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中2018年春学期九年级学情检测(一)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中2018年春学期九年级学情检测(一)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6 19:02:41

文档简介

2018年春学期九年级学情检测(一)
语文试卷
(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jié( )报频传。“慧眼”卫星áo( )游太空, 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yù( )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mào( )的大地上…… 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摘自习近平《2018年元旦贺词》)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余光中历经战乱流离,将思乡情怀写成《乡愁》和《乡愁四韵》,被称为“乡愁诗人”。
B.被问到与冯小刚合作电影《芳华》的初衷是什么,严歌苓回忆起了当年在文工团的经历。
C.“你看人行道修在哪里?”他说,“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不久就知道了。”
D. 雪一下,这个城市就两样了——泰山公园啦,天德湖啦,秋雪湖啦,都呈现出别样的风姿。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是 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B.国庆之夜,我们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只见整个上海灯火阑珊, 真可谓不夜城。
C.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态度不断地去探索宇宙中无穷 无尽的奥秘。 D.解放前, 化学家齐仰之过的是深居简出的书斋生活。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每空1分)
①湖光跃金,  ▲  。 ②  ▲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东隅已逝,  ▲  。 ④   ▲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总有一些诗句,让我们遇见美好。《行路难》中的“  ▲  ,  ▲  ”,表现李白遭挫后仍充满对未来的自信,是美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  ▲  ”,写出岑参目送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也是美好。
5.名著阅读。(6分)
⑴《朝花夕拾》里的 《 ▲ 》和《 ▲ 》中,都有对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场景的生动描
写,这两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  ▲  的温和批评。(3分)
⑵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两项是( ▲ )( ▲ )(3分,多选不得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
A.三打白骨精使得唐僧要赶走悟空,悟空说还有“一个心愿未了”,这心愿指的是让师父松掉紧箍咒,让自己以后活个自在。
B.大人国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作者借这一形象批判了英国不合理的政治制度。
C.课文《“海盗”生活》中,通过对圣彼得堡旁边森林优美宁静自然风光的描写,充分烘托了三个小“海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
D.《阿长与〈山海经〉》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独特、多彩的长妈妈形象。
E.徐锡麟被杀,鲁迅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遭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反对,经询问这人叫范爱农,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对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2017年12月13日是第4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也是死难同胞80周年祭。当日,你所在的新华中学九(1)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⑴【了解一幅公益广告】公祭日当天,一幅由泰州男孩朱彦参与创作,配文为“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的公益广告漫画(图一)在李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热传,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①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这幅公益广告画为什么“戳中无数人的泪点”。(2分)

②运用对偶,为这幅广告画拟一个标题。(2分)

⑵【解答一个物候问题】李老师转发图一时,还拍了张公祭日当天泰州街景照片(图二)发到朋友圈。受他资助的广东学生小粤看了后,随即拍下当地街头一景发给李老师(图三),表示对两地迥然不同的景象感到不解。李老师让你用“气象物候”知识向他作解释。(2分)

⑶【参加一次集体视听】你班将集中收看国家公祭仪式实况,下面是班委会发出的通知,语言表达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2分)
表达: ▲
格式: ▲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曾肇①《海陵春雨日》,完成第7题。(6分)
公事无多使客稀,雨时衙退吏人归。沉烟②一炷香云重,画角③三声晚照微。
桑雉未驯惭报政④,海鸥相近信忘机⑤。只将宴坐⑥收心念,懒向人间问是非。
【注】①曾肇: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曾多次谏言朝廷,一度被降调滁州。绍圣四年出知泰州,其时社会秩序平静,争讼较少。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画角:古乐器,发音高亢,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④桑雉:语出《汉书》,此处指施行仁政、普及教化。报政,陈报政绩。⑤忘机:语出《列子》,指没有巧诈的心思,胸怀坦荡。⑥宴坐:闲坐,休息。
7.⑴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写法相同的诗句是“  ▲  ,  ▲  ”。(1分)
⑵赏析颔联。(3分)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刘基的《说虎》,完成8~11题。(14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①不啻(chì):不止。
8.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恒见( ▲ ) ②虎利其爪牙( ▲ )
③寝处之( ▲ ) ④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为人获而寝处其皮
A.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C.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然 虎 之 食 人 不 恒 见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11.本文运用 ▲ 的写作手法向人们阐明了一个道理: ▲ 。(2分)
(三)阅读《“悟空”究竟“能”在哪里》,完成12~14题。(10分)
①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于北京时间30 日正式公布首批重要科学成果。这只来自中国的“顽猴”出手不凡,仅两年的观测结果就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或有望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②那么,“悟空”究竟“能”在哪?
③“悟空”在太空中的任务,就是通过间接方法,捕捉暗物质湮灭、衰变的蛛丝马迹。在以往的探测手段中,热气球虽然造价低,但运行不太稳定;阿尔法磁谱仪2 号虽然能够长时间观测,但耗资高,造价大约是20 亿美元。费米卫星的造价也达7亿美元。而“悟空”造价约为1 亿美元,相比之下耗资少、重量轻、性能高,堪称“经济适用”的典范。
④其他同类型卫星很难对TeV以上的电子射线进行精确观测,而“悟空”则是第一个实现了对高能电子的精确观测。“悟空”的电子宇宙射线的能量测量范围比国外的空间探测设备有显著提高,能探测的粒子的最大能量大约是阿尔法磁谱仪2号的10倍。
⑤“悟空”卫星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宇宙射线种类很多,在众多射线中,找出纯粹的电子射线对保证观测的准确性很重要。“悟空”对电子和质子射线的区别能力很强,将对两者的误判下降到几万分之一。同时,它的能量分辨率也更高,比NASA费米卫星的准确率高近一个量级。
12.说说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3 分)


13.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
(4 分)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说明顺序看,本文属于逻辑顺序。
B.从文章的内容看,“悟空”主要“能”在经济适用、看得更宽、看得更清三个方面。
C“悟空”在太空中的任务,就是直接捕捉暗物质湮灭、衰变的蛛丝马迹。
D.第①段中加点的“仅”表明时间短,“就”说明取得的成就大,这两个词语准确地说明了“悟空”的神通广大,出手不凡。
(四)阅读莫砺峰的《诗歌就在眼前,它并不在远方》,完成15~17题。(10分)
①近来“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写诗,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更有一位青年诗人傲然宣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他们力图从空间和时间上追求“远方”,创作的诗歌远离生活,很难引起共鸣。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诗经》中的古代歌谣,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民间情歌,还是“昔我往兮,杨柳依依”等征人怨语,都是直接描写眼前境遇。一些诗人身临远方,他们的诗歌仍是写身边情事。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平沙莽莽”的大漠是 “远方”了,但当岑参和西征将士未来之前,那大漠和人们毫无关系,哪有诗歌?
③当然,诗人想象力非凡,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李白常想象腾身青云,但读他的诗可知,当他飞上华山云台峰,对着仙人长揖时,还是忘不了苦难的人间!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可他的诗也充满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可见,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生活,是诗人驰骋想象后无法忘怀的牵挂。
④现实中确有不少事使人心烦意乱,所以李白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能逃离,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科学家称太阳系外有几颗宜居的行星,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烦扰也会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传说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传说耶和华用泥土造亚当,还告诫:“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人类注定世代离不开泥土,诗人也是凡胎泥身,又怎能离开人间?
⑤金圣叹这样定义诗歌:“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话耳。” 如此看来,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皆有诗意。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洗车店和小饭馆,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朱湘《有忆》中的诗句便涌现脑海。陶渊明说得好:“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
(选自《新华日报》2017年11月3日,有较大删改)
15.文章第①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6.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③④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原因。(4分)
【材料】《水调歌头》中,苏东坡断然拒绝白日飞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7.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五)阅读夏阳的《苦雪烹茶》,完成18~21题。(20分)
①山里有一庙,庙里有一老和尚。老和尚不喜念经拜佛,每天吃饱喝足,躺在庙门口的草地上晒太阳,观山间云生雾起。
②岁末,天寒地冻,天阴阴沉沉的,像要下雪了,老和尚正坐在寺庙内烤火。这时,推门进来一个不速之客,是个年轻人,背着大包小包,逃难一样。
③你想出家?老和尚烤着火,平静地问年轻人。这会儿,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年轻人也围坐在火炉旁,搓着两只冻得通红的手,认真地点了点头。
④何故?
⑤年轻人脸上抽搐着,痛苦地说,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我女朋友跟了别人,她嫌我家里穷,嫌我父母下岗。可是,我真的很爱她!
⑥还有吗?
⑦有,多呢!我写的文章倍儿棒,可是编辑就是不搭理我。这年头,你想发表作品,得帮他们拉广告。我单位的领导,经常给我穿小鞋,事事刁难我。我父母……
⑧老和尚摆手打断年轻人的话,认真查看年轻人的行李,问,你带篮球来做什么?年轻人以为老和尚喜欢篮球,眼里亮了—下,说,我怕山上没啥事儿干,我们可以一起玩玩篮球打发时间。老和尚苦笑着,去厨房寻了把菜刀,递给年轻人,严肃地说,本庙有一规矩,只收哑巴,你想入佛门,得割掉舌头,了断人间是非!
⑨割舌头?什么破规矩,太恐怖了!太残忍了!会流很多血的,会很痛的,说不定还会死的!年轻人握着菜刀,倚到墙上,感觉舌头上凉飕飕的,如同有锋利的刀刃在慢慢滑过。年轻人呆若木鸡。老和尚摇了摇头,轻轻卸下年轻人手里的菜刀,口中说道,阿弥陀佛,像你这样尘缘未了的迷路者,我已经接待过16位,施主你是第17位。年轻人满脸羞愧,搓着两只手,不敢吱声。
⑩老和尚望了望窗外。这时,漫天大雪,鹅毛般在飘。老和尚一施礼,说,小施主,你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回来时,他一身洁白,右手提着半桶白如梅的雪,左手折了几枝白如雪的梅。老和尚掸去身上的雪,端出一个瓦罐坐在火炉上,从桶里挖了些雪倒进去。瓦罐无盖,残了一只耳朵。雪,在瓦罐里渐渐融化,化成泉水的幽冽,缓缓呜咽开来,热气升腾,舞姿婀娜。老和尚盛了一碗烧开的雪水递过去。年轻人接过碗,嘴伸了过去──烫!老和尚一笑,少安毋躁,小施主你性子太急,不可取。
?稍凉,年轻人再喝。老和尚问,何味?
?无味。再品。
?年轻人嘴里咂巴了一会儿,说,有点苦,一点点。
?善哉!因苦而苦,发乎于情,出世入世,常修菩提心。老和尚继续说,煮茶,上等水为山泉水,其次是江河水,再次是井水,最次是雪融水。雪融水乃天赐之水,淡而无味,兼苦,如尘世如俗人……老和尚的话,让年轻人的心绪渐渐宁静。老和尚又在瓦罐里添了些茶叶。沸腾间,茶叶在水里恣意行走,舒展开自己慵懒的身体,禅境悠远。
?老和尚递过一碗茶,年轻人抿了一口。如何?无味?
?清甜,怡人可口!年轻人孩子似的笑了。
?香吗?年轻人思考了一下,肯定地说,不香!
?老和尚折下几朵梅花,搁入瓦罐,用木勺小心地搅动了几下,又盛了一碗给年轻人。梅花在碗里怒放,一股淡雅的清香氤氲开来,花房般温暖。年轻人笑着说,不用品了,没喝就香满屋了。
?其实最好的茶水非山泉水,而是寒梅之苦雪。为何?你是读书之人,应该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年轻人遥看窗外。雪停了,白茫茫一片,如童话世界。三天后,年轻人下山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7年10期,有删改)
18.雪,营造了故事独特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从老和尚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填空。(6分)
天阴沉沉
老和尚寺内烤火
雪纷纷扬扬下

漫天大雪鹅毛般飘

雪停了

19.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⑴说说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⑵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的深层意蕴。(3分)

20.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②段中描写了年轻人进寺庙时“背着大包小包”的细节,为下文老和尚发现年轻人带篮球这一情节作铺垫。
B.第⑨段中,老和尚不知道年轻人是否了断尘缘,就以割掉舌头方能入佛门的规矩试探他。年轻人的表现让老和尚很失望,他“摇了摇头”。
C.第⑩和第?段中,老和尚和年轻人都有看向窗外的动作,但内心世界不同,老和尚在寻找给年轻人讲道理的方法,年轻人是思考老和尚所讲的道理。
D.小说塑造了一个如闲云野鹤般的高僧形象,他从容淡定,洞悉人性,睿智通达。
21.第⑨段划线句与链接材料中描写年轻人和“我”的方法有何相同之处?各自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链接材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相同之处: ▲
本文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 ▲
链接材料的作用: ▲
三、作文(60分)
22.请以“就在不远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⑶书写工整规范。(4分)
姜堰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测试一
初三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捷 遨 域 袤 (每个字一分,顺序颠倒不得分)
2.(2分)C
3.(2分)B
5.⑴(3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封建教育制度
⑵(3分))C E(全对得3分,答对1个得1分)
6.⑴①(2分)这幅画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将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女孩进行对比,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引发了人们的同情。(1分)。(意思对即可)
②(2分)示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不忘过去,开创未来(标题和图一内容不关联不给分;标题和图一内容相关,但不对偶得1分。)
⑵(2分)示例:小粤,你好!泰州的纬度高于广东,冬天温度较低,所以很多树木落光叶子;而广东纬度较低,冬天温度较高,所以鲜花开放。你懂了吗?(称呼1分,内容1分)
⑶(2分)表达:第①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活动”(1分)
格式:落款和时间位置应该调换 (1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曾肇①《海陵春雨日》完成第7题。(6分)
7.(1分)⑴桑雉未驯惭报政,海鸥相近信忘机。
⑵(3分)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2分)生动描绘了诗人归家后燃香、在暮色中聆听画角声的悠闲安静场景,表达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喜爱。(1分)
⑶(2分)表达了作者在经历宦海的沉浮之后,乐于享受闲适清静的生活,(1分)看淡名利、与世无争的思想感情。(1分)
(二)阅读刘基的《说虎》,完成8~11题。(14分)
8.⑴(4分)①常常 ②以……为利 ③躺,卧 ④因此,所以
⑵(2分)D
9. (2分)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10.(4分)
⑴(2分)所以人被虎吃掉的原因,是有智慧和工具而不会利用。(故、为、者的解释,错一个扣一分)
⑵(2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得、寓的解释,错一个扣一分)
11.(2分)借物(虎)喻人(托物寓意、借物寓意) (1分) 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借助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必然会招致失败。(1分)
(三)阅读《“悟空”究竟“能”在哪里》,完成12~14题。(10分)
12.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引出说明对象,(1分)增加阅读兴趣。(1分)
13.作比较 (1分) 列数字(1分)“悟空”经济适用(性价比高),从而说明了“悟空”的能。(2分)
14.C (3分)
(四)阅读莫砺锋的《诗歌就在眼前, 它并不在远方》,完成15~17题。(10分)
15.(3分)列举一些诗人创作的事例,引起人们对诗歌创作关注(阅读兴趣);(1分)引出本文的论题:诗歌是否在远方(1分);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
16.(4分)第③段(1分) 这句话写出了苏东坡虽然试图超越现实,但入世的情绪还是占据了主导,(1分)和第3段是论述诗人主观上不能忘怀现实的观点是一致的;(1分)和第4段是论述诗人客观上无法超脱现实生活的观点不一致。(1分)
17.(3分)首先引用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阐述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分)然后列举自己的生活事例,证明日常生活中也有诗意;(1分)最后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总结本段,明确论点:诗歌就在眼前,不在远方。(1分)
(五)阅读夏阳的《苦雪烹茶》,完成18~21题。(20分)
18.(6分)(不从老和尚的角度概括不得分)
天阴沉沉的
老和尚寺内烤火
雪纷纷扬扬下了
老和尚了解年轻人出家原因
鹅毛大雪漫天飘
老和尚提雪折梅煮茶
雪停了
老和尚成功开导年轻人
19. ⑴(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茶叶以人的情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茶叶在沸水中翻滚、泡开的样子,(1分)营造了富有禅意的氛围,衬托了年轻人宁静的心绪。(1分)
⑵(3分)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苦雪象征着平凡且不乏烦恼和艰辛的生活,寒梅意味着生活中的美好,(2分)“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直面生活的艰辛,历经生活的磨难,才能享受到最美好的人生(2分)。
20.B
21.相同之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分)(答对1种得1分,超过2种不给分)
本文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本文写出了年轻人对寺庙规矩的质疑、惊讶和割掉舌头极端恐惧的心理(1分),进一步表明他并未了断尘缘,推动了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链接材料的作用:表现了“我”对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做法的反感(1分),寄予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