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郑和远航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课 郑和远航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6 18:10:06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1课《郑和远航》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郑和远航》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派遣、仪器、撕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二、过程与方法抓住细节描写,体会详略得当。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重点 能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难点 体会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结合资料,导入新课 1.先让我们读下面一段诗句:七下远洋佳话多,外交史上起长河。万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四海文明开眼界,一腔友爱化干戈。东西更著风云景,喜启新航慰郑和。2.这首诗写出了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课件出示补充资料: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1405年7月11日开始,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3.郑和远航,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架起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郑和也因此被载入了史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郑和远航的事吧。(板书课题:11.郑和远航)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读这首小诗。齐读课题。 读诗句,放松心情,引入课堂。同时,内容与本课内容有关。也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讲授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师范读,纠正字音。2.出示带音生字及词语:码(码头) 遣(派遣) 器(器具) 拳(拳头) 赠(赠送) 撕(撕裂) 范(范围) 学生自由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去音读生字。3.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4.理解相关词语:派遣: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撕裂:撕开扯裂,课文中形容巨浪的威力很强大;镇定自若:遇到紧张情况,而心情平静,不变常态;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5.学习多音字:将:jiàng(将领)jiāng(将军)6.形近字区分:朗(lǎng):朗读琅(láng):书声琅琅郎(láng):新郎7.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课文主要讲了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沿途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到达了亚非各国,受到各国欢迎,并进行货物交换。郑和就这样先后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去感受这个故事。三、精读领悟 1.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重点写了哪一部分呢?第一部分 (第1-5段):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6、7段):简要介绍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有过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作者对郑和的第一次远航进行了详细描写。2.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1-5段,师生评价。(2)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给第一部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分层。交流:第1层(1-3):扬帆起航第2层(4):友好交往第3层(5):战胜凶险学习第一层:(1)第一层中哪个句子写出了当时的场面?(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那就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2) 这些大船为什么称为宝船,有何特别之处吗?(A、这些船大,最大的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那么高,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B、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C、宝船周边还有战船、粮船、水船,保证了给养和安全。) 出示“宝船”模型,欣赏。(3)找出描写郑和动作、语言的句子,并分析理解句子。(句子: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句解:通过描写郑和的动作、语言,表现了郑和的果敢干练,突出了场面的庄严。)学习第二层:(1)第四自然段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东西方之间的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概括为:各国热烈欢迎;老百姓争相观看;同中国人做生意。(2)拓展: 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示例:这么大的船队,真是了不起,我们能够和这样的国家交往,真是我们的幸运……)(3)他们之间相互交换和赠送的产品都有什么呢?(中国的瓷器、丝绸,各地的香料、珊瑚、珠宝等)出示图片展示。过渡:然而,这次航行也不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与赞叹,途中也充满了凶险。学习第三层:(1)课文中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2)A.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B.出示相关图片感受海上风险。C.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表现海上风险的句子。(3)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郑和是如何表现的呢?(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镇定自若”“奋勇向前”“化险为夷”词语中我们体会到郑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的精神。)(4)除了自然因素,他们第一次远航还遇到了一些人为的因素,那就是——海盗。资料补充:据历史记载,当时郑和在南海上遇到5000多人的海盗袭击。可是郑和带领船员们把他们全部都消灭了,而且把海盗头子抓到了船上。师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经济文化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5)拓展延伸:此时,你想对郑和及他的航队说什么?(示例:你们不畏艰难和凶险,冒着生命危险,弘扬了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促进了东西方国家的交流,你们是文明的使者,你们真了不起!) 3.学习第二部分。指名读第6、7段。找出第六段中表示数字的词语?(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六十多岁)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郑和出使历时之长,次数之多,访问的国家之多,范围之广,这正是远航的巨大成果。郑和为伟大的航海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3)小结:郑和远航,意义非凡,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感受英雄的伟大壮举! 5.课堂小结: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1)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梁启超(2)北大前副校长,史学家何川文曾经评价:“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汇,在整个明代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是和平。”。 自读预习。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学生倾听朗读,评价读书。互相交流分段及段意;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就自己找出的词、句,在小组里互相讨论,并练习朗读。 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全班交流小组学习的成果, 分层次讲解更清楚。抓住具体词语,体会人物品质。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理解好词语是学好语文的基础。锻炼学生朗读和倾听、评价的能力。
课堂小结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体会到了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2)学习了课文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五、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率领——(带领)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炫耀——(夸耀) 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2.填空。—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回顾总结收获。 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
板书 郑和远航   第一次远航: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远航七次:30多个国家、开阔眼界、世界航海顶峰        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郑和远航》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mǎ tóu pài qiǎn qì zhòng quán tóu zèng sòng sī liè shì fàn
( ) ( ) ( ) ( ) ( ) (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魁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定自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险为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俘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辨字组词。
缰( ) 俘( ) 乘( ) 撕( )
疆( ) 浮( ) 乖( ) 嘶( )
四、选词填空。  
宏大 巨大 庞大
(1)这件事在学校产生了( )的影响。
(2)规模( )的上海世博园吸引了很多游人来参观。
(3)鲸真是一种( )的动物。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精神( ) 规模( ) 彩旗( )
时间( ) 身材( ) 范围( )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郑和远航》描写海上遇到风浪的部分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七、选择。
1.郑和是我国_____朝著名的航海家,他首次下西洋是1405年________,现在每年这一天被称为中国航海日。2-1-c-n-j-y
A.元 7月10日
B.明 7月10日
C.明 7月11日
2. 下面选项正确的是( )。
“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3.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B.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C.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八、阅读
(一)
①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②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③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④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⑤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21·cn·jy·com
(1)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壮观——( ) 配备——( )
反义词:整齐——( ) 先进——( )
(2)写出描写“宝船”样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宝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3)第④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陈嘉庚
来源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资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
他一生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全国解放后,他回集美定居。1951年立即主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和扩建工作。有一天,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同志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辆黑色的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下,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这幢小楼,它和集美的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对比。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几个补丁,那是陈嘉庚在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陈毅环视着屋里的陈设( ),心中很有感触( ),脸上浮现出复杂的表情。他随后拿起茶几上盘里的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想到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个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着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得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呀!”“惭愧,惭愧,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省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建设学校,振兴祖国,是我一生的心愿。”21*cnjy*com【来源:21cnj*y.co*m】
听了这话,陈毅紧紧握住嘉老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写出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2.在横线上补充完整诗句。
3.读画线句子,陈毅的表情为什么“复杂”?他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通过陈毅和陈嘉庚的对话,赞扬了陈嘉庚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和远航》答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看拼音写词语。
码头 派遣 器重 拳头 赠送 撕裂 示范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身体强壮高大。
(2)遇到紧急情况,而心情平静,不变常态。
(3)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4)打仗的时候捉住的敌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本课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辨字组词。
缰绳 俘虏 乘法 撕裂
新疆 上浮 乖巧 嘶吼
解析: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1)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俘和浮”。
(2)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 乘和乖”。
(3)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 缰和疆”。
四、选词填空。   
(1)巨大(2)宏大(3)庞大
解析:“巨大”指影响、物体等;“宏大”一般指场面规模等;“庞大”一般指物体。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顽强 宏大 招展 长久 魁梧 广泛
解析:词语搭配要合适,平时多读多积累。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郑和面对险境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英雄品质。 郑和凭借智慧和勇气多次战胜险恶的风浪。2·1·c·n·j·y
解析:联系全文理解填空。
七、选择。
C B B
解析:“十二、一千多、二三百”等都是列数字。比喻句是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的地方。
八、阅读。
(一)
(1)雄伟 装备 杂乱 落后
(2)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www.21-cn-jy.com
列数字 作比较 多 大 高
(3)宝船装备先进。
解析:找反义词时先要结合原文理解词语。
(二)
1.摆设 感想
2.后天下之乐而乐
3.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屋,先是吃惊,然后是感动,所以表情复杂。他会想:这位富翁很不一般,值得敬佩。
解析:这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陈毅为什么表情复杂,从文中第四段的内容可以概括出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赞扬了陈嘉庚的谦虚作风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解析:这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一般讲述到有名的人物时候,中心思想一般涉及到爱国。再根据文中的内容加入几个人物品质的词语。如从这句“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个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体现出陈嘉庚的谦虚作风。从““惭愧,惭愧,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省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建设学校,振兴祖国,是我一生的心愿。”体现出伟大的爱国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郑和远航
语文苏教版 五年级下
导入新知
七下远洋佳话多,外交史上起长河。
万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
四海文明开眼界,一腔友爱化干戈。
东西更著风云景,喜启新航慰郑和。
这首诗写出了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导入新知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1405年7月11日开始,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
新知讲解
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新知讲解

qiǎn
码(码头)
quán
拳(拳头) 赠(赠送) 撕(撕裂) 范(范围)

zèng

fàn
遣(派遣)
器(器具)
新知讲解
派遣:
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遇到紧张情况,而心情平静,不变常态。
浩浩荡荡:
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
化险为夷:
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镇定自若:
撕裂:
撕开扯裂,课文中形容巨浪的威力很强大。
新知讲解
jiàng 将领
jiāng 将军

形近字
朗(lǎng):朗读
琅(láng):书声琅琅
多音字
形近字
郎(láng):新郎
新知讲解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
课文主要讲了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沿途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到达了亚非各国,受到各国欢迎,并进行货物交换。郑和就这样先后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新知讲解
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5
6、7
简要介绍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有过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新知讲解
(1-3):
扬帆起航
01
02
03
(4):
友好交往
(5): 战胜凶险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第一部分
新知讲解
第一层中哪个句子写出了当时的场面?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第一层
扬帆起航
新知讲解
A、这些船大,最大的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那么高,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B、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这些大船为什么称为宝船,有何特别之处吗?
C、宝船周边还有战船、粮船、水船,保证了给养和安全。
新知讲解
找出描写郑和动作、语言的句子,并分析理解句子。
句子: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
句解:
通过描写郑和的动作、语言,表现了郑和的果敢干练,突出了场面的庄严。
新知讲解
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
第四自然段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东西方之间的友好交往?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各国热烈欢迎;老百姓争相观看;同中国人做生意
第二层
友好交往
新知讲解
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
示例:这么大的船队,真是了不起,我们能够和这样的国家交往,真是我们的幸运……
新知讲解
他们之间相互交换和赠送的产品都有什么呢?
中国的瓷器、丝绸,各地的香料、珊瑚、珠宝等。
新知讲解
香料
珊瑚
珠宝
新知讲解
自然的“险恶的风浪”
其一:
“海盗的袭击”
其二:
课文中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
第三层
战胜凶险
新知讲解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
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新知讲解
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郑和是如何表现的呢?
从“镇定自若”“奋勇向前”“化险为夷”词语中我们体会到郑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新知讲解
除了自然因素,他们第一次远航还遇到了一些人为的因素,那就是——海盗。
资料补充:据历史记载,当时郑和在南海上遇到5000多人的海盗袭击。可是郑和带领船员们把他们全部都消灭了,而且把海盗头子抓到了船上。
新知讲解
拓展延伸:此时,你想对郑和及他的航队说什么?
示例:你们不畏艰难和凶险,冒着生命危险,弘扬了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促进了东西方国家的交流,你们是文明的使者,你们真了不起!
新知讲解
找出第六段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郑和出使历时之长,次数之多,访问的国家之多,范围之广,这正是远航的巨大成果。郑和为伟大的航海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六十多岁
第二部分
新知讲解
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更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新知讲解
刘家港
规模之大
历时之长
范围之广
次数之多
新知讲解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
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
—梁启超
北大前副校长,史学家何川文曾经评价:“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汇,在整个明代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是和平。”
课堂小结
1
2
体会到了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学习了课文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完本课收获多多
巩固提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率领—( )人生人海—( )
炫耀—( )浩浩荡荡—( )
带领
夸耀
万人空巷
汹涌澎湃
巩固提升
2.填空。
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
( )精神,也
( ),
同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
( )
顽强的探索
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作业布置
1.利用小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抄写推荐阅读书目:《郑和下西洋》《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第一次远航: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远航七次:30多个国家、
开阔眼界、世界航海顶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