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祭十二郎文 同步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 同步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7 21: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读韩愈
当我手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自 勉
1.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
赏读:音乐推行以后,人间的伦理便清楚了。(人们听到肃穆、高雅的音乐后)耳聪目明,心情和平,便可以达到移风易俗,天下太平的目的。【来源:21cnj*y.co*m】
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赏读:桑榆:日落时,其余光留于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本句以绚丽的晚霞为喻,用劝勉的口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精神。
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赏读:努力去做的人就可以成功,努力前行的人就可以达到目的地,也就是说事在人为。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因而又称“韩吏部”。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的《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优秀散文丰富了他的文学理论。他的诗歌雄健、壮丽,摆脱了大历以后平庸的诗风,然而有些诗作险怪、生僻和晦涩,且不够流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他的散文气势奔放,雄健浑厚。
2.背景简介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21*cnjy*com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殁(  ) ②孥(  ) ③嗣(  ) ④薨(  )
⑤飨(  ) ⑥殒(  ) ⑦怙(  ) ⑧窆(  )
答案 ①mò ②nú ③sì ④hōnɡ ⑤xiǎnɡ ⑥yǔn ⑦hù ⑧biǎn
2.古今异义
①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志气日益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安家 今义:结婚 ②古义: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2·1·c·n·j·y
③古义:精神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 ④古义:多少(日子) 今义:几何学 ⑤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羞”通“馐”,美味食物 ②“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③“世”通“逝”,死 ④“兆”通“垗(zhào)”,墓地 ⑤“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⑥“曷”通“何”,什么 ⑦“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www.21-cn-jy.com
4.一词多义
(一)实词
(1)终
①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②无以终余年(    )
③如不能守以终丧(    )
④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
⑤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⑥终当久与相处(    )
答案 ①又 ②结束、度完 ③终了、完毕 ④终了、完结 ⑤最后(一定) ⑥终于、终归
(2)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    )
②诚知其如此(    )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
答案 ①诚意 ②果真,如果 ③确实,实在
(3)省
①不省所怙(    )
②汝来省吾(    )
答案 ①知道 ②探望
(4)长
①吾少孤,及长(    )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
③长吾女与汝女(    )
答案 ①长大,动词 ②年长,形容词 ③养育,动词
(5)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
②死而有知(    )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
答案 ①预知 ②知觉 ③知道
(6)信
①其信然邪?其梦邪?(    )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⑤烟涛微茫信难求(    )
答案 ①真实,确实 ②相信 ③信用 ④随意,随便 ⑤实在,的确
(二)虚词
(1)以
①未始以为忧也(    )
②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③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
④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
答案 ①把 ②因为 ③在 ④来
(2)之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
②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③佯狂不知所之者(    )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⑤告汝十二郎之灵(    )
答案 ①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 ②主谓之间 ③到
④代词,事情 ⑤的
5.词类活用
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成家而致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强者夭而病者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②动词使动,使……夭折
③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④动词使动,使……来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⑥使动,使……丧亡
6.文白对照


结构图示
重点突破
一、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显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十二郎已死,为什么作者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反复诵读,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21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出作者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四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21cnjy.com
三、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段。
一、阅读延伸
读《祭十二郎文》有感
读《出师表》让我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奈,实为诸葛亮为君尽忠的无奈誓言。《陈情表》中的李密进退两难、狼狈不堪之境,实让人同情。《陈情表》实为为亲尽孝的真实谎言。这两篇文章没有给我太多感动,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忠不孝”,不过还好,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让我成了一个“友”人。这篇文章没有前两篇文章里或告诫、命令,或乞求、小心伺候的语气,而是神情恍惚、语无伦次、自言自语的絮叨,没有那么多对仗、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没有华丽的铺陈、曼妙的转身、巧妙的点睛、有力的收束,只有朴素的语言,用它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悲戚忧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读完此文,我有许多感触。首先,叔侄间的骨肉亲情让我感动。作者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依靠哥哥嫂嫂抚养长大,幼小的韩愈与老成在孤苦伶仃中相依为命、情同手足,“未尝一日相离也”,彼此成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顺风顺水中的亲情固然让人艳羡,但大风大浪中的相依更让我们动容。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作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他们,更明白双方对于彼此的意义所在。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文“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悔恨,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怎能不令人动容?
其次,听闻侄子突然病死的噩耗后,作者那种神情恍惚之态着实让我心痛。韩愈本以为他和侄子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再接他来同住,多么美好的心愿。但世事无常,没想到韩老成会突然病死。闻此噩耗,作者压根不相信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因为不可能长者、衰者存全而少者、强者夭殁?那种意外、震惊之情不言而喻。作者连用三个“乎”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而神志恍惚,他感觉像是做梦一般,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仍然觉得老成之死的消息是误传,“非其真耶”。这种感情其实我们都能理解,至亲至爱的人毫无征兆地离去了,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然而,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最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理不可推,韩愈这种强烈的不愿意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情感表露无遗,此种恍惚之态让人心痛不已。21·世纪*教育网
再者,文中宦海人生的感慨也让人嘘唏。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城谋生,二十五岁后在朝廷和地方任职,本想在汴州辅佐董丞相后,可以和侄子一家人团聚了。可是,第二年董丞相死了,他只能离开汴州。贞元十五年(799)秋,韩愈“佐戎徐州”,可是贞元十六年五月,他又被迫离开徐州,四处飘荡“以求斗斛之禄”。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仕途上的坎坎坷坷,使他身心俱疲,这种宦海人生的深沉感慨让人嘘唏不已。www-2-1-cnjy-com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文章结束了,但作者彻骨钻心的悲痛却永无尽期,留给我的触动绵绵延续。我相信四处漂泊的韩愈时刻都在心底向侄子许下“团圆”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事业稳定、不再漂泊的那一天,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但“天者诚难测”、“寿者不可知”,大家都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预料的“风云”,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老成走了,带着团聚的梦走了,留给韩愈的是永无偿还的心情。2-1-c-n-j-y
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当他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重要性。当我们能体会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走远。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所以,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悔于心。21*cnjy*com
二、写作迁移
【角度一】 认真阅读《祭十二郎文》,体会其中真挚的情感,写一篇读后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读完这篇祭文,我们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作者在此文结尾的这句话,表明它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整篇祭文都是作者用感情所写成的。【出处:21教育名师】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这话是很有见地的。确实,读这篇祭文,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泪纵横的模样,还可听到作者痛哭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它所打动。宋代大作家苏轼曾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它感人之深。【版权所有:21教育】
【角度二】 文贵有情,缺乏感情的文章就会像一杯白开水,没味道;文贵情真,表达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就是表达真情的范文。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请选择一个抒情对象,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父亲,我听见,我听见你在念叨着,感受到你在矛盾着:像送走俩儿子那样送走女儿呢,还是……我也太犹豫,我爱这里,我感恩门里的一切。这里有我明月下嬉戏的童年,有夏夜中奶奶讲故事的甜美回忆;我也爱村庄的风俗,爱在那七夕的夜晚躲在葡萄架下期待牛郎织女的相会,爱在正月里穿着红棉袄跟着唱戏的跑东家串西家……哥哥,我那门外的哥哥,这些,你们那有吗?
父亲,我真的想留下,因为那儿是我的村庄,那儿有你等女儿回家的身影。可是我又不敢,因为门里显得冷落和凄清,少有门外的繁华和精彩……父亲啊,你把满腹的心事挂在枝头,烟袋的浓味飘满回家的路。你那如稻草人般痴心的等待,如向日葵般高昂的头颅,恪守着最初的诺言。而我,门里、门外,如何选择?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