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堂弟们春夜宴饮于桃花盛开的园林,赋诗咏怀,畅叙天伦之乐的情趣。看似思想境界不高,实际上并无消极思想,而是表现了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洒脱的李白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唯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www.21-cn-jy.com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21教育网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改 过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列传》
赏读:用铜作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来源:21cnj*y.co*m】
2.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赏读: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赏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
知识卡片
背景简介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作者以诗笔行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李白的诗一样飘逸俊爽。
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光明洞彻,爽朗不尽,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秉烛( ) ②逆旅( )
③琼筵( ) ④羽觞( )
答案 ①bǐnɡ ②lǚ ③qiónɡ yán ④shānɡ
2.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序”通“叙”,叙说
3.古今异义
①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季俊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块:古义,大自然 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花纹,此处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②古义:弟弟 今义:季节2-1-c-n-j-y
4.文言句式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
③会桃花之芳园( )
答案 ①判断句 ②状语后置 ③省略句
5.解释词语
①万物之逆旅也( )
②百代之过客也( )
③古人秉烛夜游( )
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
⑤大块假我以文章( )
⑥序天伦之乐事( )
⑦开琼筵以坐花( )
⑧飞羽觞而醉月( )
答案 ①客舍,旅馆 ②过往的客人 ③执,拿着 ④风景 ⑤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 ⑥通“叙”,叙说 ⑦美好的筵席 ⑧酒器,形如雀鸟【出处:21教育名师】
6.词类活用
①不有佳咏,何伸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幽赏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词用作名词,诗歌 ②形容词用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7.文白对照
结构图示
重点突破
一、本文抒写了作者与堂弟们春夜宴饮、畅叙天伦之乐的情趣。你是怎么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开头以“浮生若梦”等句引出夜宴,在今天看来,思想境界当然不高,在李白却有其社会原因。况且,开头部分,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而其中的“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叙事如见,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诵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于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21cnjy.com
二、李白的这篇散文小品,多用典故。请分析本文的典故和思想性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些典故是和这篇文章的思想性紧密联系的。开头以庄子的“浮生若梦”引出夜宴,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当时的作者怀有“安黎元”“济苍生”的壮志,却到处碰壁,无法实现,只好“举杯销愁愁更愁”,所以要及时行乐,热爱人生。中间部分“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可见夜宴的人物是一些高雅的文人。最后用晋代石崇的金谷园,宴饮不能赋诗而罚酒的典故,展现作者与堂弟们赋诗咏怀,畅叙天伦之乐的情趣,展现作者开朗乐观的性格。这些典故对作品是有利无弊的。21·cn·jy·com
三、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两文也有很多的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一、阅读延伸
浅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三种人生情怀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李白于开元21年所作的一篇小序,仅仅120多字,却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一气呵成,意绪贯通。其文字的凝练、结构的紧凑和艺术手法的高妙,令人叹为观止。我在讲解中抓住李白阐释的三种人生情怀,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21·世纪*教育网
一、叹人生苦短中警醒
全文以议论开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认为,天地是万物暂时寄身的旅舍,光阴是制造历史的来去匆匆的过客。世间的万物不会永远存在,光阴总在快速地流逝。人活在世上就像梦幻一样漂浮无定,总共能得到多少欢乐呢?人生短暂,世事如梦,当及时行乐,方不枉此生。及时行乐的思想今天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中却是普遍存在的。诗人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原因,已和盘端出。更可贵的是,他跳出了魏晋以来士人普遍具有的人生悲情、人生无常、岁月短暂的哀痛基调,豁达地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喊出了震撼千古的人生壮歌。懂得了时光的流逝,懂得了生存的意义,也就懂得了存在的价值。“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这一精辟论述如醍醐灌顶,震醒了多少愚昧的脑壳与悲戚的生命,发人深思。www-2-1-cnjy-com
二、赏自然美景中陶醉
“况阳春招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一句乃万口传诵的名句。着一“况”字承上启下,是说不仅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促使他要夜晚来宴集,况且还有春天的美景在召唤他,大自然提供的繁复、斑斓的形态和色彩在吸引他。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自然景物分外迷人。“景”前着一“烟”字,使弥漫于空气中的袅袅青烟顿生情趣。如果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应该“夜”宴,那么在“阳春”用他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绚烂“文章”献给我的春季的“夜”里,他已被美景完全陶醉了,美好韶华,岂容辜负!所以他才趁着春夜,在桃花盛开的园林中,与兄弟们团聚,尽享天伦之乐。至此,起初那种“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迷惘与感伤已荡然无存了!与自然相比,生命短暂,作者把生命置身其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从自然宇宙的永恒角度去看待生命的意义,摆脱世俗思维的纷扰,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抛开人生无常的痛楚,珍惜生命的精彩,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这不仅是对桃花园美景的陶醉,更是一种对生命情怀的体验和感动,也是对生命的礼赞。21*cnjy*com
三、叙天伦乐事中放怀
“会桃李之芳园”,不是为了饯别,而是为了“叙天伦之乐事”。这是全文的核心,正是要写尽开头“为欢几何”中的“欢”。诗人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难得享天伦之乐,而今相聚于流芳溢彩的桃园之中,阳春既招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叙天伦之乐事”,真是人间幸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是说从弟们都像谢惠连一样聪明、多才,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能在宴席上主客一同吟诵诗篇,这是“乐事”之一!“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是指在宴席上大家不停地寻觅新颖、奇特的话题,纵情适宜地高谈阔论。“赏”的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赏”的对象是那么优美,故“赏”是“幽赏”;“谈”的是“天伦之乐事”,也包括“赏”的对象,“谈”的内容是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大家畅所欲言、辨事明理,这是“乐事”之二!“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写大家高兴地观赏盛开的桃花,在月下不停地传杯递盏,大有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豪情逸兴,这是“乐事”之三!“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写大家举杯痛饮,酒酣之后情绪达到高潮,于是就相约一同赋诗抒怀,并决定依照石崇金谷园的旧例,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杯,这是“乐事”之四!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版权所有:21教育】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粪土王侯、蔑视权贵。尽管他精神上有时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由于性格豪迈,其诗作雄奇奔放,淋漓酣畅,矫变莫测,又豪不矫饰,真诚坦露,从未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这篇小序虽真实流露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感叹,可是“叹”而“不伤”,表现出珍惜时光、热爱自然的情怀和举杯痛饮、吟诗论文的快乐,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而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写作迁移
【角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句是说把人生看作一个短暂的旅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诗意地生活,从容逍遥地对待人生的诱惑和牵绊。2·1·c·n·j·y
请以“笑对人生”为题写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笑对人生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将挫折作为对自己的激励,每天都保持乐观。总之,笑对人生,这样就终能获得成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爱情失意,与亲人决裂,又被重疾折磨得两耳失聪的贝多芬在即将被无边的黑暗吞噬年轻生命时骤然叩响了命运大门,大声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人生危难面前,贝多芬选择了坦然。20岁忽然残疾了双腿的史铁生,在看穿了死亡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之后,又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用写作将自己从死亡的召唤中挣脱出来,升华了自己的生命。面对人生苦难,史铁生选择了坚强。危难锻造了我们坚韧的本性,洗尽了我们颓废的色彩,铸就了我们直面人生的刚毅品质。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