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孟子两章》课件(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孟子两章》课件(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6 15: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孟子》 二章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如《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作家作品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像孟子故里(山东邹城 )孟子故居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解 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听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少课文串讲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承接小城 转折,但是句首发语词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
虽然这样,但是 这表判断 内城外城围承接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胄坚韧锐利放弃离开代城郭这表判断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 界, 固 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 亲戚畔
之。因此限制划分的国防凭 震慑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属通“叛”
背叛凭界限使…巩固险要武力的强大代词,代“失道者”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 天下
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凭归顺,服从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答  问
理清结构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第二、三句话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四句话论证地利不如人和都采用了   论证法对比  第2、3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了“地利”,它们是: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应靠施仁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指的是什么? ——施仁政 指出文中一个通假字“畔”通“叛”本章有两组排比句,他们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此外还有四组骈句,他们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请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归纳“之”的不同用法: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助词,的代词,它,指城无实际意义  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指施仁政者第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根据课本注释朗读和口译朗读 正音:quǎngéyuèáoxīfúzēng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朗读 正音:bì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1、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2、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 ⒊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⒋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qu?nfù yuègéxī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 狱官 集市在海边隐居贩卖鱼和盐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从从课文串讲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 曾益其
所不能。 所以这使……劳累使……饥饿 使……痛苦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违背扰乱 用来使…惊动,“增”增加 责任给使…坚韧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ì常常 犯错误这样以后 “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被人了解 在国内 同“弼”,辅佐在国外 脸色困扰外敌入侵这样以后 答  问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第三层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层第二层第四层(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但都历经了苦难的磨练,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问题探究第二段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国家正反小大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据 —— 中心论点。这一章应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然后才成就了大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个句子中对“是人”进行的磨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请你将原文按此归类。
  ①行为方面:
  ②生活方面:
  ③精神方面:
  ④身体方面: 行拂乱其所为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劳其筋骨请指出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曾”通“增”
“衡”通“横”
“拂”通“弼”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三个短句都有省略,请补出其省略成分。(憔悴枯槁)征于色,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
而后(众人才能)喻(之)。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段 落 层 次 举例论证人才要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用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艰难困苦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归纳 复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曾益     法家拂士 quǎnyuègéxīzēngbì解释词语天时:
地利:
人和:
郭:
城:
兵革:
米粟: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及政治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外城。
城墙。
武器装备。
粮食。是:
域:
封:
固:
威:
道:
至:这。
界限,用作动词,译为“限制”。
疆,边疆。
巩固。
威慑,威服。
孟子主张的“道”为施仁政。
到极点。百里奚举于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
法家拂士:
动心:
忍性:   市场.
     这
 使……受苦。
 使……劳累。
 使……受贫穷。
违背,不顺。
使……惊动。
使……坚韧。  第一章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比较本文的两篇短文,看看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及风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比较阅读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者加的,都是论点,并且字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都用对比,观点鲜明。
2.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不同之处扩展 迁移  从学过的古诗文和成语中找出两个含有“市”并与“百里奚举于市”的“市”意思相同的例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门庭若市……用其他例子说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毛泽东及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样的坚苦卓绝的考验;
李嘉诚之子——小超人李泽楷在美国留学时曾去餐馆送外卖,去高尔夫球场捡球,以自己养活自己。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