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北宋
西夏
辽(契丹)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行营
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契丹族的兴起
契丹人狩猎归来
1.兴起
(1)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逐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3)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政权建立和统治
耶律阿保机
民族:
人物:
时间:
都城: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0世纪初916-1125
上京临潢府
国号:
辽(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契丹(辽)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北宋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猴盖马蹬壶
契丹鸡冠壶
思考: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1)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使契丹实力增强。
(2)契丹借助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有利时机发展势力,中原政权难以制衡其发展。
(3)契丹统治者进行封建化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重视农耕。
党项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政权建立和统治
民族:
人物:
时间:
都城:
国号:
党项族
元昊
11世纪前期1038-1227
兴庆(今宁夏银川)
西夏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契丹(辽)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北
宋
西
夏
都城:兴庆
建立者:元昊
建立时间:1038年
西夏货币
西夏买牛契约
西夏铜牌
(1)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2)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契丹(辽)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北
宋
请按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列表归纳北宋、辽、西夏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西
夏
都城:兴庆
建立者:元昊
建立时间:1038年
政权
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辽
北宋
西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契丹族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汉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 党项族
辽、北宋、西夏建立简表
辽大明塔
辽石房子
耶律宗墓
山西大同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只有五层,但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其内部实际为九层结构。塔高67.3米,稳重而朴实,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距银川城区42公里,是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西夏陵区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10公里。在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陵区随地势错落布列着九座帝王陵墓和140多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西夏陵每座帝陵都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建筑群,各个陵园方向都朝南偏东。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当。
宁夏银川市西的西夏王陵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晚期
2
辽太宗
1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4
东 京
澶 州
东 京
东 京
寇 准
宋真宗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辽国与北宋贸易的物品有羊、马、橐驼、麻布、食盐、珠玉等,其中以羊、马为大宗,每年约数万只,主要供应皇家的需要,“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而北宋对辽输出的物品则有香药、犀象、苏木、茶叶、瓷器、绵帛、漆器、粮食为主。宋太祖时即“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互市”。宋辽间的榷场贸易活动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两国财政的重要来源。
(1)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2)北宋与辽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对于北宋来讲——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
对辽来说——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主流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民族和平共处、互相交流,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和交融,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
背景:元昊率军队进攻北宋,军事上屡屡获胜
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造成很大损失,人民困苦。
结果:双方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宋与辽、西夏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交易。
榷场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于是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宋代一石相当于今天的120市斤)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的积极意义?
1.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2.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4.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辽和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战争,北宋军民抗击辽和西夏的战争是正义的,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是实力均衡的产物;
2、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3、人民反对战争;
4、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契丹兴起与北宋的和战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
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府
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练习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4.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相同内容是( )
A.对宋称臣 B.北宋送“岁币”
C.辽和西夏送给北宋“岁币” D.辽夏推行汉法
A
D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