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5 22: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本文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放翁”陆游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苍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年少气盛的陆游,心中那一腔悲愤激昂,如山洪般爆发,他要雪国耻,救民生,整社稷……然而,这一番大志,却因奸臣当道,终究还是幻影。
同僚对他不冷不热,称他“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他也不在意,反而自号“放翁”,他就是要放得开,放得起,放得下。放手一搏,重兴高祖之业。为此,他还吟啸一诗:“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惟报国。”
历史是在不断地谱写、不断地重演的。当一个王朝气数将尽,任凭臣子怎样悲愤,都不会有扭转乾坤的可能。不久后,他就被谪贬,而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丹心。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仍拖着病体,挥毫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片赤诚,天地可鉴。就连在临终之时,也不忘山河破碎,他的遗作,更是让人不觉潸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厚 德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赏读: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整句反映了儒家的理想主义。
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把功名富贵看得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淡薄。
知识卡片
背景简介
宋孝宗乾道中,朝中抗战势力抬头,因“鼓唱是非”之罪一度被罢官的陆游复被起用。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入蜀记》卷一)。因染病,迟至第二年夏初始离开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此次赴任所,历时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六万余字日记。陆游以日记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入蜀记》。关于此段行程及交游情形,于北山《陆游年谱》概述如下:“闰五月十八日离山阴赴夔州通判任。六月二十五日,在镇江神庙中遇义军战士王秀,记其感叹之言……二十八日与范成大遇于金山,时成大奉使赴金。行至当涂,以诗吊李白,途中曾函候曾逢。舟抵江州,游庐山。至武昌,遇诗人章甫,别后有诗寄之。在荆州,赋诗吊屈原。经巴东,登秋风亭拜寇准像。入瞿唐,登白帝庙。十月二十七日到夔州。知府事为济南王伯庠。凡旅途经见,均排日记录,成《入蜀记》六卷。”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烽火矶(  )  ②烽燧(  )  ③潦缩(  )
④巉然(  ) ⑤西麓(  ) ⑥抟(  )
⑦赪(  ) ⑧葭苇(  )
答案 ①jī ②suì ③lǎo ④chán ⑤lù ⑥tuán ⑦chēnɡ ⑧jiā
2.古今异义
①与江山相发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人指点岸如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辉映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道理或意思充分表达出来 ②古义:以手指或其他物点示 今义: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③古义:没有前行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或者没有能力
3.一词多义
(1)然
①杰然特起(    )
②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
③实不然也(    )
答案 ①……的样子 ②但是 ③这样
(2)以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
②复以小艇游庙中(    )
③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答案 ①把 ②用 ③用 ④而且 ⑤因为
(3)之
①信造化之尤物也(    )
②自数十里外望之(    )
③徙倚久之而归(    )
④何功之有哉(    )
⑤之二虫又何知(    )
答案 ①的 ②它 ③语音助词,无义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⑤这
(4)而
①突兀而已(    )
②徙倚久之而归(    )
③岸土赤而壁立(    )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⑤而母立于兹(    )
答案 ①而已:罢了 ②表顺承 ③表并列 ④表转折
⑤你、你的
4.词类活用
①晚泊沙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岸土赤而壁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掠江东南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上干云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②像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 ③向东南方,名词作状语 ④向上,名词作状语 ⑤下雨,名词作动词
5.文白对照
结构图示
抒发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以及
作者不与投
降派同流合
污的思想感情
重点突破
一、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
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通过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夏晴雨”不同季节的变化,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什么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②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③写“俊鹘抟水禽”。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理想抱负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抗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④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一、阅读延伸
我读《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理想、有抱负的官员被贬在古代好像是常态。陆游的故乡山阴是块美地,素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誉,而夔州在当时是个蛮荒之地,诗人杜甫在此呆过两年,写了些清苦的好诗。陆游好像并不以此为逆,一路行来,途中以日记记行,遂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文选了其中两则,读之全无沮丧之情,反而感觉乐在山水之间,其可怪也欤?不怪。山阴再美,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夔州再险,却有未知新世界的诱惑。
文章开篇就写烽火矶,写列置的烽燧,可惜这极具暗示性的字眼并没有让我马上想起硝烟弥漫的战场,想起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而是想起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历史上反面教材总比正面教材更能让人记忆犹新。
古人写景笔力深厚,在于简省传神,殊为不易。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彭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抓住景物特征,使之如在目前。古人写景好像拍风景片,把镜头从远推近,从宏观到特写,为我们展现一幅完整的山水图。
小孤山自然景观峭拔秀丽,可惜人文景观荒残,没有楼观亭榭,古人建楼目的在乎“欲穷千里目”。设亭的目的似乎更有深意:正如杜牧在山行中突然发现了红叶而停下去看整座山的脚步,用“霜叶红于二月花”定格了一个瞬间的永恒;就像苏轼问“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在赶路的时候,真的需要停一停。停下来看山,你才会相看两不厌,才会看出这山也许是个女神。苏轼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真是写得有情趣和韵味。“小孤”和“小姑”,“彭浪”和“彭郎”就地取材,虚实结合,谐音谑趣,笔意空灵。而陆游居然去考证小孤庙中是否有彭郎像,彭郎庙中是否有小姑,自然是失望而归,着实可爱,但又少了点浪漫,也差点女人缘,错,错,错。林黛玉就不欣赏放翁的诗,认为不可多读。今人舒婷在过巫山神女峰时并不像我那样去看这山峰到底像不像一个美女,而是站在船尾劝她:“与其在悬崖苦等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高明!
余以为陆游才情不如苏轼,但愿学焉,苏子咏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陆游也写微雨中的小孤山,在烟雨空濛中徘徊不忍离去,不为观景,更多的是排解一种心情。如同今人唱的:“小雨来的正是时候!”
陆游四日半的游历,所见之景点多,杂记之,必然失之分散。写记游文章看似平常,写好实则不易。把所见之景一一细述,必然失之杂乱。文章如何做到丰富而不杂乱,简约而不寒伧,陆游此文可备参考。游历中所见之景,所遇之人甚多,如何不孤立地写,除抓住景物的特征之外,我想最重要的是文章要有文气,此气荡漾于字里行间,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个性、才情。陆游被梁任公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沧海横流处处彰显英雄本色。正如文中所记长江西路江水浑浊,要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这不能不令人想起成语“泾渭分明”,陆游是不肯合污的,甚至感觉他有愿为“杏仁”的情怀。
二、写作迁移
【角度】 对比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借鉴《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地上的落叶,有的已经枯萎了;有的是刚落下的,还隐隐透着一丝绿意;还有的是几天前就已经落下的,被虫蛀了好几个洞。
这时,我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红得那样光亮,红得那样热烈。我走进枫树林,捡起一片枫叶,细细观察。这片枫叶好像一个美丽的红五星,又像是一只张开的小手掌。叶脉在叶间肆意伸展,仿佛自己是这里最漂亮的,可却又悄悄地为枫叶添上了一丝美丽。我又瞧了瞧枫叶,这片枫叶的颜色可真漂亮,它是大红色的,红得那么鲜艳,那么动人心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