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章末整合
教材P65 活动思考
(1)1980~1988;1960~1969。
(2)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教材P67 活动实践
1.略。
2.有关系。因为欧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较轻,所以相对损失较低。
教材P68~69 活动探究
1.除此之外,诱发我国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北方的冻土、寒潮的产生与当地的气候有关;青藏高原的高寒与当地的地势高有关。除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人为因素。例如: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华北地区的土壤沙化、盐碱化等。由此可见,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同人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有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2.略。
教材P70 活动思考
1.略。
2.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和地震,除此之外,农作物病虫害比较多,沿海地带有台风灾害等。造成本区干旱的原因不仅是降水量不丰富,最关键的是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全年大部分时间,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少,加之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此时又是工农业需水量最大的时节,所以干旱给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的威胁十分巨大。在夏季,尽管总降水量有所增加,但集中程度高,在降水量少的年份或降水量少的时段,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巨大,人民生活、生产需水量大,旱情也十分严重。正是由于降水集中,在降水多的年份或暴雨期内,降水强度大,加之该地区地势低平、洼地较多、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该地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极易发生。
3.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但要想完全解决该平原的缺水问题还任重道远。黄淮海平原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造成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因此要想更好地解决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还要注重提高我们的人口素质,培养我们保护资源、爱护资源的意识。
教材P71 活动探究
1.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上升。
2.损失逐渐上升,而且递增率越来越大。
3.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台风灾害比较严重;广东省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地震灾害比较多;广东省属于季风性气候,夏季风进退速度的不同,往往会在不同的年份形成洪涝和干旱天气;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密度比较大,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数量以及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都比较大。
教材P72 活动探究
1.地形:地表破碎,坡陡沟深;气候:年降雨量少且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为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黄土裸露,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人类活动:人类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稀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使黄河中游河床下切深,下游成为“地上河”。
中游:水土流失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和原有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下游:一方面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了华北平原,这是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下游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地上河”,导致防洪压力极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对。黄河的水患,主要是下游的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不断变高,黄河成为“地上河”,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洪水灾害。治理黄河的关键在治沙,而治沙的关键就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教材P73~74 活动探究
1.长江中游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环境:①该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时,雨带便在长江沿岸滞留,雨量过大。②长江中游地区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上游与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时,对干流河道造成极大压力,易产生洪涝灾害;反之,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雨带北移速度比较快,长江中游地区较长时间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天气,同时该地区工农业需水量大,又进一步加剧了旱情。③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以山地地形为主,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
2.可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2.掌握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及世界不同地区的主要灾种。
一、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1.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造成各种自然灾害的①成灾强度日趋严重;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2.确定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包括②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与③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④经济损失等方面。自然损失程度指标:一是绝对数量,二是⑤相对数量。
3.相对损失与绝对损失: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发达的地区,⑥灾害绝对损失严重,⑦相对损失较低;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⑧相对损失较大。
二、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从近40年的情况看,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呈⑨上升趋势。
三、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
1.从世界范围看,⑩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危害较严重。
2.自然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
地区
主要灾害种类
欧洲
?洪水和地震
北美洲
热浪、风暴、热带气旋、?洪水和地震等灾害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南美洲
最严重的灾害是?洪水,其次是干旱、地震和流行病
东亚
洪水、热带气旋、?地震、滑坡
南亚
?洪水、热带气旋和流行病
东南亚
和大洋洲
洪水、?地震、滑坡和?干旱是造成人员伤亡较严重的灾害,其次是火山喷发和流行病、海啸等
西亚和北非
?洪水和地震
西非和东非
?干旱和流行病
南部非洲
热带气旋、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巨大,而?流行病、洪水、干旱和热带气旋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严重
思考
1.非洲和亚洲的自然灾害有什么差异?
答案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又以高原为主,所以其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而亚洲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如洪水、热带气旋、地震、滑坡、干旱等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非洲大。
2.欧洲与其他大洲相比,其自然灾害的损失较轻,这与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答案 欧洲自然灾害损失较轻是和欧洲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的。欧洲经济发达,社会防灾减灾系统完善,各国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高,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
探究点一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探究活动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均为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②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③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低山丘陵区大而集中 ④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较之南方低山丘陵区更加崎岖不平 ⑤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抗侵蚀能力更低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但南方低山丘陵区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C (2)从自然地理背景看,南方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多河流发育;地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被侵蚀,岩石裸露;就很难恢复。从人文地理背景看,首先,南方低山丘陵区因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高,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其次,本区为江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城镇集中,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造成的影响会更大。
反思归纳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
迁移应用1 下列关于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日趋严重
B.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程度没有影响
C.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同的
D.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灾害程度一定相同
答案 A
探究点二 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探究活动 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近些年,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
答案 (1)干旱 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
反思归纳 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灾害的损失必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迁移应用2 读“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次数(次)
1 110
1 987
2 742
2 935
死亡人数(万)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 310
2 040
6 290
6 550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②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③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次数逐渐增多,但死亡人数都呈下降趋势,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故②正确。7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逐渐上升,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灾害强度逐渐加强。故③正确。
1.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答案 C
解析 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率较低,损失较轻。
2.自然灾害影响人数最少的大洲是( )
A.非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欧洲
答案 B
解析 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南美洲和欧洲次之,大洋洲最轻。
3.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
A.各自然灾害都发生于一定的地理区域内
B.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环境不同
C.自然灾害是各自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不同
答案 C
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地域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的差异。
4.下列地区发生相同强度的旱灾,相对损失大的是( )
A.西非 B.北非
C.欧洲 D.北美
答案 A
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大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能力强,自然灾害相对损失小;相反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灾害相对损失大。北非为大面积干旱区,长期与干旱斗争,动植物适应能力强,抗旱能力也强,而西非经济落后,抗灾能力弱,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大。
5.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解析 M城位于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地水患灾害(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特征、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根据气候资料可知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由图可知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M处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导致洪涝灾害严重。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答案 C
解析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程度。
2.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灾情特别严重的原因是( )
①耕地集中 ②人口众多 ③灾种集中 ④农作物播种面积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耕地集中,农业历史悠久,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农业受灾体脆弱,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的影响,灾情严重。
3.20世纪后期,非洲成为因自然灾害而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大洲,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种类多,强度大
B.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
C.经济发展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弱
D.城市化水平高
答案 C
解析 非洲由于经济落后,经济总量小,抗灾减灾的能力弱,因而当自然灾害发生时,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
4.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时间差异,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损失随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减少
B.自然灾害的绝对损失在增加,相对损失在减少
C.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次数在不断地减少
D.自然灾害造成的相对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越来越多
答案 B
解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自然灾害造成的绝对损失越来越大,但相对损失越来越小,人员伤亡越来越少。
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答案 C
解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灾害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人类抗灾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二者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不能片面地说原始社会抗灾能力弱,灾情比工业社会大,也不能说工业社会经济密度大,灾种多,灾情比原始社会大。
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属于干旱灾害突出的地区有( )
A.非洲、西亚 B.非洲、中亚
C.中欧、西亚 D.南亚、北美
7.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
A.中国、日本、澳大利亚
B.日本、美国、巴西
C.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D.墨西哥、智利、印度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非洲、西亚分布有面积较广的沙漠气候,干旱灾害频发。第7题,只有C项中三个国家都是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震带上。
8.有关世界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的时空不同,产生的损失程度也可能大不相同
B.从总体状况看,灾害损失的地域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并无多大差异
C.与灾害发生次数的情况相呼应,世界各大洲中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是非洲
D.欧美主要表现为台风、干旱和寒潮
答案 A
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地域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由于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条件的不同,使得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产生的损失程度也可能大不相同。
[能力提升]
9.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灾情指标中包括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等几项,主要指农作物受到的损失,其灾害应是洪涝和干旱。
10.有关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在非洲和西亚十分突出
B.台风经常给东北太平洋沿岸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C.亚洲是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大洲
D.常受地震和火山喷发威胁的国家是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答案 B
解析 由于全球地理背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也相应存在较大差异,干旱主要发生在非洲和西亚;尤其是非洲,因干旱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台风是主要生成于温度在26.6℃以上的广阔的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太平洋的水温西部受暖流影响,温度高于受寒流影响的东部,因此台风经常出现在西北太平洋的夏秋季节。亚洲是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大洲,占全球的38%。常受地震、火山灾害的国家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处,因为这里地壳活跃。
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据此完成11~12题。
11.材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
A.广泛性 B.区域性
C.频繁性 D.不可避免性
12.西欧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内部,以平原地形为主 ②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④地处温带大陆的西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材料中主要说明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即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第12题,西欧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使其地震、滑坡、山崩等地质灾害较少;常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气自然变异少,降水稳定,气象灾害少;平原地形,地面受重力作用小。
13.下列有关自然灾害损失程度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也大
B.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
C.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
D.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灾害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也小
答案 C
解析 人口密度小、经济落后的地区,自然灾害的绝对损失量小,但是相对数量大。
14.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中纬度内陆地区是冰雹多发区。阿勒泰地区北部为阿尔泰山,南部是准噶尔盆地,地势具有明显的阶梯状特点。读图和表回答问题。
表 新疆阿勒泰观测点冰雹季节分布(单位:次)
月份
12~2月
3~5月
6~8月
9~11月
合计
次数
0
30
33
12
75
(1)说出该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成因。
(2)简述冰雹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危害。
答案 (1)特点:春夏多、秋冬少;随海拔升高,次数增加。
原因:山区水汽较丰富,地形对气流抬升作用明显。
(2)造成人、畜伤亡;农作物受损减产;牧场等农业设施遭受破坏。
解析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时间分布看,该地区冰雹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而秋季冰雹发生次数少,冬季没有冰雹发生;从新疆阿勒泰降雹次数与海拔高度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冰雹发生次数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根据材料信息,“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据此推断,这种空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山区水汽充足,且地形对气流抬升作用明显,强对流天气多。(2)该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绿洲农业和畜牧业,因此冰雹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危害包括对农作物、牲畜、牧场等农业设施的破坏。
15.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85~2013年自然灾害次数统计表(%)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各类型统计
气象灾害类型
11.9
19.0
27.1
10.0
4.3
72.3
地质灾害类型
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灾害类型
6.7
1.2
3.1
0.5
0.2
11.7
各大洲统计
19.5
23.9
38.0
13.2
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2)非洲的生物类灾害发生的次数所占比重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又往往与板块的交界地区联系在一起,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再加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
(2)生物类灾害往往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由于非洲的气候较为干热,所以特别适宜生物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解析 第(1)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而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震,结合全球板块和分布规律分析即可。第(2)题,非洲生物灾害的发生与该区气候干旱关系密切。
课时1 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学习目标定位] 1.能列举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2.学会分析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
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灾害类型
多发区
干旱
①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②四川盆地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③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
滑坡、泥石流
④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
暴雨
川西山地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太行山区、⑤江南丘陵
沙漠化
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宁夏、⑥河西走廊
低温冷害
⑦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二、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1.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1)灾害类型:主要为⑧水旱灾害和地震,本区农作物病虫害较多,沿海地带有⑨台风灾害等。
(2)主要原因:深受⑩季风气候的影响,平原地势低平,水旱灾害较严重;位于地震带上,?地震灾害严重。
2.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1)范围:本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海南等省(区)。
(2)主要灾害:洪涝、?地震、台风等。
(3)多发原因:本区受海洋影响强烈,是全国受台风、?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本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灾害较多。
思考
1.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水旱灾害频发,怎样才能解决该地区干旱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 解决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①修建水库;②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③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④防治水污染等。
2.广东省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原因有哪些?
答案 从位置来看,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又面临海洋,海陆灾害俱有;从地形来看,珠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易形成洪涝灾害;台风活动频繁,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灾害;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68表格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回答问题。
(1)表格中所列的灾害类型中,哪些属于气象灾害?哪些属于地质灾害?
(2)洪涝多发区的形成,除了与气象灾害直接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哪些环境因素有关,为什么?
(3)水土流失多发区的地形有何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分析新疆水土流失并不严重的主要原因。
(4)我国低温冷害的两个多发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样吗?为什么?
答案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暴雨、低温冷害;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2)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位上涨,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3)特点:地形类型有高原、盆地、山区、丘陵,地表起伏大。
新疆“三山夹两盆”,地表起伏大,但年降水量少,流水作用微弱,因此水土流失较少。
(4)不一样。东北平原低温冷害主要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较少,且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冷空气影响大;青藏高原主要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低温冷害多发。
反思归纳 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主要环境原因
(1)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
(2)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3)季风气候典型,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大;冬季多寒潮大风。
(4)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地形复杂,起伏大;人类活动影响深刻,植被覆盖率低。
(5)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
迁移应用1 2010年3月10日凌晨1时54分,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城关镇石沟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塌灾害,初步核实44人被掩埋。截至下午18时,16人获救,10人遇难,仍有18人被掩埋。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据此回答(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分,山体滑塌属于( )
A.气象灾害 B.地质灾害
C.海洋灾害 D.生物灾害
(2)此次发生滑塌灾害地区所属的自然灾害多发区是( )
A.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B.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C.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D.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山体滑塌属于地质灾害。第(2)题,陕西省属于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探究点二 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的原因
探究活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
(2)研究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但春季干旱程度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该地沙尘暴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____,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十几年来,该地区的干旱有加重的趋势,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
(2)气温回升快 冬末春初 多大风;气候干旱;临近沙源地;植被覆盖少
(3)农业、工业、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
反思归纳 黄淮海平原水旱灾害多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水旱灾害多发的原因
旱灾:①夏季风停留时间短,降水年际、季节变化大,特别是春季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加剧了春旱。
③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灾:
①夏季风不稳定;年际、季节变化大。
②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③本地区河网密度小,河流入海口少,平原地势低平、多低洼地、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河流排水能力差,河水泛滥造成水灾。
(2)水旱灾害的治理措施
①修建水库,收集夏季的降水,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②黄河中游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泥沙淤积;③加固堤防,淮河和海河可以开挖新的入海河道;④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春季水资源少的问题;⑤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迁移应用2 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主要位于( )
A.干旱区 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 D.湿润区
答案 C
探究点三 东南沿海灾害多发的原因
探究活动 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反思归纳 东南沿海灾害多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
产生原因:①该地区地处沿海,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受海洋影响强烈,台风、风暴潮灾害频发;②由于台风以及夏季风的不稳定,使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③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板块运动导致地震时常发生,其中以台湾省最为严重,广东、福建两省次之。
减轻灾害损失的措施:①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②修建水利设施防御水旱灾害;③广泛宣传,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迁移应用3 自然灾害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据此回答(1)~(2)题。
(1)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
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灾害是( )
①热带气旋(台风) ②寒潮 ③咸潮 ④赤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C (2)C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
B.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C.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会处,灾害多发
D.灾害防御能力有限,灾害监测系统不健全
答案 C
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与我国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会处有关。
2.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旱多风沙 ②气温年较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夏季 ④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⑤伏旱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黄淮海平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大,春旱多风沙。伏旱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与黄淮海平原气象灾害自然原因不相关的因素是( )
A.水热条件不稳定 B.地处沙源地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 B
解析 黄淮海地区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旱灾。
4.下列关于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和海南等
B.本区多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C.本区经济水平高,防灾能力强,灾害绝对损失小
D.本区多受台风灾害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本区经济发达,灾害绝对损失较大。
5.黄淮海平原某地A年的气候统计资料见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风力≥8级的日数
平均气温(℃)
降水量(mm)
1
1.5
-3.2
3.3
2
1.8
-0.7
7.5
3
3.8
6.5
4.2
4
5.7
14.0
33.0
5
3.0
22.0
24.0
6
3.0
27.0
24.0
7
0.7
27.5
53.0
8
0.8
26.5
48.0
9
0.8
20.7
240.0
10
2.0
14.5
26.2
11
1.4
6.3
26.0
12
0.6
-0.7
3.5
(1)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2)该地A年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可以推测A年我国是______。
①南涝北旱 ②北涝南旱
(4)该地A年发展农业的最大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旱 ②涝 ③盐碱 ④风沙
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
(2)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较少且集中在9月,夏季干旱
(3)① (4)①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应充分利用A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对气候指标的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如由气温变化可知,该地区冬冷夏热,应位于温带地区。大风天气多出现在春季,而此时降水量较少,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所以易产生春旱。又如由降水量可知,该地A年降水主要集中在9月,而黄淮海平原正常年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两月,由此可见,A年夏季风势力弱,来得晚,我国是南涝北旱。
课时2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学习目标定位] 1.能列举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的灾害类型。2.学会分析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
一、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1.位置:黄土高原区地处①黄河中游地区。
2.环境特点:本区东部、南部为我国重要的②农业区,西北部为③农牧交错地区。从东南至西北,自然环境由半湿润地区向④半干旱、⑤干旱地区递变。过渡地带⑥不稳定的气候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与本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3.主要的自然灾害:⑦干旱、水土流失。由于黄土⑧质地疏松,大部分地方植被稀少、黄土裸露,加之暴雨较多,冲刷强烈,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由水土流失引起的⑨干旱是本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此外,⑩暴雨、滑坡、病虫害及地震等也是本区重要的自然灾害。
思考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有利影响?
答案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含沙量大,在黄河入海口处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从而增加土地面积。
2.人为因素是如何影响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1.位置:本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2.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大部分地区山高谷深,东南部多?高原、深谷和盆地;本区降水?丰沛,由于植被破坏严重,降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规模大,活动频繁。
3.地震多发原因:本区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危害大。地处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
思考
3.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探究点一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的原因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主要是________灾害多发区。
(2)本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3)该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黄土高原
(2)干旱、水土流失、暴雨、滑坡、病虫害及地震等。
(3)过渡地带不稳定的气候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反思归纳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的原因
迁移应用1 小老树是指树龄虽小,但长势已经显著衰弱的树。具体表现为树体小,短枝多,枝细弱,叶片小,落叶早,果实小等。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小老树主要分布于( )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河西走廊
(2)造成小老树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贫瘠 B.气候不适
C.地形崎岖 D.河流过少
答案 (1)C (2)B
解析 从图中可知,小老树的分布区比较集中于黄土高原。一般在湿润地区对应的植被是森林,而在半干旱地区树木的成长是困难的,往往形成低矮的小老树。从另一个角度讲,气候是影响植被生长的第一环境要素。
探究点二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对植被破坏会导致地质灾害日趋频繁,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发生。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
(4)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
答案 (1)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泥石流、滑坡
(3)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4)①做好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等。
反思归纳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原因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川、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成因上可分为两大方面:
(1)自然原因
①地质条件上: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上: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气候上:受西南季风及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原因
主要包括:开垦、开矿、开发山区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建筑物、人口、财产等趋于密集;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到位。
迁移应用2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
答案 (1)D (2)B
解析 (1)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2)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
1.我国四大高原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B
解析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下列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破碎,坡陡沟深
B.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C.长期人为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与资源开发
D.全年降水丰富,且时间分布均匀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降水总量少,但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强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3.我国是多灾害的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答案 B
解析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多,又处于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比较多。
4.下列关于川滇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山高谷深,全部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B.该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地质灾害
C.该区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
D.该区的泥石流容易引发地震等灾害
答案 B
解析 川滇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2014年6月29日20时到6月30日20时的全国降水量分布图,部分地区出现了日降水量超过
50mm的暴雨天气,中央气象局根据降雨量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注:预警级数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1)简述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的分布特征。
(2)A地和B地的日降水量都超过了50mm,但A地地质灾害预警等级高于B地,试分析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答案 (1)分布特征: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区(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都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地区);分布较分散(或都分布在30°N以南或分布在具体位置如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浙江西南部等)
(2)A地的等级高于B地的原因:A地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地势起伏大于B地;A地地质构造比B地更不稳定(更活跃)
解析 (1)读图,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区。一般是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都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容易形成洪水灾害;分布较分散,主要分布在30°N以南地区,如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浙江西南部等。
(2)A地的等级高于B地的原因:读图,A地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B地是江南丘陵,所以A处地势起伏大于B地。A地地质构造比B地更不稳定,易造成地质灾害。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暴雨、水土流失、沙漠化和低温冻害等。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干旱、洪涝与低温冻害多发区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黄淮海平原
2.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
A.江南丘陵 B.太行山区
C.西南山地 D.四川盆地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低温冻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青藏高原。第2题,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
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
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
答案 C
解析 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温冷害分布在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4.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
B.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
D.我国地质灾害诱因多
答案 C
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主要包括:①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②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陆地灾害和海洋灾害都有发生。③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典型的国家:夏季风强弱变化会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灾害;冬季的寒潮则可能带来低温冷冻和冰雪灾害。④地质灾害诱因多:位于板块交界带,多地震和火山;地形条件复杂,植被覆盖率低,多滑坡和泥石流。⑤东部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是自然灾害易发和多发区。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上游
B.黄土高原全部位于干旱地区
C.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极少有暴雨发生
D.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和干旱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暴雨较多。
右图为某年
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6题。
6.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 A
解析 图中列举了地质地貌灾害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选项中横断山位于云南和四川西部,秦岭位于陕西省,和其他山地相比,有可能是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
7.读下图,E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该地地质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
A.地质状况 B.地形状况
C.气温状况 D.植被状况
答案 C
解析 E地为西南地区,该区地质灾害频发与地形地质条件和植被破坏等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气候因素中降水丰沛是地质灾害的成因之一,气温与地质灾害的产生无关。
8.云南小江流域的灾害链模式是( )
A.地震—台风—泥石流
B.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
C.暴雨—泥石流—滑坡
D.地震—山崩—泥石流
答案 B
解析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地震带,也是泥石流的典型发育地区。由于地震的诱发,强震后往往伴着水土流失和泥石流高潮的到来。
[能力提升]
右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
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读图回答9~10题。
9.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10.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第10题,春季华北地区风力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形成盐碱地。
11.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东南部自然灾害多发
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
C.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
D.东南部季风气候,西北部大陆性气候
答案 A
解析 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主要是由我国东南部自然灾害种类多且频次高所致。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是我国最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县之一,也是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在生态建设上,确定了“山顶草灌防护林、山腰坡地经济林、山底沟洼丰产林、荒山荒地防护林、道路村庄美化林、沟坟锁边灌木林”的治理模式。回答12~14题。
12.吴起县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石漠化 D.盐碱化
13.东汉时期的吴起,曾经是“水草丰美、羊群塞道”,后来,吴起县变成了满眼荒山秃岭,群众生产和生活非常困难。使吴起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农牧业过渡地带,降水较多
B.长期的战乱和无节制的垦荒
C.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D.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
14.吴起县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12.A 13.B 14.A
解析 第12题,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第13题,长期的战乱和无节制的垦荒,造成森林植被剧减、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产和生活非常困难。第14题,吴起县位于洛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的作用在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5.读“我国某区域位置与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图B所示地形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保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①、②、③各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3)近年来,a、b、c等城市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分析其人为原因。
答案 (1)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2)①为沟谷,应打坝拦泥、蓄水固沟;②为黄土塬,应平整土地,营造护田林网;③为坡地,宜育林、育草护坡。
(3)滥垦、过樵、过牧;不合理开矿造成植被、地表形态的破坏。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1)图B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2)①是黄土高原中的沟谷,②是黄土塬,③是坡地。根据教材知识很容易答出治理措施。(3)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有干旱、大风等自然原因,也与地表植被破坏有关。在草原牧区由于滥垦、过樵、过牧都会造成荒漠化,导致沙尘较多,在大风作用下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16.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小龙虾这种外来“可口美食”在梯田中的养殖,元阳梯田核心区正在遭受“打洞高手”小龙虾的破坏:部分梯田田埂被小龙虾蛀空而垮塌,耕地中的水外流……写出小龙虾入侵对元阳梯田可能造成的危害。
答案 梯田会被小龙虾蛀空,田埂垮塌;梯田渗水,水田干涸,影响农作物播种;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加速其它物种灭绝;影响梯田景观和旅游业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小龙虾入侵,导致梯田田梗被蛀空,田埂垮塌。梯田渗水,水田干涸,影响农作物播种。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加速其它物种灭绝。影响梯田景观和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