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奇妙的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奇妙的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1: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奇妙的克隆》教案2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克隆的知识。
2、动植物的各种繁殖方式。
3、观察身边的克隆现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4、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克隆的科学成果。文中的说明方法。
2、难点:科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攀登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文章小标题的作用。
3、从生活实际的观察与文本学习的结合中懂得什么是克隆技术。
4、辨别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点:使用小标题安排结构的作用。
教学难点:小标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听说过“克隆”吗?你知道什么是“克隆”吗?
展示一组先天具有克隆本领的植物图片,(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要求学生概括这些植物的共同点,有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克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1:通读全文,了解作者者;圈画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
任务2:阅读思考: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试验,在谢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人类对克隆的思考。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懂得什么事克隆。
1、根据课文第一部分概括出什么是克隆。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称为克隆。
2、作者为说明什么是克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使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和引资料。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中人们熟知的例子来说明,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使读者能准确把握克隆的含义;引资料:引用《西游记》中的耳熟能详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回事。
四、小结本课内容。
五、作业:巩固本课基础知识。总结克隆研究的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概括人类对克隆技术研究的过程并分析得出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
2、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
3、通过学习,能做到理性地看待克隆技术。
教学重点:人类对克隆技术的研究过程。
教学难点:文章和说明顺序。感受科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克隆。你想进一步知道克隆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吗?我国科学家在克隆这一尖端生物技术的研究上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吗?
二、研读课文。
(一)克隆的研究过程与成果。
1、要求学生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填写表格。(表格样式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提出要求即可)
2、研读文本及表格
阶段 时间 主要成果 所属国家
两栖类
换核成功 1960-1962 克隆爪蟾 英国
1978 克隆黑斑蛙 中国童第周
鱼类
换核
成功 1979 克隆鲫鱼 中国武汉
水生生物研究所
克隆出新鱼种
“鲤鲫鱼” 中国武汉水
生生物研究所
哺乳类
换核成功 克隆小灰鼠 美国、瑞士
1996 克隆绵羊“多利” 英国(威尔莫特等)
作者在介绍克隆试验发展过程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或问:这两部分字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教学设想:学生很容易判断为时间顺序。教师需引导学生此处作者采用双线索组织材料:一条是一种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试验研究上的成果与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为线索,这样写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而且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我国科学家在克隆试验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国科学家在克隆之一尖端生物技术的实验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推动了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克隆绵羊“多利”和爪蟾、黑斑蛙、鲫鱼、鲤鲫鱼、小灰鼠同属克隆成果,为什么作者作了更细致的说明?(或问:“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此处可以让学生建立“多利”档案:
姓名:多利 性别:雌
种族:哺乳纲、牛科、绵羊
生日:1996年7月5日
出生地:苏格兰
基因父亲:无
基因母亲:一只芬—多塞特种白绵羊
线粒体母亲:一只苏格兰黑脸羊
生育母亲:另一只苏格兰黑脸羊
进入社交圈时间:1997年2月23日
子女:生育6名,存活5名
死亡:2003年2月14日
(二)说明方法的进一步学习。
在这部分中,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三)对克隆的深刻认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请同学们围绕“克隆是福音,还是恶兆?”展开讨论。要求: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教师小结:科学技术时一直是进步的,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是进展,世界为之轰动。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三、小结
四、作业:
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一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以“我看克隆”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