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异域风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教学时,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八和回顾·拓展八,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21教育网
课题
内容简说
自己的花
是让别人
看的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威尼斯的
小艇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与象共舞
这篇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彩色的非洲
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船艄、脊梁、祷告、姹紫嫣红、操纵自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4.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2.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3课时
26.《威尼斯的小艇》………………………………………………………………… 2~3课时
27*.《与象共舞》…………………………………………………………………… 1~2课时
21*.《彩色非洲》………………………………………………………………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 3~4课时
回顾·拓展八……………………………………………………………… 1~2课时
教学时,可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异域风情有个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还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1cnjy.com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结合教材及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教学设计旨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运用主动质疑、自主阅读的研究性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本课教学设计注重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积累与感受词语的精妙,学习细腻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学前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
学前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时:5分钟)
1.导入: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吗?2.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作者的资料。
1.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作者的资料。
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将课文读通顺、流利。2.组织小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指导“莞、姹”的读音。
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2.小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3.全班汇报。(1)关于生字。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2)新词理解。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莞wǎn( ) guǎn( )
切qiè( )qiē( )
3.查字典填空。
(1)“脊”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读音为( )。
(2)“颇”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 ),再查音节( )。
三、初感“美丽”。
(用时:15分钟)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德国三十五年后重新回到这里,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3.引导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季老先生的话。2.再读课文最后一段,画出相关语句,认真体会。3.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解决问题。4.全班汇报学习成果。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德国人爱花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里?
——————————————
——————————————
四、布置作业。
(用时:5分钟)
出示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完成作业。
5.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我围绕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句段的朗读与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文中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花团锦簇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特有的民族风情,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正所谓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
(用时:5分钟)
1.组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说说作者眼中德国的美丽指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2.自由交流德国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6.文中德国的美丽表现在_ ________________。
二、再感“美丽”,品析句子。
(用时:15分钟)
1.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引导齐读这句话。2.过渡: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3.过渡: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引导理解这两句话。4.组织全班汇报读书体会。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3.全班汇报。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7.你怎么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挖掘美丽,感悟梦想。
(用时:15分钟)
1.再次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启发思考:这里的“美丽”究竟是什么呢?2.过渡: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德国,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的梦寄托了什么?
1.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总结。(“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朵;“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美丽”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是种奇特的美。)2.学生思考交流。(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8.理解句子意思,再选择正确的选项。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
A.沿街奇丽的风景依然没有改变。
B.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俗习惯依然美好。
9.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奇丽的景色”是指( )
A.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B.异国独特的建筑风貌。
(2)“奇特的民族”是指( )
A.中国 B.德国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用时:5分钟)
1.过渡: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你做事,为你服务。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试着和大家交流一下。2.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内交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全班交流。
10.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举例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找出体现德国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汇报并出示句子,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方式去理解、感悟德国的花美、景美。我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情感,领悟文章的中心,同时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优美的词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
走进课文,体会德国风情的奇特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再用心来读课文,并作好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作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文章中说,“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都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师: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就像我们窗台上的花。(师指向窗台的花)正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
(出示句子)
生:(朗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德国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
(板书: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