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 (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 (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5 21:3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3.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
说明的方法。
4.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习目标整体感知 【小组活动】我会梳理。
根据预习和你的理解按照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梳理文章结构。梳理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合理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阐述研究意义追究因果关系现 象本 质逻辑顺序本文的描写顺序听课文朗读,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物候?
2.什么叫物候学?答案: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2.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小组活动】整体把握文意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小组活动】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了时间的推移?
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开放
候鸟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举了三个例子。按时间先后顺序。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小组活动】理解句子(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3)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5)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4)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拓展延伸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课堂小结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品味,并谈谈你的理解。(抢答)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
写夏:燕子翩然归来
写秋:簌簌,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
写冬: 风雪载途说明文中穿插描写的好处:使文章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独立在线完成“《大自然的语言》随堂检测”,完成后点击提交。同学们认真作答哟随堂检测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随堂检测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随堂检测随堂检测 答案:
1、 (1) B
(2) B
(3) D
(4) B
2、A、D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课后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