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将进酒
这首诗的旨趣在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诗中隐含了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
醉仙李白
走近李白飞扬的人生,才知道李白也许天生就是为喝酒为写诗而生的,没有李白中国的诗坛何以灿烂,没有李白中国的酒哪有诗情?盛唐的朝气回荡在诗中,所以诗情豪迈,酒情热烈,如黄钟大吕奏响洪亮激越之音!李白每日里,登高览胜,临水逐春;或者东城斗鸡,西郊走马;或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品茗高谈,时吐粲花之论;当筵赋诗,每多七步之章。酒酣击剑,无非逞倜傥意气;诗成作歌,总是抒风流之怀!是酒壮了他的豪情,是诗添了他的浪漫。李白借酒抒万丈豪情,李白用酒写万古柔情。李白因酒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更加酣畅淋漓!
知荣辱
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赏读: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礼记·大学》
赏读: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为快乐,整日为得利奔走。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赏读:活着的时候应当作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知识卡片
背景简介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怀才不遇的愤恨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将进酒( ) ②金樽( ) ③烹羊( )
④岑夫子( ) ⑤馔玉( ) ⑥欢谑( )
⑦千金裘( ) ⑧沽取( )
答案 ①qiānɡ ②zūn ③pēnɡ ④cén ⑤zhuàn
⑥xuè ⑦qiú ⑧ɡū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答案 ①人才 材料 ②岑寂 汗涔涔 ③撰写 馔玉
④恣肆 咨询 ⑤沽名钓誉 汩没 ⑥销毁 消灭
3.词语解释
①将进酒,杯莫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会须一饮三百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钟鼓馔玉不足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径须沽取对君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请 ②心情愉快,有兴致 ③应当 ④美好的饮食 ⑤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⑥即、就
4.名句默写
①《将进酒》中,李白用“白发”“青丝”慨叹人生短暂,时光匆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进酒》中,李白劝人痛饮狂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进酒》中,李白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诗中揭示主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⑤《将进酒》中,李白化用有关曹植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心中块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④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⑤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5.文白对照
一、请谈谈你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个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它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上,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二、“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否宣扬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愉悦的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三、填写下表,完成对《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句的理解。
主旨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内容比较
相同
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不同
①
“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表达形式比较
委婉,以“钟鼓馔玉”借指权贵
②
原因
③
《梦》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因以游仙为题材,“安能”句不能不卒章显志,直诉心中意愿。
提示 ①“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于愤激中略见低沉。②直白,锋芒直指“权贵”。③《将》写于《梦》后约七年的时候,正值朋友欢聚饮酒,借酒浇心中块垒,诗歌以饮酒为题材,只能采用委婉形式。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读: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指津:我们要广泛关注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并且围绕所提问题“熟读而精思”。具体分解如下:(1)从作品本身出发,抓“诗眼”。一首诗,总有一两个表现诗歌主旨的语句,这些诗句一般或议论或抒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前面极写梦境之美,结尾处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之情。这样的句子就是诗歌的主旨句。我们一旦准确地抓住了这样的句子,那么这首诗的主题也就很好把握了。(2)注意诗歌的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题材相同的诗,由于作者的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立意。同样是写梅花的诗词,我们所熟悉的陆游和毛泽东的同题词《卜算子·咏梅》,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词中表现出的主旨就相去甚远;而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则赞美了梅花的品格、神韵和风骨,寄寓了诗人对高洁的人格美的追求。境界与前二者相比较又不一样了。(3)关注诗歌的标题。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猛一看,以为是一首写水塘的诗,你如果再看一看标题“观书有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揭示生活、学习、做学问特别是写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的,那便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4)不可放过注释。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自测自评]中的第14题。
四、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提示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式。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地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种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是内心苦闷的发泄。
一、阅读延伸
《将进酒》中无奈的豁达
李白的《将进酒》可谓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中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至今仍然传唱不衰。尤其是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生动刻画了一个胸襟开阔、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但诗人真的是豁达的吗?或者说诗人的这种豁达是发自内心的吗?未必。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豁达,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豁达”,是积存于内心的压抑情绪的自我释放。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即诗人被“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他当时常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常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赐金放还”八年来,李白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优游、宴饮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这是李白想要的生活吗?显然不是。李白虽然放达,但素有大志,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作者现在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赞)之际,郁塞满腔的是难以掩饰的愤愤不平之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可遏阻。同样,岁月流逝年华易老也难以挽回。诗人面对如此情境,却又无可奈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真的“得意”了吗?没有,那么显然这是一种自我解嘲。进而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句,一个“且”字意味深长,“姑且”饮酒作乐吧。由此可见,李白此时“一饮三百杯”大有借酒浇愁之意。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真的不足贵吗?天宝元年(742),李白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由此可见李白对“钟鼓馔玉”还是很在意的,因为这正是李白成就“辅弼帝王”梦想,功成名就的标志,只不过是求之不得才无奈地说“不足贵”。
再看李白这首诗中提到的一位古人“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者举“陈王”曹植为例,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原因有二:首先“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更重要的是,“陈王”曹植于丕、壑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激起诗人的同情,进而由古及今,由人而己。作者在这着一“恣”字,大有放浪形骸玩世不恭之感,也正表现出作者的无奈的豁达,“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对作者来说只能是一场幻梦了,梦既无法圆,只好无奈地抛却来换得一份豁达吧。
二、写作迁移
【角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我们可以多角度阐释,这里面既包含着仕途失意者的自我安慰,也包含着对人生前程的自我激励。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小草没有大树的伟岸,却可以让大地变得富有生机,激情四射。清泉没有大海的雄浑,却可以抚平人们内心的激荡与愁思。明月没有太阳的火热,却可以向人们心中注入一缕思念与感伤。因此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邰丽华,一位婀娜的舞者,一位自强不息的女强人。然而从小喜欢跳舞的她,在一次意外中突然失聪,此时她的理想距她越来越远。可是她并没有放弃,她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来弥补自身的缺陷,终于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大放异彩,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盛宴。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生的高洁,因为她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