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学案:3 白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学案:3 白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6 11: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白杨
课题
白杨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上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手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白杨树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白杨树的资料。(师生)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白杨树的资料。
1.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关于白杨树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检查初读情况。
3.启发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2.全班汇报。
(1)关于字形:“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理解“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分辩——( )
抚摸——(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清晰——( )
软弱——( )
动摇——( )
严肃——( )
三、体会白杨的生活环境。(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3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生活环境的句子,并细细体会。
2.检查读书成果。
3.出示相关图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的坚强。
4.启发思考:说说你对白杨树的印象是什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生活环境的句子,并细细体会。
2.全班汇报。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3.图文结合,进一步感受白杨的坚强。
4.自由交流对白杨的印象。(高大挺秀)
3.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大戈壁
( )的身影
4.“高大挺秀”的意思是


四、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2.出示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1.结合浑黄一体的戈壁体会白杨的生命力之顽强。
2.完成作业。
5.摘抄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的。把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了,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深刻,对后面白杨树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感悟白杨品性。(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白杨树的品性是什么”浏览课文第4~1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爸爸的三句话,逐句引导,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感悟白杨树的内在特点。
3.小结白杨树的优秀品格。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1.默读课文第4~12自然段,解决问题。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分别抓住“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想象白杨树面对一切自然灾害时的不屈表现,感受白杨树非凡的适应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3.读出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
4.以关键词语为支点,背诵爸爸的三句话。
6.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品质?


7.用上比喻、拟人的方法描述你心中的白杨树。
茫茫戈壁中,那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三、体会爸爸的心声。(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第13~16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2.检查读书成果。
3.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4.启发思考:“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几棵小树”指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
1.小组合作读第13~16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2.全班汇报读书成果。
3.齐读出示的一段话。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全班汇报。“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自己,“几棵小树”指他的孩子们。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
7.全班展示读。
8.理解课文填空。
“高大的白杨树”指 ,“几棵小树”指 。
9.爸爸的话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请合理想象,完成填空。
对于爸爸的回答,孩子们还不能理解,那请你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吧!因为( ),所以爸爸、妈妈要在新疆工作;因为( ),所以爸爸要将他们接到新疆去;新疆原来是个( )的地方,以后的新疆一定会( )。
四、仿写练笔。(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可以用上“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组织学生自由练笔。
3.组织全班展示。
1.自由练笔。
2.全班展示。
10.仿写。
那些奉献在新疆的工作者,不管 ,不管 ,总是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确“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我抓住了如下三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及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二是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三、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功夫。因为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了根基。
《白杨》教学片段
◆品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住关键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一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她很喜爱白杨。
生: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重点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课件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