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包括《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七和回顾·拓展七,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课题
内容简说
人物描
写一组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刷子李
课文讲一个专干粉刷的“刷子李”,刷浆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的高超手艺,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的惊叹。
金钱的
魔力
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精神抖擞、魔力、窘况、妙不可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启发。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品评人物特点。
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22.《人物描写一组》………………………………………………………… 2~3课时
23*.《刷子李》………………………………………………………………… 1~2课时
24*.《金钱的魔力》……………………………………………………………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七 ………………………………………………………… 3~4课时
回顾·拓展七……………………………………………………………… 1~2课时
教学时,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三是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
22.人物描写一组
课题
人物描写一组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旨在通过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学前准备
1.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前准备
1.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揭题导入。
(用时:5分钟)
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引导初读课文。
1.齐读课题。2.初读课文。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
1.引导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2.组织学生画出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并组织小组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受。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字词掌握情况。4.引导全班汇报读书感受。
1.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2.画出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3.全班汇报。(1)关于生字。“擞”,应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àn,不要读成zàn,也不要读成dì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另外,“别”是个多音字,可读bié,还可读biè,在“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应读bié。(2)结合查找工具书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精神抖擞、破绽、下冷绊子”等词语。4.自由交流读书感受。
1.形近字组词。
扳( )板( )
郎( )朗( )
怜( )冷( )
帕( )怕( )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 )
(2)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
(3)快再休提前话。( )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描写片段,认真品读,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2)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相应的文字旁边。2.引导选择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研读成果。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描写片段,认真品读,尝试完成学习任务。2.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研读成果。
3.本文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个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用时:5分钟)
出示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采用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自己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在书上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批注,绝大部分同学写得差不多的时候,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再在全班作汇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用时:5分钟)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2.引导自由交流对文中人物的初步认识。
1.开火车认读词语。2.自由交流对文中人物的初步认识。
二、展示成果。
(用时:20分钟)
1.组织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1)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2)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组织交流《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1)引导学生说明严监生的动作描写,体会其临死前必有牵挂。(2)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读出其牵挂之强烈。(3)教师导读,再次猜错后严监生的焦急和固执更让人费解。(4)教师导学:到底是什么让临死前的严监生百般牵挂而不去呢?当谜底揭开时,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讽刺、可笑)3.组织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1)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①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准确找到文中的外貌描写。②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2)指导学生学习王熙凤的语言描写部分。①指导学生找出描写王熙凤语言的句子。②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和点拨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1.(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从这里面的一系列动词中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机灵和“狡猾”。(2)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并有感情地朗读。2.全班交流。(1)大侄子猜测是不是有两个亲人不曾见,严监生把头摇了两三摇。(2)二侄子猜测是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3)奶妈猜测是不是因二位舅爷不在跟前,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对比第二次,体会严监生的执着,顽固。)(4)赵氏猜对了严监生是因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严监生见灯草挑掉一茎,点一点头,把手垂下。3.(1)学生自主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①“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透过王熙凤一身的珠光宝气可以看出贵族少妇的尊贵和俗气。)②“一双丹凤三角眼……丹唇未启笑先闻。”(写出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2)学生自主学习王熙凤的语言描写部分。①“天下真有……一时不忘。”(体会王熙凤表面称赞黛玉,实则奉承贾母,真是面面俱到,圆滑至极。)②“正是呢……该打该打。”(体现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③“妹妹几岁了……也只管告诉我。”(体现王熙凤善于讨好,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
4.判断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只填序号。
A.神态描写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
(1)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 )
(2)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
(3)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
5.试着讲讲小嘎子与胖墩儿的摔跤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严监生临死前的神态动作令人发笑。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的一处王熙凤的语言描写,简单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对小嘎子、严监生和凤姐分别作出评价。小嘎子: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监生: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凤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感悟写法。
(用时:10分钟)
1.启发思考: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2.提问:怎样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教师点拨并提炼各种描写方法的要领。)3.小结。(1)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2)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3)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典型。
1.小组内交流。(因为作者的描写生动传神)2.小组讨论:怎样运用自己喜欢的描写方法。(全班交流)学生提炼技巧,如: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特点。还要描绘说话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9.说说哪个人物令你印象最深刻,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段。2.组织展示、评议。
1.独立完成描写人物片段。2.全班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三个片段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刻画人物。《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学习。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并划出来,先自己体会,然后交流汇报。《临死前的严监生》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教学时,我采用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侧重于外貌和语言描写,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每个片段的独特之处。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片段
细读课文,感知人物内心
师: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找到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书后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师:注意这个“倒”读dǎo。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他都要死了,这么有钱,还要挑掉一茎灯草,如果不挑掉一根灯草的话,会死不瞑目。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读,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严监生的病非常严重,但他不放心灯草,可他说不出话来,怕儿子不明白,就把手伸出被窝,伸着两根指头。
师:很好,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病情严重。
生:“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连医生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
师:病情非常严重了,(老师引读)“喉咙里痰……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
生:无药可救!生:奄奄一息!
生:病入膏肓!
师:已经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可他却……(出示“总不得断气”)(学生读)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还有很多事没说出来,所以,他不能死去。
师: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知道严监生病得要死了,还感觉他心里非常难受,他想给亲戚一些交代,忍着痛苦在那里苦苦挣扎。
生:他在想有些什么事情需要交代的,他在脑袋里思索着。
师:有未了的心事,所以,(引读)“总不得断气……伸着两个指头”。
师:病情如此严重,还伸着两个指头,所以你认为他是——
生:吝啬!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看出他的吝啬?
生:我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联系后文体会到他十分吝啬。
师:后文哪里?生:赵氏理解了严监生的意思去挑掉了一茎灯草。
生:屋子里很昏暗,他却要挑掉一根灯草,过分地爱惜财产,我认为是吝啬。
师:表达很清楚。赵氏明白了他的心思,两根指头是什么意思?
生:两根灯草。
(板书:两根指头 两茎灯草)
师:直到赵氏猜到了他的心事,他才……
(学生读最后一句)
师:终于了了心中所愿,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为的是那两茎灯草,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不是为了遗产交代清楚没有,而是为了那微弱的一点儿灯光。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可笑了,他是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生:他是个爱财如命的人,这种人到死了还不瞑目,我们可不能学这样的人。
师:你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学这样的人。
生:世界上任何事都有个量的问题,太过分了都不行。像严监生这样就是吝啬,只要适度就是节省。
师:就是要把握分寸,一个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