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议论文三要素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从议论文三要素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注音:1、脑筋( ) 2、塾师( ) 3、懒惰( ) 4、程颐( )
5、停滞( ) 6、譬如( )
解词: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3、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4、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5、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论点的好处是什么?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四: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体会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思考题五: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五、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学者要须疑、会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中心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3、这篇文章共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引论)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阐明总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本论)
第一层 (第3~5自然段) 阐述文章第一个分论点。
第二层 (第6自然段) 阐述文章第二个分论点。
4、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六、速读课文,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论证方法:
七、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学者要须疑、会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八、布置作业: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虚妄( )2,步骤( ) 3.懒惰( )4.启迪( )5.停滞( )
6.塾师( )7.程颐( )8.顾颉刚( )
(二)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教材第48页题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从分析论证方法角度进一步体会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准确、精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怀疑精神:学习中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准确、精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文章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探究:
(一) 细读课文,探讨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提问:1、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2、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1、例证法 喻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2、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追问:如何分析这些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指导:表达的语言技巧可归纳为:方法+具体内容(事实或道理)+方法特点+观点。
论证方法的特点:
例证法:具体真实地证明(阐述)……
喻证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证明(阐述)……
引证法:雄辩有力地证明(阐述)……
对比论证法:鲜明突出地证明(阐述)……
小组合作:找出本文所用的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的实例,按着上述方法进行分析
师生归纳:
1、 引证法及其作用。
(1)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
(2)第五段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强有力地证明本段的分论点。
2、例证法及其作用。
(1)第四段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雄辩有力地证明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2)第六段举了清代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雄辩有力地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3、对比论证法及其作用。
(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鲜明地阐述“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鲜明地阐述: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鲜明地阐述“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示例分析:“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的作用是什么?
技法指导: = 1 \* GB3 ①明确一句话的中心意思。
= 2 \* GB3 ②注意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 3 \* GB3 ③关注关联词语及其他重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总结归纳: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的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再如: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简单分析:正(怀疑)反(懒惰--不怀疑)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论证,说明怀疑是学问发展的前提;这句话强调了由疑而问,由疑问而求解对所有学问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这句话从反面强调没有怀疑精神(都墨守前人的就说),就没有学术发展,就没有人类文化的进步,绝无例外。
有关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可参考《教参》第56页。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语言实践:参见教材第48页题二
三、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
四、段落精读:
精读课文第六段思考:
1、第1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表明了什么?
2、第2—5句与第1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第6—8句与第1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从第9句中可以归纳出创建新学说的主要步骤应是怎样的?
4、指出句中两个“这样”分别指代的内容是:
(1)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
(2)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5、第9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6、第五段和这段文字中先后出现两个冒号,分别说一说他们的用法是什么?
7、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