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课件(打包5套)湘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课件(打包5套)湘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27 14:09:21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考点突破区针对训练区内容索引考点突破区1一、如何确定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自然灾害是制约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都会产生不同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自然灾害损失的基本指标: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的数量与损坏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自然灾害损失的两种指标:(1)绝对数量,即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的合计数,反映灾害危害的绝对程度;(2)相对数量,即受灾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受灾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经济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或社会财产价值之比等,反映灾害损失的相对程度。练习1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情况看,虽然年际间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加重的。由因灾损失粮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2004年因灾损失粮食305亿公斤,2005年因灾损失粮食345亿公斤,2006年因灾损失粮食447亿公斤,2007年因灾损失粮食539.5亿公斤,2008年1~9月因灾损失粮食243亿公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可以看出,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
的是______,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析 读图可以判断,旱灾对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且呈波动上升趋势,霜冻灾对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小。旱灾霜冻灾水灾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答案三峡大坝(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 水灾对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与我国的大小水利工程发挥防洪作用分不开。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情仍不断上升。(3)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不断扩大,波动上升答案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情。答案(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合理的有(双选)
A.大量减少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缓解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答案解析解析 A项与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国情不符;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为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二、我国的旱涝灾害与锋面雨带我国洪涝、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的位置关系密切。在正常年份如果夏季风势力弱(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弱),向北挺进速度慢,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形成南方洪涝,北方干旱。如果夏季风势力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向北挺进速度快,雨带在北方停留时间长造成北方洪涝,南方干旱。另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也容易发生洪涝。练习2 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城个数与总县城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图中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A.峰值均出现在4~6月
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不一致
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
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珠江流域受灾比最小,三个流域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与该流域的降水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三、黄淮海平原与东南沿海洪涝灾害的异同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都存在洪涝灾害,但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成灾原因和灾度等方面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解析 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温冷害分布在东北平原、青藏高原。练习3 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说法正确的是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
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
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解析答案四、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黄土高原的干旱灾害比较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黄土高原都存在干旱灾害,但干旱灾害发生的时间、成灾原因和灾度等方面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练习4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旱灾频次明显增多,每3年就发生一次重旱甚至特大旱。旱情持续时间更长,跨季、跨年的旱灾越来越频繁。旱灾波及的范围已远超出农业,不仅威胁中国粮食安全,还造成数千万人口饮水困难,工业生产、生态环境受到直接影响。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2007年我国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湖南自9月下旬以来,全省就没有大的降水过程,进入11月下旬更是基本无雨,部分地区出现秋冬春连旱;广东自10月以来降水严重偏少,13个市66.9万余人饮水困难;江西更是遭遇了50年以来的最大旱情,丰水年份水域面积超过4 000平方公里的鄱阳湖,目前水域面积已减少到50平方公里,上千万人的饮水以及渔业受到严重影响,有专家甚至认为:若干年后,鄱阳湖将自然消失。答案 华北的干旱主要是春旱,其原因是:春季升温快,大风日数多,蒸发量大;此时雨带未至,降水稀少,再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的季节,故旱情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夏季(伏旱),其原因是:盛夏期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降水稀少。(1)2007年我国发生的干旱灾害有何特点?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干旱造成的危害远不如东部地区严重?
(2)我国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主要发生在什么时候?它们各自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案 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干旱带来的危害小。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华北地区的春旱与长江中下游伏旱在时间、成因等方面的不同。2007年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可从材料中涉及的干旱的分布、强度、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判断;西北干旱造成的危害不如东部严重的原因可从两地的经济特点与受灾对象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发生时间及原因可从季风气候特点与我国雨带推移规律方面分析。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影响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如降水、地形、土壤等,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的活动,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如下图所示:2.水土流失的危害练习5 下表是四川省某县1961~2011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2)题。(1)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答案(2)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土地利用的变化及人类破坏森林的原因。由计算可知,人均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人口增加,为解决粮食问题,就要增加耕地,为增加耕地人们可能会砍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减小。解析答案针对训练区212345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1~2题。67123451.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丁类问题在广东省表现最为严重,可判定为酸雨;丙类问题在新疆表现最为严重,应为土地荒漠化;甲类问题在山西表现最为严重,应为水土流失,则乙为寒潮。答案解析672.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山脉阻挡 ③降水丰沛 ④纬度位置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乙类环境问题为寒潮,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一是纬度位置低,热量条件好;二是南岭等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寒冷气流入侵。答案解析1234567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完成3~4题。
3.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暴雨频繁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河道弯曲狭窄 ⑧湖泊淤积
A.②③④⑥⑦ B.①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⑦⑧解析 受我国雨带推移的影响,淮河的南部支流先进入汛期,然后北部支流再进入汛期,气候异常和季风活动年际变化大只是出现在个别年份,并不是淮河多水灾的原因。答案解析12345674.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主要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开挖新的河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
海入江水道1234567解析 A项只是治理淮河水灾的一部分,不全面;
B、C两项方案不可行。答案解析2015年7月以来,受高温少雨等气候因素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发生蝗虫灾害。截至7月15日,全区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 334.6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 473.6万亩。据此完成5~6题。
5.古代有“旱蝗”的说法,下列情况利于蝗灾暴发的是
A.一直干旱 B.一直多雨
C.前期干旱、后期多雨 D.前期多雨、后期干旱答案1234567解析 根据蝗虫的生活习性,前期干旱利于蝗虫的产卵繁殖;后期多雨,草类生长繁茂,又为蝗虫幼虫的生长提供了食物条件。解析解析 蝗灾多发生在旱涝频繁,又有大面积湖滩、海滩、河滩的地区,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的蝗虫重灾区。6.我国蝗虫重灾区主要在
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
D.珠江三角洲答案解析12345677.读“我国部分自然灾害分布和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自然灾害主要可以分为_____灾害和_____灾害两大类,它们共同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表示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它们分别属于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它们主要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解析1234567地质答案气象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2)除图例中已表示的自然灾害以外,图中地区Ⅰ和地区Ⅲ都还有比较严重的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解析 Ⅰ和Ⅲ分别为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洪涝(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答案解析洪涝(干旱)1234567(3)地区Ⅱ中的__________灾害严重,这里是我国的______高原,导致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地区Ⅱ为我国的黄土高原,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解析1234567水土流失答案黄土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4)地区Ⅳ中的________灾害严重,这里地质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地区Ⅳ为我国的西南地区,这里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其自然原因跟这里的地质活动强烈、地形陡峭有关。解析1234567泥石流答案地质活动强烈,地形陡峭(5)结合我国热带气旋与台风路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A.台风只能影响我国沿海的省份
B.我国沿海的省份都有可能受台风影响
C.台风移动路径一般向右偏转
D.台风形成的源地一般在赤道附近海面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沿海的省份都有可能受台风影响,而且台风还能影响到内陆的一些省份,我国台风的源地一般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区域,台风移动路径一般向右偏转。解析1234567答案课件14张PPT。章末整合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网络构建区教材详解区内容索引网络构建区1教材详解区2教材P65 活动思考
(1)1980~1988;1960~1969。
(2)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教材P67 活动实践
1.略。
2.有关系。因为欧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较轻,所以相对损失较低。教材P68~69 活动探究
1.除此之外,诱发我国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北方的冻土、寒潮的产生与当地的气候有关;青藏高原的高寒与当地的地势高有关。除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人为因素。例如: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华北地区的土壤沙化、盐碱化等。由此可见,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同人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有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2.略。教材P70 活动思考
1.略。
2.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和地震,除此之外,农作物病虫害比较多,沿海地带有台风灾害等。造成本区干旱的原因不仅是降水量不丰富,最关键的是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全年大部分时间,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少,加之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此时又是工农业需水量最大的时节,所以干旱给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的威胁十分巨大。在夏季,尽管总降水量有所增加,但集中程度高,在降水量少的年份或降水量少的时段,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巨大,人民生活、生产需水量大,旱情也十分严重。正是由于降水集中,在降水多的年份或暴雨期内,降水强度大,加之该地区地势低平、洼地较多、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该地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极易发生。3.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但要想完全解决该平原的缺水问题还任重道远。黄淮海平原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造成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因此要想更好地解决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还要注重提高我们的人口素质,培养我们保护资源、爱护资源的意识。 教材P71 活动探究
1.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上升。
2.损失逐渐上升,而且递增率越来越大。
3.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台风灾害比较严重;广东省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地震灾害比较多;广东省属于季风性气候,夏季风进退速度的不同,往往会在不同的年份形成洪涝和干旱天气;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密度比较大,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数量以及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都比较大。教材P72 活动探究
1.地形:地表破碎,坡陡沟深;气候:年降雨量少且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为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黄土裸露,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人类活动:人类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稀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使黄河中游河床下切深,下游成为“地上河”。中游:水土流失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和原有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下游:一方面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了华北平原,这是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下游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地上河”,导致防洪压力极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对。黄河的水患,主要是下游的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不断变高,黄河成为“地上河”,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洪水灾害。治理黄河的关键在治沙,而治沙的关键就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教材P73~74 活动探究
1.长江中游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环境:①该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时,雨带便在长江沿岸滞留,雨量过大。②长江中游地区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上游与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时,对干流河道造成极大压力,易产生洪涝灾害;反之,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雨带北移速度比较快,长江中游地区较长时间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天气,同时该地区工农业需水量大,又进一步加剧了旱情。③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以山地地形为主,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
2.可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因素进行分析。课件30张PPT。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2.掌握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及世界不同地区的主要灾种。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内容索引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一、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1.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造成各种自然灾害的① 日趋严重;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2.确定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包括
② 、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与③ 、灾害造成的④ 等方面。自然损失程度指标:一是绝对数量,二是⑤ 。成灾强度受灾人口损毁程度经济损失相对数量3.相对损失与绝对损失: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发达的地区,⑥ 严重,⑦ 较低;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⑧ 较大。
二、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从近40年的情况看,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呈⑨ 趋势。
三、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
1.从世界范围看,⑩ 和非洲受自然灾害危害较严重。灾害绝对损失相对损失相对损失上升亚洲2.自然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洪水洪水洪水地震洪水地震干旱洪水干旱流行病1.非洲和亚洲的自然灾害有什么差异?【思考】答案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又以高原为主,所以其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而亚洲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如洪水、热带气旋、地震、滑坡、干旱等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非洲大。答案2.欧洲与其他大洲相比,其自然灾害的损失较轻,这与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关系?为什么?答案 欧洲自然灾害损失较轻是和欧洲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的。欧洲经济发达,社会防灾减灾系统完善,各国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高,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答案互动探究区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均为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②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③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低山丘陵区大而集中 ④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较之南方低山丘陵区更加崎岖不平 ⑤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抗侵蚀能力更低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探究点一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答案(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但南方低山丘陵区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试分析其原因。答案 从自然地理背景看,南方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多河流发育;地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被侵蚀,岩石裸露;就很难恢复。从人文地理背景看,首先,南方低山丘陵区因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高,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其次,本区为江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城镇集中,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造成的影响会更大。答案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下列关于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日趋严重
B.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程度没有影响
C.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同的
D.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灾害程度一定相同答案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探究点二 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______和_____。简述其形成原因。答案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答案干旱洪涝答案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近些年,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答案 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答案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灾害的损失必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分析如下:读“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②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③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答案解析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次数逐渐增多,但死亡人数都呈下降趋势,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故②正确。
7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逐渐上升,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灾害强度逐渐加强。故③正确。自然灾害损失
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的时间差异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自然灾害的空间差异自我检测区3123451.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的大洲是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解析 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率较低,损失较轻。答案解析2.自然灾害影响人数最少的大洲是
A.非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欧洲解析 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南美洲和欧洲次之,大洋洲最轻。答案解析123453.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A.各自然灾害都发生于一定的地理区域内
B.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环境不同
C.自然灾害是各自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D.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不同答案解析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地域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的差异。12345答案4.下列地区发生相同强度的旱灾,相对损失大的是
A.西非 B.北非
C.欧洲 D.北美12345解析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大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能力强,自然灾害相对损失小;相反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灾害相对损失大。北非为大面积干旱区,长期与干旱斗争,动植物适应能力强,抗旱能力也强,而西非经济落后,抗灾能力弱,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大。123455.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答案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12345解析 M城位于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地水患灾害(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特征、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根据气候资料可知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由图可知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M处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导致洪涝灾害严重。课件35张PPT。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课时1 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学习目标定位
1.能列举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
2.学会分析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内容索引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黄淮海西南山地江南丘陵河西走廊东北平原二、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1.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1)灾害类型:主要为⑧ 和地震,本区农作物病虫害较多,沿海地带有⑨ 灾害等。
(2)主要原因:深受⑩ 的影响,平原地势低平,水旱灾害较严重;位于地震带上,? 严重。
2.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1)范围:本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 、台湾、? 等省(区)。
(2)主要灾害:洪涝、? 、台风等。
(3)多发原因:本区受海洋影响强烈,是全国受台风、? 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本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 灾害较多。水旱灾害台风季风气候地震灾害浙江海南地震风暴潮地震1.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水旱灾害频发,怎样才能解决该地区干旱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思考】答案 解决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①修建水库;
②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
③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
④防治水污染等。答案2.广东省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原因有哪些?答案 从位置来看,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又面临海洋,海陆灾害俱有;从地形来看,珠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易形成洪涝灾害;台风活动频繁,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灾害;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答案互动探究区阅读教材P68表格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回答问题。
(1)表格中所列的灾害类型中,哪些属于气象灾害?哪些属于地质灾害?
(2)洪涝多发区的形成,除了与气象灾害直接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哪些环境因素有关,为什么? 探究点一 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答案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暴雨、低温冷害;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答案答案 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位上涨,容易产生洪涝灾害。答案 特点:地形类型有高原、盆地、山区、丘陵,地表起伏大。
新疆“三山夹两盆”,地表起伏大,但年降水量少,流水作用微弱,因此水土流失较少。(3)水土流失多发区的地形有何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分析新疆水土流失并不严重的主要原因。答案(4)我国低温冷害的两个多发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样吗?为什么?答案 不一样。东北平原低温冷害主要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较少,且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冷空气影响大;青藏高原主要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低温冷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主要环境原因
(1)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
(2)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3)季风气候典型,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大;冬季多寒潮大风。
(4)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地形复杂,起伏大;人类活动影响深刻,植被覆盖率低。
(5)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2010年3月10日凌晨1时54分,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城关镇石沟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塌灾害,初步核实44人被掩埋。截至下午18时,16人获救,10人遇难,仍有18人被掩埋。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据此回答(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分,山体滑塌属于
A.气象灾害 B.地质灾害
C.海洋灾害 D.生物灾害 解析 山体滑塌属于地质灾害。解析答案(2)此次发生滑塌灾害地区所属的自然灾害多发区是
A.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B.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C.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D.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解析 陕西省属于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解析答案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探究点二 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的原因(1)该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
但春季干旱程度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
该地沙尘暴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_,其
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近十几年来,该地区的干旱有加重的
趋势,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气温回升快冬末春初 多大风;气候干旱;临近沙源
地;植被覆盖少农业、工业、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黄淮海平原水旱灾害多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水旱灾害多发的原因
旱灾:①夏季风停留时间短,降水年际、季节变化大,特别是春季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加剧了春旱。
③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灾:
①夏季风不稳定;年际、季节变化大。
②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③本地区河网密度小,河流入海口少,平原地势低平、多低洼地、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河流排水能力差,河水泛滥造成水灾。
(2)水旱灾害的治理措施
①修建水库,收集夏季的降水,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②黄河中游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泥沙淤积;
③加固堤防,淮河和海河可以开挖新的入海河道;
④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春季水资源少的问题;
⑤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主要位于
A.干旱区
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
D.湿润区答案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探究点三 东南沿海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 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答案(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答案 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答案东南沿海灾害多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
产生原因:①该地区地处沿海,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受海洋影响强烈,台风、风暴潮灾害频发;②由于台风以及夏季风的不稳定,使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③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板块运动导致地震时常发生,其中以台湾省最为严重,广东、福建两省次之。
减轻灾害损失的措施:①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②修建水利设施防御水旱灾害;③广泛宣传,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自然灾害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据此回答(1)~(2)题。
(1)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答案(2)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灾害是
①热带气旋(台风) ②寒潮 ③咸潮 ④赤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黄淮海平
原灾害多
发区和东
南沿海灾
害多发区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灾害类型多发原因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灾害类型多发原因自我检测区312345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
B.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C.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会处,灾害多发
D.灾害防御能力有限,灾害监测系统不健全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与我国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会处有关。答案解析2.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春旱多风沙 ②气温年较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夏季
④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⑤伏旱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解析 黄淮海平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大,春旱多风沙。伏旱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解析123453.与黄淮海平原气象灾害自然原因不相关的因素是
A.水热条件不稳定
B.地处沙源地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答案解析解析 黄淮海地区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旱灾。12345答案解析4.下列关于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和海南等
B.本区多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C.本区经济水平高,防灾能力强,灾害绝对损失小
D.本区多受台风灾害的影响解析 本区经济发达,灾害绝对损失较大。12345123455.黄淮海平原某地A年的气候统计资料见下表,分析回答问题。1234512345解析(1)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2)该地A年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可以推测A年我国是___。
①南涝北旱 ②北涝南旱
(4)该地A年发展农业的最大不利因素是___。
①旱 ②涝 ③盐碱 ④风沙答案温带季风气候 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较少且
集中在9月,夏季干旱①①12345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应充分利用A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对气候指标的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如由气温变化可知,该地区冬冷夏热,应位于温带地区。大风天气多出现在春季,而此时降水量较少,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所以易产生春旱。又如由降水量可知,该地A年降水主要集中在9月,而黄淮海平原正常年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两月,由此可见,A年夏季风势力弱,来得晚,我国是南涝北旱。课件30张PPT。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课时2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学习目标定位
1.能列举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的灾害类型。
2.学会分析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内容索引自我检测区自主学习区一、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1.位置:黄土高原区地处① 地区。
2.环境特点:本区东部、南部为我国重要的② 区,西北部为③_____
交错地区。从东南至西北,自然环境由半湿润地区向④ 、⑤____
地区递变。过渡地带⑥ 的气候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与本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3.主要的自然灾害:⑦ 、水土流失。由于黄土⑧ ,大部分地方植被稀少、黄土裸露,加之暴雨较多,冲刷强烈,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由水土流失引起的⑨ 是本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此外,⑩ 、滑坡、病虫害及地震等也是本区重要的自然灾害。黄河中游农业农牧半干旱干旱不稳定干旱质地疏松干旱暴雨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有利影响?
2.人为因素是如何影响地质灾害的? 【思考】答案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含沙量大,在黄河入海口处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从而增加土地面积。答案答案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1.位置:本区位于? 的东南边缘。
2.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大部分地区山高谷深,东南部多? 、深谷和盆地;本区降水?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降雨引起的? 、泥石流规模大,活动频繁。
3.地震多发原因:本区地震活动? 、频度高、危害大。地处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和? 带上,构造运动活跃。青藏高原高原滑坡丰沛强度大青藏高原边缘地震3.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答案【思考】互动探究区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探究点一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的原因(1)图示主要是________灾害多发区。
(2)本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3)该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干旱、水土流失、暴雨、滑坡、病虫害及地震等。答案答案 过渡地带不稳定的气候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灾害多发的原因小老树是指树龄虽小,但长势已经显著衰弱的树。具体表现为树体小,短枝多,枝细弱,叶片小,落叶早,果实小等。读下图,完成(1)~(2)题。(1)图示小老树主要分布于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河西走廊答案(2)造成小老树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
A.土壤贫瘠
B.气候不适
C.地形崎岖
D.河流过少解析 从图中可知,小老树的分布区比较集中于黄土高原。一般在湿润地区对应的植被是森林,而在半干旱地区树木的成长是困难的,往往形成低矮的小老树。从另一个角度讲,气候是影响植被生长的第一环境要素。解析答案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
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
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
明,暴雨集中(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对植被破坏会导致地质灾害日趋频繁,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会造成_____________ (地质灾害)的发生。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泥石流、滑坡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答案 ①做好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等。(4)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答案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原因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川、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成因上可分为两大方面:
(1)自然原因
①地质条件上: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上: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气候上:受西南季风及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原因
主要包括:开垦、开矿、开发山区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建筑物、人口、财产等趋于密集;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到位。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答案解析 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解析(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答案解析 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解析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地震多发的原因位置主要灾害类型灾害多发的环境原因位置自我检测区3123451.我国四大高原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解析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答案解析2.下列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破碎,坡陡沟深
B.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C.长期人为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与资源开发
D.全年降水丰富,且时间分布均匀解析 黄土高原降水总量少,但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强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答案解析123453.我国是多灾害的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答案解析解析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多,又处于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比较多。12345答案解析4.下列关于川滇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山高谷深,全部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B.该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地质灾害
C.该区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
D.该区的泥石流容易引发地震等灾害解析 川滇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234512345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2014年6月29日20时到6月30日20时的全国降水量分布图,部分地区出现了日降水量超过50mm的暴雨天气,中央气象局根据降雨量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注:预警级数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12345(1)简述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的分布特征。答案 分布特征: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区(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都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地区);分布较分散(或都分布在30°N以南或分布在具体位置如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浙江西南部等)答案解析解析 读图,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区。一般是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都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容易形成洪水灾害;分布较分散,主要分布在30°N以南地区,如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浙江西南部等。解析 A地的等级高于B地的原因:读图,A地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B地是江南丘陵,所以A处地势起伏大于B地。A地地质构造比B地更不稳定,易造成地质灾害。12345(2)A地和B地的日降水量都超过了50mm,
但A地地质灾害预警等级高于B地,试分析
造成此差异的原因。答案 A地的等级高于B地的原因:A地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地势起伏大于B地;A地地质构造比B地更不稳定(更活跃)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