、配套规则、搭配规则,看虚词的位置是否恰当、用得是否合理、搭配是否合适、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第三,采用语感法、比较法、代入法或排除法,将最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答案精析
解引子
虚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复杂、细腻、变化无常,要准确表达人、事、物、情就离不开虚词。就表达效果来说,实词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时候,离开虚词是难以作准确而传神的描述的,虚词有着实词无法替代的作用。
析活动
助词“的”“地”“得”的读音相同、性质相近,但用法上有差别,“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后面是补语;“地”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前面是状语;“的”的用法除结构上作为定语的标志外,还可与动词结合,表示判断或有指代作用,如:是很好的(表判断),干什么的(指人),另外“的”还是语气词,起肯定或强调的作用。
活动中提到的几组词语,中间不可加“的”的有:“师范学校”“天平不准”。可以加“的”的有:(1)候补(的)党员;(3)生活(的)习惯;(4)夜晚记(的)日记;(6)抓破了(的)鼻子。添加“的”字后,有的意义没有变化,如(1)(3),有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如(4)(6)。
知要点
1.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
汉语的虚词分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就语法意义而言,虚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把”“被”一个表主动,一个表被动,差别就很大。
一个词有时兼有多种词性。如“跟”,可以是连词,表“谁和谁”怎样,不分先后,但在“我在跟他讲话”一句中,“跟”就是介词,表动作的对象。
2.(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
(4)助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态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叹词、象声词从略。
3.运用虚词要注意两点:一是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二是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如“的”:
(1)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意见。
(2)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如:经他介绍而成家的/闹过离婚的。
(3)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架吵嘴什么的。
(4)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如:“夜晚记日记”与“夜晚记的日记”。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记”的记录时间是在晚上。
4.(1)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如:
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删去“从……里”)
③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在”应删去)
(2)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如:
①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②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③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应在句首加上“从”)
④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介词张冠李戴
①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②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③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4)误用关联词语
①滥用关联词语。如:
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②错用关联词语。如:
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为了”改为“因为”)
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
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就”改为“才”,使“只有”与“才”搭配)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则: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如:
a.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b.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测基础
1.B [A项“存放”就是被存放的意思,“被”字多余;C项“的”字可有可无;D项删去“所以”,语言表达更加简明,也更合乎口语的表达习惯。]
2.D [A项“不只是”与“而是”搭配不当,应为“还是”或“也是”;B项句间具有因果关系,“然而”应为“因而”;C项分句间不是程度的延伸,而是具有不好的因果关系,“以至”应为“以致”。]
3.C [抓住“说什么……都毫无意义”可排除B、D两项,抓住句末“慢慢”一词可排除A项。]
4.B [“确实”,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书面语色彩较浓;“实在”,的确,完全确实。“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经常用在一句话的上半句,下半句常用连词“而且”等相照应,表示并列的两个事物,后者比前者有进一步的意思。]
5.A [①句有转折意味,应该选用“然而”。②句选“不论”。“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③句表示递进,应选“更”。]
明考点
例题1 D [D项“何如”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如”;A项“何妨”应改为“不妨”;B项“何曾”之后不能用否定的形式,应改为“何尝”;C项“何其”应改为“何必”。]
例题2 C [“偶然”,副词,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但发生了。“偶尔”表示间或、有时、不经常。“不管”,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等与它呼应。“无论”,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会改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特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词与它呼应。“不免”,即免不了,后面一般不能跟否定式。“难免”,即难以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式,也可以跟肯定式,后面一般要带“会”或“不会”。“当然”,可理解为①应当这样,②合乎事理或情理。“诚然”,即固然,用于引起下文的转折。]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
学习重点 1.认识病句产生的原因及类型。2.学会辨析并修改病句。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引子部分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答:
阅读课堂活动部分,思考:寻找病句的方法有哪些?
答: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常见病句类型
病因
主要情况
修改手段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
成分赘余
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
2.修改病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B.艾滋病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将会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C.由于我国的国际影响和汉语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他五种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D.这个企业狠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
B.照片拍得好,诗歌写得有味道,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的。
C.建设部要求,各地要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D.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秀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城市打车需求饱和而载客车辆又较为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是出租车公司还是司机,都缺乏提高服务质量。
B.“鸟巢”焕然一新,盛情迎接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体坛盛事,来自20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 000名左右的运动员将齐聚这里,同场竞技,再创辉煌。
C.俄罗斯总统普京肯定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他说,中国是亚洲抗击军国主义的主战场,同苏联一样,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D.天津市交委作为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经营管理行业的主管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经营业务负有监管、审批等职责,但有关责任人员未认真履行该职责。
4.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项是( )
A.隆重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这架飞机开始了大陆民航56年来的首次台湾之旅。
B.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D.在美国家庭中,汉语已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又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
5.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三处毛病,请加以修改。
①日前,我校举行了以“科技与我们”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学生科技节。②在科技节的开幕式期间,学生们表演了《超级转基因孵化器》《车轮的遐想》等10多个节目。③他们有的以形体演示,有的用模拟道具,还有的借背景衬托,受到了在场观众的好评。④本届科技节的各项活动将持续10天。
(1)第 句用语不恰当,修改: 。
(2)第 句结构不够工整对称,修改: 。
(3)第 句语意与上文矛盾,修改: 。
题型一 辨析病句
例题1 (2016·全国丙)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例题2 (2016·天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解题技巧 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看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题型二 修改病句
例题1 (2015·福建)下面的文字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①某科学研究所后院有座坟,②坟前竖着一块纪念碑,③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谨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的铭文。④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
(2)修改:
例题2 (2015·重庆)下面一段话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一句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需保持原意。
①在长江三峡中,瞿塘峡最为雄奇险峻,峡内有不少令人惊叹的名胜古迹。②在瞿塘峡北岸绝壁上,有一条沿江修建、全长65千米的古栈道,连通奉节白帝城与巫山青莲溪,全程异常艰险,这就是著名的夔巫古栈道。③瞿塘峡南岸的白盐山有一处巨大的临江石壁,上面书写着自宋以来的篆、隶、楷、行等字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气势恢宏,与瞿塘峡雄伟的气势相得益彰。
有语病的句子是: (只填序号)
针对语病的修改:
解题技巧 修改病句,要在判定语病种类的基础上,明确语句的表达目的,抓住关键,不伤原意,尽量“多保留少改动”。修改病句时,要注意:
①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②修改时要按给定的分值来大体推断错误数量。
③要注意汉语表达的灵活性。
④要注意考题要求。
答案精析
解引子
说明语病是广泛存在的,尤其是在口语中,病句很多,搭配不当、语序混乱、赘余、残缺、语意不清等问题是常见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语言水平不高,说话或写文章缺少认真思考、细细斟酌的习惯。再就是“感觉对方听明白或者明白就行,何必认真呢”的错误态度在作怪。
析活动
一是“类比法”,即仿造同类句子。例如:“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电视节目)”对句中“强烈的收视魅力”这个结构有怀疑,就可以仿造几个同类的结构来检验一下。因为像“强烈的个性、强烈的气质”这样一些词组结构都是不能说的,因此可以判断“强烈的魅力”也是错误的。
二是“紧缩法”,即紧缩复杂句子。例如:“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化妆品)”把这一句紧缩为“根本——是——双管齐下”,就可以发现这句话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事实上只有“(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才是正确的搭配。
知要点
1.
常见病句类型
病因
主要情况
修改手段
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换
动宾搭配不当
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
缺谓语动词
添
缺宾语中心语
成分赘余
语义重复或附加语赘余
删
语序不当
定语语序不当
调
状语语序不当
虚词位置不当
并列短语顺序不对
结构混乱
格式混用
替换
中途易辙
不合逻辑
概念不恰当
替换
判断不合理
2.修改病句,就是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正病句中的错误,使病句恢复“健康”。修改病句的药方中经常要用到“换、添、调、删”四味药。
“换”主要是使用正确的词或词组替换句子中“搭配不当”的词或词组。例如:
“安睡宝天然枕”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以把“改善”替换成“治愈”)
“添”主要是给“成分残缺”的句子添加上必要的成分。例如:
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防水、防静电,满足室内外环境要求。(应在前半句后面加上“的作用”)
“调”主要是适当调整“语序不当”的句子的词语顺序,使句子变得通顺自然。例如:
许多附近的居民都跑来看表演。(可以把“附近的”移到“许多”的前面)
“删”主要是把造成句子“成分赘余”的词语删掉,使句子的意思清晰明确。例如:
在这一个月的实践中,我们不仅结交了一些朋友,而且还使我们受到了不少的教育。(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们”,后一分句多了个“使我们”,反而造成缺主语而无法衔接,所以应该删去)
测基础
1.C [A项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B项属于重复,“否则”是“如果不这样,就……”的意思,表示对上文的否定,应紧跟着说出否定的结果,因此应删掉“不采取紧急行动”。D项数字表述不当,下降不能用倍数。]
2.C [A项成分残缺,“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主语不是“少数目无法纪的人”,而是“被盗单位”。B项一面对两面。D项搭配不当,“掩护”的宾语应该是“工友”而不是“安全”,可以删去“的安全”几个字。]
3.C [A项成分残缺,应在“质量”后加上“的动力”。B项“近……左右”不合逻辑,可删去“左右的”。D项语序不当,应将“监管、审批”改为“审批、监管”。]
4.C [C项之所以产生歧义,是因为逗号前后的两个小分句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前一分句作“批评”一词的主语,而它们又一起作“人”的定语。则本句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批评了许多人。第二种理解:前一分句作主语,后一分句是主谓短语作谓语。则本句的意思是很多人批评了这篇文章。]
5.(1)② 把“期间”改为“上” (2)③ 把“用模拟道具”改为“用道具模拟” (3)④ 把“将持续”改为“持续了”
解析 第②句属介宾短语搭配不当,第③句中“有的用模拟道具”语序不当,第④句时态不合逻辑。
明考点
题型一
例题1 C [本题从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乱加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随着”或者“使得”。B项成分赘余。“如果有一天”“的时候”重复,应去掉“的时候”。D项语序不当。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例题2 A [本题从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角度考查对语病的辨析。B项句式杂糅,“以……为重点”和“围绕……”杂糅,选用一个。C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是”缺少宾语,在“形成”后加“的”;或将“是为”改成“以”,“各种乱象”后加“为目标”。D项搭配不当,“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的主语是“京剧”,而不是“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可将“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改为“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题型二
例题1 (1)④ (2)把“善待”改为“维护”(或删去“的尊严”)。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的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④搭配不当,“善待”与“动物的尊严”不搭配,应将“善待”改为“维护”,或删除“的尊严”。
例题2 有语病的句子是:③
针对语病的修改:上面有自宋以来的数十块摩崖石刻,书写着篆、隶、楷、行等字体。(或者改为:上面有书写着自宋以来的篆、隶、楷、行等字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
解析 本题从语序不当的角度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③句“上面书写着……摩崖石刻”,语序不当,导致后面句子主谓搭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