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丝绸之路
课题
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收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对理解文章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帮助。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教学设计时,我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使学生感悟文章所写,激发其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读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用时:5分钟)
1.导入:今天,让我们透过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去认识著名的“丝绸之路”。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交流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1.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丝绸之路的资料。
1.写出你所知道的两则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
。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检查自学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疏通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矗立”的“矗”读chù,“作揖”的“揖”读yī。
(2)理解“浩浩荡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2.给加点字注音。
矗立( ) 戎装( )
作揖( ) 商贸( )
绫罗绸缎( )
3.辨字组词。
戎( ) 奂( )
戍( ) 换( )
戌( ) 焕( )
戊( )涣( )
三、细读课文,深入赏析。(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思考: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画重点词句,简要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
2.课件出示相关语段,让学生谈谈体会。
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出对丝绸之路的整体评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并指导理解“伟大”的含义。
4.写法总结:点面结合。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2~13自然段,根据学习任务,边读边写阅读感受。
2.师生互动交流:结合互赠礼物一幕感受这是一条友好往来之路;结合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等感受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往之路。
3.理解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从“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等方面解读丝绸之路的“伟大”。
4.对比第2~1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内容,发现其写作特点:点面结合,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AABB)
美轮美奂(ABAC)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的这句话在文章的作用是( )。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 )和( )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 ),进行( )( )等交流,所以称它是一条“伟大”的路。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用时:5分钟)
1.过渡: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
6.用文中的语言及课外史料介绍“丝绸之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法进行自学。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后,对丝绸之路的线路、意义等方面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丝绸之路》教学片段
◆细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让我们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条怎样的路?
(生开火车读)
师:你们不但读准了生字词,还读准了多音字和生活中易读错的字。那么,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生:我从第1自然段感受到这是一条商路。课本中写到“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师:读得很认真,是呀,这里曾经商贾云集,贸易往来不断。
生:这是一条长路。课文中写到罗马位于中国西边7 000多公里的地方。
师:(课件出示汉朝地图)你们看,这是一幅汉朝的地图,从都城长安出发,过敦煌,出玉门关,经楼兰,跃葱岭,到大月氏、大夏,到达地中海沿岸,几经辗转,到达安息、古罗马,这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到达安息、古罗马这漫长的路途,就是课文中谈到的“横贯”。看到这儿,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我感受到这条路的艰辛与漫长。
生:这还是一条险路。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7 000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茫无边际”“冰雪覆盖”“偏僻”这几个词体现了这条路艰险无比,险象环生。
师:你很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文章。这就是课文所说的“恶劣”。再来看投影—— (课件播放路线图,漫漫长路之上有戈壁、有沙漠、有荒野、有高山……)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注意重读这些形容词,进一步体会那份艰险。
(生有感情地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