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学案(打包7套)湘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学案(打包7套)湘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27 13:52:40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章末整合
教材P34 活动探究
1.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
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
2.还可以向当地的林业局报告。
教材P36~37 活动探究
1.降水相对变率越大,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大,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大;降水相对变率越小,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小,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小。
2.由“我国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4~5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两地春季最易出现干旱。
3.我国江南丘陵7~8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该地盛夏季节最易出现伏旱。
教材P38 阅读 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
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教材P38 图2-4 我国洪涝分区
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洪涝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可分为:多洪涝区、次多洪涝区、少洪涝区、最少洪涝区四种类型。其中,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洪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洪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少洪涝区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洪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其中海河中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多洪涝区。
教材P39~40 活动探究
1.6~9月城陵矶水文站总体流量高于其他月份,7月份流量在这几个月中略微偏低。水位和流量变化大体上成正相关。但1998年该段流量远低于历史最大流量,但其水位却一直居高不下,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2.观点一:正确。由于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
观点二:正确。由于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小。
观点三:正确。由于人口增长,出现耕地不足、薪柴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量植被的破坏。
观点四:不正确。不能说明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
3.水位高、流量大、持续时间长。
教材P42 活动思考
1.冷锋性质。
2.气温骤降。
3.在淮河以南降水的几率较大。
教材P45 活动探究
1.“1951~1990年我国各地区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次数”从表中看出,我国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次数最多的地区按顺序排列为: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
2.地形特征对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大。一是当地形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垂直时可以阻挡冷空气的前行,从而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如我国的阴山、秦岭、南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二是当地形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可以形成冷空气的前行通道,进而加剧冷空气的移动,如我国东部像太行山这样的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或山地缺口处,使入侵我国的寒潮很容易进入我国的黄河流域,甚至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三是地形对冷空气也有涉引的作用,如大兴安岭西坡缓东坡陡,西部缓坡涉引冷空气很容易爬上山顶后长驱直下,加剧东部地区的降温幅度。
教材P46 图2-11 台风(侧面)构造示意
台风的结构:水平方向上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台风中心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因盛行下沉气流,因此碧空无云,风和日丽,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
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在此空气急速旋转,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成为破坏力最强的地带。因此,台风警报中,总是预报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教材P47 活动探究
1.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表面温度至少要保持26.5℃以上);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
2.高纬度的海洋上因为纬度较高,海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水温较低,无法为台风的生成提供足够的能量。
3.台风登陆后因陆地表面地形起伏不平,摩擦力大,空气涡旋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教材P51 活动思考
1.属于多地震地区有:河北省、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
2.略。因地而异,可结合“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或有关资料分析。
教材P53 活动探究
1.泥石流暴发前的征兆有:在山区有连续的强降雨天气;轰鸣的巨响;沟谷内水量陡增,继而断流等。
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疏松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3.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具体表现在:摧毁或掩埋村庄、公路、铁路、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的正常生产;诱发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危害人体健康等。
教材P55 活动探究
①②增加了产生滑坡的斜坡,并使局部地区坡度增大,可能引起地基的松动等;④使岩体或土体内存在滑动面;③⑤使地下含水量大,均具备了形成滑坡的条件,使滑坡加剧。
教材P58 活动探究
(1)根据家乡所在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回答。
(2)使用农药,见效快,但副作用比较强,容易引起其他生物的链性反应,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态学的原理来看,生物灾害还需生物防治,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培育害虫的天敌。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功能,实现害虫的防治。
教材P60 活动探究
1.飞蝗对农作物的影响尤为严重,由于自身的生活习性,飞蝗常常暴食,只需片刻工夫便可把一大片庄稼吃光。
2.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叙述。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学习目标定位] 1.能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及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能在我国地图上指明我国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类型。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灾害种类多: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其中以①洪涝、②干旱和③地震的危害最大。
2.发生频率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④24.5次,⑤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3.分布范围广
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⑥干旱;东部季风区夏季多⑦暴雨和⑧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⑨干旱,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地震;青藏高原多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多⑩台风、?风暴潮等。
4.地域差异大: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思考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哪些?
答案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2.我国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答案 我国自然灾害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二是发生频率高,三是分布范围广,四是地域差异大。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分布具有?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在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带往往形成自然灾害带。
2.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带
主要自然灾害
沿海灾害带
?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
沿江灾害带
?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
山前灾害带
?地震、泥石流、滑坡、冰雹
思考
3.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答案 东部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探究点一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24.5次,其中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台风6.9次,冰冻灾害2.8次,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
A.种类多 B.频率高
C.分布范围广 D.地域差异大
(2)我国自然灾害时间上的分布特点是(  )
A.严重期为主
B.平静期为主
C.分布方向呈规律性
D.平静期与严重期周期性出现
答案 (1)B (2)D
解析 (1)材料中指出我国平均每年出现的较大的气象灾害的次数,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2)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平静期与严重期周期性出现,所以答案D正确。
反思归纳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种类
迁移应用1 读“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该图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样 B.灾害种类少
C.灾害发生次数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小
答案 A
探究点二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33相关内容,了解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并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沿海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2)试分析我国沿江地带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
(3)为什么山前地带多自然灾害?
答案 (1)沿海地区是我国陆海交接地带和西北太平洋地震带,是受风暴潮、台风、地震等影响显著的地区,又是夏季风首当其冲的位置,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我国沿海地区的旱涝灾害频繁。加之沿海地区承载着全国41%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因此,沿海地区遭受灾害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2)沿江地带包含了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在河流上游山区,如果地势起伏大、暴雨集中、河流流速快,则有山洪暴发或伴随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中下游平原,很多地区地面高度多在洪水水位以下,往往同时受到当地雨水内涝和江河洪水的双重威胁,加上很多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泄洪能力和滞洪能力不足,又是工农业人口集中地区,因此水旱灾害也很严重。
(3)从地质结构上看是破碎板块的剥蚀地带,近代隆起和沉降带相间出现,地震异常活跃。从地形上看,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呈阶梯形塬面跌落。这一地带为中国的气候、地质、地形交界带,是一个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都不稳定的地带。因此在山前大斜坡上为自然灾害多发区,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及冰雹等非常活跃。
反思归纳 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1)从发生时间看,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①周期性。多数灾害具有多发期与少发期、平静期与严重期交替的特点。
②频率高。我国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都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③群发性。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几种灾害往往同时发生,如西南地区在多雨季节,往往会有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分布范围广。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
②地域差异大。有的地方灾害种类多、强度和危害大,有的地方则种类少、强度和危害小,如东部地区的灾害类型、灾害损失比西部地区大得多。
③区域性。
地域分布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大陆内部断裂构造带上
滑坡、泥石流
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④呈带状。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带有沿海灾害带、沿江灾害带、山前灾害带。
迁移应用2 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存在南北差异的原因有(  )
①地形、地质状况 ②人口密度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气候、气象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第三级阶梯内南北有哪些灾种差异,而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多旱灾和虫灾,然后再分析其形成原因。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  )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答案 C
解析 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2.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
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
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答案 D
解析 黄淮海平原主要为旱灾和洪涝灾害严重。
3.下列省区中,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是(  )
A.四川、云南 B.云南、西藏
C.河南、四川 D.云南、广西
答案 A
解析 西南地区降水充沛,山高谷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我国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
4.沿江灾害带与山前灾害带相同的灾害种类有(  )
A.风暴潮 B.滑坡、泥石流
C.干旱 D.暴雨
答案 B
解析 两个灾害带相同的灾种主要是滑坡、泥石流。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根据卫星照片描绘的黑龙江在同江县附近的网状河段的平面形态特征。

简要分析图中网状河道的成因并说出其对防治洪水灾害的不利影响。
答案 成因:地势低平(地势平坦、坡降小),水流不畅;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导致径流不稳定;河水含沙量大,原河道泥沙沉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致使河流改道。
不利影响:洪水暴发时排水能力低,很容易导致河水漫出河道,造成泛滥,需要修建的防护堤长。
解析 图示区域属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坡降小,水流不畅。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导致径流不稳定。农业生产破坏植被,河水含沙量大,原河道泥沙沉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致使河流改道。当洪水暴发时,因排水能力低,很容易导致河水漫出河道,造成泛滥,需要修建的防护堤长。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是(  )
A.种类多 B.频率高
C.分布范围广 D.地域差异小
答案 D
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强度、频率东中西部差异大。
2.下列地区及其易发或多发自然灾害组合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
B.洪涝多发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C.旱灾多发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地区
D.地震多发区——华北、西北、西南、华中
答案 B
解析 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分布作答。
3.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冬季风强弱和进退的时间早晚不同
C.南北温差大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时间早晚不同
答案 D
解析 我国水旱灾害多发与夏季风的关系非常密切。
4.我国的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和西南 B.西北和华北
C.西南和西北 D.东南沿海
答案 A
解析 我国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两大林区。
5.有关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少于中部地区
B.西部地区灾害损失大于东部地区
C.东部地区灾害强度小于中部地区
D.东部地区灾害频率高于中部地区
答案 D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
6.海水入侵和风暴潮主要分布在哪一自然灾害带(  )
A.沿海灾害带
B.沿江灾害带
C.山前灾害带
D.三大自然灾害带
答案 A
解析 海水入侵和风暴潮主要分布在沿海灾害带。
7.沿海灾害带和沿江灾害带共有的自然灾害是(  )
A.风暴潮
B.暴雨、干旱
C.滑坡、泥石流
D.海水入侵和洪涝
答案 B
解析 暴雨和干旱是沿海灾害带和沿江灾害带共有的自然灾害。
8.我国自然灾害时间上的分布特点是(  )
A.严重期为主
B.平静期为主
C.分布呈规律性
D.平静期与严重期周期性出现
答案 D
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是平静期与严重期周期性出现,所以D项正确。
[能力提升]
读“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图”,回答9~10题。
9.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边境线分布
B.沿海岸线分布
C.沿纬线分布
D.主要分布在中纬度与环太平洋地带
10.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点位密集的原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多变
C.自然灾害多发 D.人口密集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该题的图示明显,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分布特点。第10题,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点位密集是因为此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
11.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
A.地震、洪涝、台风
B.海啸、风暴潮、干旱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台风、洪涝、暴雨
答案 D
解析 地震、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为海洋灾害。每年春夏的强对流天气带来的暴雨、洪涝灾害和7~9月的台风灾害是广东常见的自然灾害,低温冷害、干旱、生物灾害等也常有发生。
12.20世纪全球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样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答案 D
解析 题干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率高、强度大。
13.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海灾害带基本没有地震灾害
B.沿江灾害带以寒潮灾害最多
C.山前灾害带多冰雹灾害
D.滑坡、泥石流只分布在沿江灾害带
答案 C
解析 沿海灾害带多地震灾害;沿江灾害带寒潮灾害不多;滑坡、泥石流分布在沿江灾害带和山前灾害带。
14.读“我国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主要气象或水文灾害
多发季节
危害对象
D、E
B、C
A
答案 
地区
主要气象或水文灾害
多发季节
危害对象
D、E
寒潮
冬半年
农牧业生产
B、C
暴雨、洪涝
夏季
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
A
台风、风暴潮
夏、秋季
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农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气象和水文灾害分布及危害对象。A地区为我国华南地区,多台风和风暴潮灾害;B、C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暴雨和洪涝灾害;D、E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多寒潮灾害。不同的气象或水文灾害危害对象在不同地区程度不同。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2月21日民政部召开“全国防灾减灾工作会议”,2016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9亿人次受灾,1 432人因灾死亡,27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 033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台风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气象灾害多发;各种灾害相互关联,一种灾害发生往往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
(2)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
(3)洪涝、病虫害 东南沿海 地域差异大
解析 本题以统计资料和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我国自然灾害总体呈现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大气环流等自然背景,再加上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呈现上述特点。
课时1 我国的地震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地震灾害的形成原因及灾情差异的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地质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①地震、②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③种类齐;二是④分布广;三是⑤危害大。
思考
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
答案 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二、我国的地震灾害
1.特点:一是⑥分布范围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⑦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⑧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⑨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⑩震源浅,危害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
?条带状,称为?地震带。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思考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
答案 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探究点 我国的地震灾害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 (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3)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4)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反思归纳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分布规律、成因
(1)我国地震灾害特点:①我国是世界地震多发区,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危害严重。②地震分布西多东少。③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取决于东、西部的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的差异。④地震震源浅,烈度高。
(2)我国有四个地震多发区: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青藏、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边界上;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分布在东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3)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频发。
迁移应用 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与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台湾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燕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秦岭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天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 A
解析 解答该题要先搞清我国东部地区地震带和西部地区地震带,A、B、C三个选项是我国东部地震带,其中A项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的最前沿,所以地震最强烈。
1.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而台风、洪涝属于气象灾害。地震发生时其释放能量的大小与震级有关,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增加30倍左右。地震、火山喷发主要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除自然因素外,与人类的某些活动,如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我国南北地震带大致位于(  )
A.105°E附近 B.90°E附近
C.30°N附近 D.40°N附近
答案 A
解析 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
3.我国地震和灾情分布的特点是(  )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
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
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
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地震具有西多东少,灾情具有东重西轻的特点。
4.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以下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A.我国地质条件西部稳定
B.我国东部人口稠密
C.我国东部城市密集
D.我国西部人烟稀少
答案 A
解析 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与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财产密度大有关系。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解析 根据材料判断,该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性强,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躲避灾害,加剧了地震的危害程度。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
答案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若修建水库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解析 第(1)题,泥石流发生条件主要从地形坡度、植被状况、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等方面思考;图形显示,甲处河谷等高线密集,位于太行山东侧,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第(2)题,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掩埋农田村镇,摧毁桥梁道路,阻塞河道等,结合图示信息作答即可。
反思归纳 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泥石流形成的因素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
(1)自然因素: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气象、暴雨等。
①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震、新构造运动以及某些物理作用等因素。地质条件不稳定往往造成山体破碎,为泥石流提供碎屑物质。
②地貌条件主要指泥石流沟的沟床比降、沟坡坡度、坡向、集水区面积和沟谷形态等。泥石流的源头多呈环形洼地,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与水流的聚集,是碎屑物质和水的主要供给区。陡峭的沟坡和比降大的沟床,重力作用明显,坡面物质不稳定,使其快速流动形成泥石流,并迅速下泻。
③水文气象条件主要是大气降水,其次为地下水和冰雪融水等。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2)人为因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如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破坏植被;矿山开采中的滥挖、滥采和不合理弃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修建铁路、公路,开挖渠道)。人为活动为泥石流的形成起了扩大和加快的作用,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迁移应用1 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  )
答案 A
解析 根据泥石流等形成条件可知,泥石流等形成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坡度、岩石风化程度呈正相关。
探究点二 我国的滑坡灾害
探究活动 2011年江西8个滑坡灾害监测点观测坡面促使滑坡复活的临界雨量值。监测点的过程累积雨量即为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当达到临界雨量时,滑坡有发生蠕动变形的可能。读“监测点植被覆盖率和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与植被覆盖率有何关系?
(2)在有森林覆盖的坡体,影响滑坡发生与否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即植被覆盖率越低,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越小;植被覆盖率越高,滑坡复活的临界日雨量越大。
(2)主要有降水量及强度大小、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大小、地形的坡度大小。
反思归纳 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
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一般而言,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而言,滑坡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面越发育,形成的滑坡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规模较大的高速滑坡。
总之,滑坡的活动强度是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迁移应用2 关于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坡体位置越高、体积越大,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就越大
B.滑坡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就越小
C.滑坡体位置越低、体积越大,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就越大
D.滑坡体位置越高、体积越大,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小,危害程度就越小
答案 A
解析 滑坡是岩体受重力作用从高处滑落低处的现象。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滑坡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泥石流经常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
C.江南丘陵 D.天山北麓
答案 D
解析 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岩石破碎;坡度大且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综合考虑天山北麓最符合。
2.下面为“醉林示意图”,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崩塌 B.滑坡
C.水土流失 D.地震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坡体整体滑动的特征,可以确定为滑坡现象,故选B。
3.2014年7月4日,在新疆博州精河县八家户农场牧业三队库苏木齐克草场与那仁郭勒夏草场交会处,山体发生严重滑坡,造成当地6名牧民遇难,1 500多只(头)羊和牛被埋。关于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没有任何的先兆
C.该滑坡是由于持续降雨导致岩体顺层滑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答案 C
解析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地质灾害发生时一般都有前兆,滑坡的形成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暴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5.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位于________(填代号),分析原因。
(2)②处泥石流多发生在________季,原因是什么?
(3)③处滑坡和泥石流较少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① 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陡峻;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
(2)夏 夏季气温高,大量积雪和高山冰川融化形成洪水,产生泥石流。
(3)③处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缺少降水,地表以沙漠为主,因此滑坡和泥石流较少发生。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
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地震、泥石流、滑坡
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答案 B
解析 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2.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
答案 A
解析 地震是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
A.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4.下列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
A.暴雨和泥石流 B.火山和地震
C.洪涝和台风 D.滑坡和沙尘暴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抵御能力无关,而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第4题,火山和地震均属地质灾害,且火山可以诱发地震灾害。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据图回答5~6题。
5.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6.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气候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坏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人为原因
答案 5.D 6.D
解析 根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
7.下列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
B.滑坡和泥石流在平原上也常有发生
C.泥石流破坏力很强,而滑坡则无破坏力
D.滑坡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答案 A
解析 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均较大,滑坡不会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等。
8.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分布很广
B.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与重力作用无关
C.滑坡与泥石流成因相同
D.大暴雨不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答案 A
解析 滑坡与泥石流均与重力作用有关,但二者的成因不同,滑坡和泥石流均可能因大暴雨诱发。
[能力提升]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完成9~10题。
9.我国六大区域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10.六大区域中发生特大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地区的地形为(  )
A.山地 D.丘陵
C.平原 D.高原
答案 9.B 10.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最多,华东地区最少,华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2010年2月25日12时56分50秒,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元谋县交界处发生里氏5.1级地震,地震造成楚雄州元谋、禄丰、武定、牟定4个县17个乡镇191个村委会55 294户237 764人不同程度受灾,受损水库达13座。据此回答11~12题。
11.造成该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
D.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
12.此次地震对当地农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之无关的原因是(  )
A.某些建筑抗震能力差
B.正值当地河流洪水期,引发洪水灾害
C.当地人口密度较大
D.当地居民防震知识缺乏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云南楚雄地处我国西南地壳活跃区,该区域正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即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形成地震。第12题,此次地震造成农村人员的伤亡较大,与当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差及当地人们的抗震、防震意识较差及密集的人口有关,而与当地的降水无关。
13.我国四大高原中,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答案 C
解析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灾害多发。
14.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它在我国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灾情分布是____________。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其原因。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5)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总结此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答案 (1)地震 我国处在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且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 西多东少 东重西轻
(2)泥石流 山地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因为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4)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
(5)西南地区
见下表:
自然原因
①构造活跃;②地形复杂,地表不稳;③水源充足,多暴雨
人为原因
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②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③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差和措施不到位
15.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的省份,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台湾多断层分布的原因。
(2)①处发生地震时,比较②、③两地的烈度差异,并说明成因。
(3)列举②处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答案 (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导致岩层受力断裂错位。
(2)②较大。原因是②地距震中较近,且地质构造不稳定。
(3)滑坡、泥石流。
课时1 干旱与洪涝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主要特征:一是出现次数①多。二是②持续时间长,经常出现③季节连旱,时间长达数月,极少数干旱甚至长达几年。三是④影响的范围广。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⑤受旱率、⑥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2.成因
(1)降水方面的因素。我国季风气候区内,不同地区降水的⑦季节变化是形成全国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的基础。长江以南地区在7、8月份降水较少,易形成⑧伏旱;华北和东北地区,易形成⑨春旱和⑩春夏连旱;西南地区?冬春连旱比较严重。
(2)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土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二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旱威胁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三是我国人口增加,导致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大,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不断增多。
思考
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答案 干旱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造成了损害时,才称为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并不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2.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
答案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1.成因
(1)自然原因:由降雨尤其是暴雨所形成的。
夏季的?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气候异常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暴雨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直接原因。
(2)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2.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地区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
(2)时间分布: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思考
3.你知道有哪些社会经济活动会加重洪涝灾害?
答案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筑堤坝等。
4.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
答案 不一定。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5.为什么我国的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
答案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
探究点一 我国的干旱灾害
探究活动 读“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_____平原、________________平原及________________流域。
(2)从水资源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华北 长江中下游 珠江 
(2)北方水资源数量少、耕地多、水土资源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①北方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增加 ②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受春旱威胁的农田面积扩大 ③北方地区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量大
反思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
分区
旱灾类型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东北、华北地区
春旱为主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以南
伏旱为主
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西南地区
冬春连
旱为主
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
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迁移应用1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常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据此回答(1)~(2)题。
(1)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  )
A.3、4月 B.5、6月
C.7、8月 D.9、10月
(2)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  )
A.副高控制 B.湖泊减少
C.全球变暖 D.地形影响
答案 (1)C (2)A
解析 我国江南地区7、8月份由于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热少雨天气,出现伏旱。
探究点二 我国的洪涝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
反思归纳 我国季风气候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
(1)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的关系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4、5月份
华南一带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多暴雨天气
6月份
江淮地区
锋面雨带徘徊,形成“梅雨”
7、8月份
华北、东北地区
锋面雨带移来并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
8、9月份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狂风暴雨
(2)夏季风强弱与降水
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多旱灾。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北方受单一气团控制,多旱灾。
迁移应用2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A、B两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从而根据自然灾害的形成与防治来组织答案。从图示经纬度、等高线来看,A地位于地势陡峻的河谷地带,处在北纬30°附近,受锋面雨带的影响,6月份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水灾害。A、B两地的地形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不同,其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回答。
干旱与洪涝
1.下列不是我国干旱灾害多发原因的是(  )
A.热带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土壤保水性能差
答案 A
解析 干旱是土壤和空气中缺水的现象,因此干旱的成因既与气候有关,也与土壤有关。
2.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
答案 D
解析 东北地区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使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春耕生产;西北地区由于农业需水量相对较小,也没有严重的春旱;江淮地区由于地处秦岭—淮河以南的湿润地区,雨季来得较早,降水量较大,因此不存在春旱。华北地区由于雨季来得晚,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灌溉又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春旱特别严重。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
A.川江河段 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 D.金沙江段
4.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第4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加上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蓄洪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5.读下图两幅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与其他的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答案 (1)旱涝 联系性
(2)地震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发;国土面积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界处,地震多发;海岸线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解析 第(1)题,Ⅰ地区为华北地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春旱夏涝灾害多发。Ⅳ地区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且链发性强。第(2)题,地震具有突发性、强度大的特点,且多发生在夜间,所以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第(3)题,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这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第(4)题,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不同地区人类的活动不同。山区——乱采滥伐;平原地区——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草原地区——过度放牧等。
课时2 寒潮与台风
[学习目标定位] 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最深刻的寒潮和台风的主要特征。2.学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3.知道寒潮及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了解寒潮入侵和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一、影响我国的寒潮
1.概念:寒潮是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侵袭现象。它是①冬半年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2.特点:寒潮具有②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③风力强、规模大、④范围广的特点。
3.主要路径: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⑤北冰洋地区和⑥西伯利亚北部。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主要有三条。
a⑦西路,b⑧中路,c⑨东路。
4.危害:一是对北方的农作物如冬小麦会造成⑩冻害;二是南方的经济作物如柑橘、香蕉等有可能被冻死;三是在草原牧区,暴风雪覆盖草场,造成“?白灾”;四是在干燥地区,寒潮可以引起?沙暴;五是寒潮可以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
思考
1.一提到寒潮,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它的“过”,那么寒潮对人类有益处吗?
答案 有益处。(1)寒潮有助于地表的热量交换;(2)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证,能缓解我国冬季的旱情;(3)寒潮带来的低温是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能减轻作物的病虫害;(4)寒潮能带来风力资源,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
2.寒潮暴发后,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强度有明显差异吗?
答案 侵入我国的寒潮强度,在不同的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我国,寒潮强度以西北和东北地区最强,向华中、华南地区逐渐减弱,沿海和青藏高原地区最弱。寒潮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山脉的层层阻挡和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强度逐渐变弱。
3.寒潮只产生降温、大风天气,不产生降水过程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寒潮侵袭时,不仅引起流经地区剧烈降温和大风天气,也可能产生降水过程。冬半年,寒潮天气突出表现为大风和降温。在淮河以北,由于空气比较干燥,很少降水,有时偶有降雨;淮河以南暖空气比较活跃,含有水汽较多,降水机率多一些。
二、影响我国的台风
1.概念:台风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热带气旋的通称。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较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形成:广阔的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海水蒸发旺盛,湿热的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二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四周的空气辐合旋转靠近台风中心,湿热空气从高层辐散流走。如此循环,导致台风的形成。
3.多发季节:影响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每年的5~10月,尤其是?7~9月最多。
4.台风的路径:台风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台风生成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移动,进入南海,在我国?广东、?海南沿海或越南沿海登陆;二是台风从菲律宾以东
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岛或?琉球群岛,在我国福建、浙江和江苏沿海一带登陆;三是台风转向东北,袭击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
5.台风的影响:台风造成的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思考
4.高纬度的海洋上也会形成台风吗?
答案 不会。广阔的高温洋面是台风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海温低于26.5℃的洋面,不会有台风发生。
5.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区域在哪里?
答案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探究点一 寒潮灾害
探究活动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2年1月17日夜间起一股强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新疆北部;19~23日,该股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南下,先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黄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2℃,部分地区下降14℃~18℃。
(1)此次寒潮是由________天气系统造成的,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_。
(2)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原因。
(3)入冬以来我国寒潮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4)寒潮对我国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季节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防御寒潮的措施。
答案 (1)冷锋 大风、降温、暴雪(雨)
(2)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阻挡冷空气侵入。
(3)大气环流异常是我国寒潮频发的主要原因。入冬以来东亚冬季风明显偏强,十分有利于北极极地冷空气频繁向南侵入。
(4)初春和秋末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对农作物、牲畜的防寒准备。
反思归纳 寒潮灾害
成因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源地
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路径
西路(105°E以西),从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中国新疆北部,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
中路(105°E~115°E),从贝加尔湖和蒙古附近,经我国河套地区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东路(115°E以东),由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经过蒙古东部,然后移动到我国华北、东北地区
时空分布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地形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主要影响
危害: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有利的影响:如强降温和严寒,能杀灭越冬病菌虫卵,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净化空气、盐业制卤等
迁移应用1 读“寒潮入侵我国主要路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三条寒潮路径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路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给江北地区造成________________天气,江南地区发展为____________天气。
(3)简述寒潮入侵给我国草原牧区造成的灾害。
答案 (1)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2)西路 中路 东路 中 大风降温 雨雪
(3)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造成“白灾”。
探究点二 台风灾害
探究活动 读“台风路线
图”(图中虚线表示台风路径,A是福州),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主要有哪三条?图中所示的是哪一条?简要说明该路径运行路线。
(2)台风从大气运动形式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评价台风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答案 (1)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主要有西移、西北移、转向路径三条。图中所示的是转向路径,其运行路线是从源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朝日本方向移去。
(2)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3)东南沿海地区
(4)台风带来丰富的雨水,对缓和或解除旱情起积极作用,但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反思归纳 台风灾害
成因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源地
西北太平洋
路径
西移路径(向偏西方向移动):菲律宾以东海面—南海—华南、海南一带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对我国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西北路径(向西北方向移动):菲律宾以东海面—台湾和台湾海峡—华南沿海、华东沿海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常常侵袭我国大陆,对华东、华南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之为“登陆型台风路径”;
转向路径(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菲律宾以东海面—西北方向移动—转向东北,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动。该路径是最多见的路径
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台、闽、浙等省区
主要影响
危害: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有利影响:台风带来的强风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华南和华东等地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
迁移应用2 2010年7月12日上午,台风“康森”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14日傍晚前后穿过菲律宾吕宋岛进入南海东部海面,16日晚在海南登陆,造成海南8个市县68个乡镇、57万余人、11.64万亩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544间,死亡2人。据此回答(1)~(2)题。
(1)“康森”最可能生成于下图所示地区中的(  )
(2)读下图,台风“康森”的移动路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B
解析 该次台风形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根据其经纬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根据“康森”影响省区,可判断其路径为西北路径。
寒潮与台风
新华网北京2014年2月1日电: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不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从2日起,一股强冷空气的到来将改变这种天气格局,中央气象台1日晚间发布了2014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据此完成1~2题。
1.寒潮暴发最有利的条件是(  )
A.增大的气压梯度 B.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
C.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 D.广阔的高纬度洋面
2.寒潮暴发会造成(  )
A.洪涝灾害 B.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C.南方沙尘暴天气 D.水土严重流失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增大的气压梯度有利于冷空气活动,但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寒潮的暴发。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和广阔的高纬度洋面有利于冷空气的聚集,但不一定暴发寒潮。第2题,寒潮灾害在南方、北方表现不同。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3.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轻 B.内陆重、沿海轻
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
答案 D
解析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4.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不会(  )
A.带来沿海风暴潮 B.诱发地质灾害
C.缓解高温酷暑 D.引发沙尘暴
答案 D
解析 台风是发生在夏秋季节的天气系统,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发生时会伴随大风、暴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及风暴潮,同时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酷暑。沙尘暴是发生在冬春季节的天气现象。台风不会引发沙尘暴。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初,美国部分地区经历了持续多日的暴风雪和冰冻天气,美国中西部地区经历了-35℃的超低温天气,受灾严重范围广。下图是美国地形简图。
(1)简析此次美国超低温冰冻天气受灾范围广的原因。
(2)简述此次冰冻天气对美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 (1)来自北冰洋冷空气势力强;受地形影响,中部大平原成为寒冷气流的南下通道。
(2)不利影响: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影响人们出行;电力通讯设施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生活;冰冻天气会使冬小麦冻死冻伤,对冬小麦生长构成威胁,影响粮食收成;寒冷天气还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有利影响:来年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
解析 (1)此题考查气象灾害及地形对美国气候的影响。此次灾害是来自北冰洋的北极寒冷气流,即北极涡旋强烈南下造成的,影响美国中西部地区。美国地形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受地形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寒冷气流缺少阻挡,成为寒冷气流的南下通道。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美国的地形特点。
(2)此题考查寒潮对美国的危害。近年来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是考查的热点问题。寒潮对交通、电力、通讯以及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危害最为显著。这次寒流造成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面积交通瘫痪,影响人们出行。电力通讯设施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生活。冰冻天气会使冬小麦冻死冻伤,对冬小麦生长构成威胁,影响粮食收成。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这是不利的影响。但是寒流也不是一无是处,由于过境时气温极低,它也会导致来年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这是有利影响。防御低温冻害,可采取加强对超低温冻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培育和栽培抗低温冻害的小麦品种,提前浇水抗寒等措施。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我国的旱灾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半干旱地区
答案 A
解析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旱灾多发区。
2.对我国干旱季节分区的正确认识是(  )
A.东北地区以夏秋连旱为主
B.华北地区为全年干旱区
C.江淮地区以夏秋连旱为主
D.西南地区为四季无旱区
答案 C
解析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春旱和春夏连旱为主,西南地区全年都可能发生干旱。
3.下列关于我国干旱灾害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  )
A.出现次数多 B.持续时间长
C.影响范围广 D.南方成灾率高于北方
答案 D
解析 我国干旱灾害北方成灾率高于南方。
4.关于影响我国干旱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
A.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干旱的发生
B.耕地复种指数增加会加大干旱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C.人口数量是用水量增加的惟一因素
D.为减少干旱发生,应减少工业生产
答案 B
解析 复种指数增加,会造成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需水量的增加,从而加剧旱情。
寒潮具有气温下降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雨雪范围大等特点。据此回答5~7题。
5.关于寒潮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强冷空气南侵 B.冷锋南下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6.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  )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
7.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5.A 6.A 7.A
解析 第5题,寒潮主要是指冬春季节强冷空气南侵造成的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第6题,秋天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春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这两个季节寒潮危害最大。第7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暴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春秋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出现暴雨洪涝现象。干旱是由于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引发的。
8.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
①青藏高原 ②滇南谷地 ③海南岛 ④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青藏高原地势高,滇南和海南岛纬度低,因而这些地区很少受寒潮影响。
[能力提升]
读“我国雨涝区分布图和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与我国雨涝分布图提供的信息,不相符的是(  )
A.沿海和平原地区多雨涝
B.雨涝的分布大体上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C.雨涝与地势高低无关
D.雨涝与离海远近密切相关
10.从我国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中可以读出的信息是(  )
A.我国西北地区无旱灾发生
B.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华南沿海与西南地区
C.干旱多发区都分布在平原及水稻种植地区
D.旱灾发生频率高与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无关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知在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少涝区,而多涝区则分布在江汉平原和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充分说明雨涝与地势高低有明显的关系。第10题,从图中可知,华北平原干旱频次高,它是我国旱灾多发区,华南和西南因受季风影响,旱涝现象非常普遍,因而也是我国的旱灾多发区。
读“某种天气系统的空间等温面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该天气系统,说法正确的可能是(  )
A.低层气温的水平分布是自外围向中心区逐渐升高
B.该天气系统在50~150km内气流运动是下沉
C.该天气系统在150km外风和日丽
D.该天气系统在50km内的中心区气流运动上升
12.关于该天气系统源地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盛行偏东微风 B.海面上暖流涌动
C.一定离赤道很近 D.大洋里鱼类繁多
答案 11.B 12.B
解析 根据等温面的弯曲状态判断该地受低压(热带气旋)控制,中心气流上升,周围气流下沉。热带气旋主要形成于高温高湿的洋面。
13.台风和寒潮带来的共同灾害是(  )
A.暴雨 B.狂风
C.雨雪 D.强烈降温
答案 B
解析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寒潮灾害主要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14.下图为“我国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比较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此次寒潮给我国华北地区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东北与西南)两侧递减。
(2)成都小于西安;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较小。
(3)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阻断交通等。
15.读图,回答问题。
(1)该天气系统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经过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天气系统多形成于________,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这种天气系统在我国的主要影响范围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对江南地区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上哪些地区也是该天气系统盛行的地区?
答案 (1)台风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为气旋 狂风暴雨天气
(2)热带的洋面 狂风暴雨
(3)东南沿海;影响捕渔、航海,破坏电力、通信、交通,导致房屋倒塌,引起水灾、淹没农田 缓和旱情
(4)孟加拉湾、加勒比海。
解析 解题关键是读图判断天气系统,通过仔细读图,发现中心气压低,风速小,中心周围出现狂风暴雨天气,从而可推断天气系统是台风,有了此判断,不验证得出其余结论。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2.知道蝗灾和鼠灾区的类型及分布。
一、我国的虫灾
1.我国的害虫主要有①农作物害虫和②森林害虫两大类。
2.③蝗虫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我国有河北、④河南、山东、⑤天津和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市)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蝗灾。
3.蝗灾的分布:我国蝗区的四个类型
(1)滨湖蝗区:分布在⑥山东、江苏、新疆和⑦内蒙古;
(2)沿海蝗区:分布在渤海和黄海;
(3)内涝蝗区:分布在河北保定、邢台、⑧邯郸,山东聊城、⑨德州等地区;
(4)河泛蝗区:分布在⑩黄河、淮河和?海河水系流域。
思考
1.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暴发。
二、我国的鼠灾
1.我国两大有害鼠类危害区
(1)喜湿鼠类危害区:?华东和?华南区的全部,?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以及?西北区的少数地区。
(2)耐旱鼠类危害区:?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的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2.类型
(1)农田鼠害:我国的农田鼠害十分严重,主要是危害农作物生长。
(2)草原鼠害:我国草原鼠害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二是?破坏草原。
(3)森林鼠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危害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上鼠,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一类为地下鼠,主要啃食树木的根系。
思考
2.人们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灭鼠,但收效甚微,为什么?
答案 化学防治易造成新的环境污染;易误杀鼠类的天敌;使鼠类产生抗药性。
探究点一 我国的虫灾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土壤沙化和盐碱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害反复,蝗灾危害逐年加重。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虫神庙有不同的名称。
(1)据图中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2)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
(3)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答案 (1)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2)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
(3)主要措施: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
反思归纳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迁移应用1 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域为重蝗灾区的原因主要是(  )
A.农药灭虫效果差 B.旱涝灾害多发
C.飞蝗天敌少 D.周边地区飞入多
答案 B
解析 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密切,黄淮平原又是旱涝灾害多发区,因此成为重蝗灾区。
探究点二 我国的鼠灾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南益阳新农网2010年3月29日电:预测2010年我市农区鼠害为中等发生,农舍重于农田。随着气候和食料等条件的改善,东方田鼠迅速繁殖,若遇多雨洪涝天气,洞庭湖水位上涨,极有可能造成东方田鼠入垸危害。
材料二 被田鼠毁坏的庄稼。
(1)阅读材料并依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鼠害的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鼠灾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类型。洞庭湖鼠害属________________;我国主要有害鼠类分成两大危害区,洞庭湖鼠害属于________________危害区。
(3)试分析2010年洞庭湖区鼠害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4)试提出防治该区鼠害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1)破坏农作物,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农田鼠害 草原鼠害 森林鼠害 农田鼠害 喜湿鼠类
(3)①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周围缺水,出现大面积的湖洲地,给田鼠提供繁殖空间,使田鼠繁殖加快;②人类滥捕野生动物,使鼠类天敌猫头鹰、蛇、黄鼠狼等减少;③夏汛来临,水位高,洪水灌进鼠洞,田鼠被迫翻越堤坝,进入农田,从而暴发鼠灾。
(4)退耕还湖,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天敌;投放鼠药,进行药物灭鼠等。
反思归纳 我国鼠害的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采用人工器具捕杀害鼠;
化学防治措施:利用药物杀死害鼠;
生物防治措施:利用其天敌(鹰、隼、蛇)、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
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采用多种防治技术。
迁移应用2 我国既有喜湿鼠类又有耐旱鼠类危害的地区是(  )
A.华东、华南区 B.东北、华北区
C.西南、西北区 D.青藏高原地区
答案 B
解析 有害鼠类危害区的分布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存在着交错分布的特点。两类鼠类危害区都有分布的地区应该是华北、东北。在四个选项提到的地区中,华东、华南、西南区主要是喜湿类鼠害;西北、青藏高原区主要是耐旱鼠害;东北、华北地区两类都有分布。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1.生物灾害包括(  )
①病害 ②虫害 ③鼠害 ④赤潮 ⑤旱灾 ⑥荒漠化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生物灾害包括病害、虫害、蝗灾、鼠害等。
2.造成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涝灾
答案 C
解析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 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 000万吨,足够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鼠类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原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损害农作物,使粮食作物减产
4.鼠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禽流感主要是由病禽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第4题,灭鼠工作应该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A项会使鼠类抗药性增强,同时会杀灭其天敌;B项单靠人力捕捉远远不够;C项不利于生态保护。
5.生物入侵具有不同形式,入侵生物也有不同的策略,具体如下:
策略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空心莲子草的抗逆性超强,不但不畏严寒酷暑,而且就算死亡了,只有植株没有完全腐烂,待时机成熟,依然会复活为害;为了侵占尽可能大的地盘,它更是演化出水生、陆生两种生态型。
策略二 “多子多福”。水葫芦拥有极其强大的繁殖能力,甚至能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繁衍后代,而在入侵的早期,无性繁殖更是主要的:每逢春夏之际,水葫芦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的方式,每5天就能克隆出一个新植株,用不了多少时间它就能铺满整个水域。
策略三 “尽量避开天敌”。这也是入侵物种最为得意的招数之一。那些不远千里而来的入侵物种在原产地的时候还能“安分守己”,而一旦进入新的环境就“称王称霸”。原因是,在这块新土地上没有它们的天敌。
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总结什么是生物入侵?
(2)材料中的“水葫芦”为什么在我国北方无碍,到了南方却成为了入侵者?
(3)生物入侵有什么危害?
答案 (1)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豆类来严重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现象。
(2)北方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南方热量条件优于北方,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3)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灾害;生物入侵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某种生物在脱离原有环境的无节制繁衍,会给侵入地造成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生物入侵的危害重点体现在入侵地。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 B.蝗虫
C.松毛虫 D.粘虫
2.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原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象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意识差
答案 1.B 2.C
解析 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十分密切。洪涝过后水位降低,退水区特别适宜蝗虫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根据材料可以确定为蝗虫,蝗虫大量繁殖是由于有利的气象条件。蝗虫具有群聚和远距离迁飞的特点,所到之处对农田、草场和森林造成严重威胁。
3.下列灭蝗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是(  )
A.捕杀成虫 B.农药灭虫
C.点火焚烧 D.投放天敌
答案 D
解析 最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的灭蝗措施是生物措施,用天敌灭蝗。
4.下列虫灾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是(  )
A.黏虫 B.松毛虫
C.蝗虫 D.稻螟
答案 B
解析 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虫害。
5.有关我国鼠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农田鼠类每年吃掉的粮食与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数量大致相当
B.鼠害会加剧草原退化,而草原退化不会使鼠害密度增加
C.近年来,由于技术得当,我国林业鼠害已越来越轻
D.鼠类不会传播疾病,危及人体健康
答案 A
解析 鼠害加剧与草原退化互为因果,近年来我国鼠类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蝗灾是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6~7题。
6.有关我国蝗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 ②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已基本消灭 ③由于蝗虫有远距离迁飞特征,因而不能用飞机来灭蝗 ④历史上蝗灾曾经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有关飞蝗的生活习惯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群聚和远距离迁飞
B.群聚和近距离生存
C.散居和远距离迁飞
D.散居和远距离生存
答案 6.D 7.A
解析 第6题,我国蝗灾并未消灭,2000年华北地区曾暴发蝗灾,且用飞机进行了灭蝗。第7题,飞蝗的特性是喜群聚,当地面温度超过31.5℃时,群聚的飞蝗就开始作远距离迁移。
[能力提升]
蝗灾和鼠害是广泛发生的两种生物灾害,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森林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蝗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B.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灾害
C.东亚飞蝗对我国华北、华东危害最大
D.多雨天气利于蝗虫幼虫成长,所以蝗灾经常与水灾链性发生
9.关于我国鼠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包括小家鼠、黄鼠等
B.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华东和华南的全部,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
C.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的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D.我国鼠灾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主要危害农业
答案 8.D 9.B
解析 第8题,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的年份,河湖水位低,退水区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蝗虫数量激增。第9题,A项中喜湿鼠类包括小家鼠、褐家鼠等;C项应为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的形成原因;D项鼠灾不仅危害农业,对林、牧业也有相当严重的损害。
目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十几个被老鼠掏空的洞。被鼠类危害过的草地变成了“鼠荒地”,草皮遭到严重破坏,草场退化甚至沙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 600米以上,作为地表生态屏障的草皮,原本就是在冻土地带勉强成活,而现在一只青海田鼠一年就要吃掉60公斤的鲜草。如不及时治理鼠害,藏羚羊、藏原羚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保护区的生态链条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据此回答10~11题。
10.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是(  )
A.过度放牧
B.滥捕鼠、兔的天敌,使老鹰、沙狐等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鼠类生活环境改善
D.开采矿产资源,破坏地表
11.危害该自然保护区的鼠类属于(  )
A.喜湿鼠 B.耐旱鼠
C.耐寒鼠 D.喜温鼠
答案 10.B 11.B
解析 第10题,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滥捕鼠兔的天敌,使老鹰、沙狐等减少,从而使鼠类大量繁殖。第11题,西北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边缘地带分布的是耐旱鼠。
12.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病虫害较少的原因(  )
A.纬度高,气温低
B.生物天敌多
C.人口多,诱捕多
D.农药灭害强
答案 A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美国白蛾又称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它食性杂、天敌少、繁殖力强、传播蔓延快,极易暴发成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1)美国白蛾在美国没有成灾,但是在中国危害巨大的原因有哪些?
(2)简要叙述美国白蛾防治的措施。
答案 (1)美国白蛾在中国缺少天敌。
(2)措施:剪网幕,除幼虫;人工挖蛹;灯光诱杀成虫;施放周氏啮小蜂;药剂防治;同时加强严格检疫,防止美国白蛾由疫区传入。
解析 美国白蛾由于缺乏天敌制约,造成严重的生态入侵。可以采取人工、药剂、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
14.读“我国飞蝗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对我国危害最大,蝗灾重灾区主要在____________,这说明蝗灾发生与该地区____________的气候条件有关。
(2)由于蝗灾发生的______________条件古今相差不大,所以,只要条件合适,便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3)蝗虫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危害?
答案 (1)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 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
高温干旱
(2)自然 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3)所经之处庄稼被吃光,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草场被毁,造成灾区牧草严重损失;树叶被吃光,给树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