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习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一个湖泊是在我国江西省的境内? ( )
A.洞庭湖
B.鄱阳湖
C.太湖
D.洪泽湖
2. 下列我国名茶中哪一种是产于福建安溪? ( )
A.龙井
B.碧螺春
C.武夷岩茶
D.铁观音
3. 吉林省抚松县被人们称为是哪种药材之乡? ( )
A.当归
B.枸杞
C.人参
D.田七
4. 石头城是对我国哪座城市的美称? ( )
A.南昌
B.南京
C.拉萨
D.西安
5. 山城是我国哪座城市的雅号? ( )
A.洛阳
B.西安
C.重庆
D.福州
6. 峨眉山位于我国哪个省份? ( )
A.四川
B.云南
C.贵州
D.西藏
8.人体含水量百分比最高的器官是 ? ( )
A.肝
B.肾
C.眼球
D.大脑
9.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是? ( )
A.胃
B.肾脏
C.肝脏
D.脾
10.下半旗是把旗子下降到? ( )
A.旗杆的一半处
B.下降1米
C.下降1.5米
D.距离杆顶的1/3处
11.土豆不宜存放在什么地方 ? ( )
A.干燥处
B.通风处
C.日光照射处
D.卧室内
二、思考题
1、将杯底塞了纸团的杯子竖直倒放入水中,是否会感到阻力?
2、这个阻力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3、杯底的纸团有没有被水弄湿?
4、简述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猜猜看》教案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
教学准备:
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的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尝试猜想和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课程设置是这样的,一开始让学生积极参与头脑风暴,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大胆猜想和想象,接着让学生讨论猜想的依据。接下来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猜想途径,理解掌握科学猜想的途径和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上册书的学习,对科学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学习科学的初步的方法。大胆猜想和假设是下册教材的整体要求,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科学探究的科学素养,知道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是解决问题的最初阶段。
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2、猜想活动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猜想例子:
A、为什么蜘蛛不粘网?
B、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能复活吗?
C、纸杯可以烧水吗?为什么?
D、被子竖直扣入水底,塞在杯底的纸团会湿吗?为什么?
E、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F、月亮是怎么来的?
3、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4、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共14张PPT)
猜猜看
为什么蜘蛛不粘网
原因
蜘蛛的身上和腿上,经常分泌出一层油质粘丝是不粘油的,可是一般的虫子没有这层油质,所以蜘蛛网可以粘住飞虫,却粘不住蜘蛛。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原因
陨石说
大陆漂移说
气候突变说
月亮是怎样形成的
原因
月亮像一名忠实的卫士,每隔27.3天绕地球运转一周,它比起其他天体来,离地球最近,只有38万千米。
许多天文学家认为,月亮和地球是一对孪生姐妹。
许多天文学家都赞成“地月共生”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原因
据地质学家考证,7000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到了3000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南方的印度洋板块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交叠相挤,使喜马拉雅山不断抬高。
到了300万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万年以来,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达到6000米以上,现在还在继续上升。
杯子竖直扣入水底,塞在杯中的纸团会湿吗
原因
纸团不会湿,是因为杯子内外空气有压力差,杯子内的空气体积由大变小了,压力就变大了,杯子内面的空气压力大,压着水不能全进去,这样纸团会被紧紧压在杯底,当然不会湿了。
海洋变成了高山
原因
有些高山地区,亿万年前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咱们来看一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发现,在太行山一些山崖中夹有一层卵石和螺蚌的化石。奇怪,高高的山峰上怎么会有卵石和螺蚌的化石呢?沈括猜想,可能以前太行山就在海滨,太行山的东边的陆地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后来还有人猜想,可能太行山以前就在海底,后来变成了高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大陆漂移学说却一度被人们视为荒唐的臆想而饱受嘲讽。坚实的大地难道能象解开缆绳的木筏一样随波逐流,像七巧板一样任意拼装吗?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学说建立,古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的许多证据纷纷提出,魏格纳的理论才得以东山再起。此后,科学家们整合了各种孤立散乱的观察和发现,用统一的版块构造学说描绘出了全球动力学的清晰图景。原来我们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为六大版块,即亚欧版块、非洲版块、美洲版块、太平洋版块、印度版块和南极洲版块。地幔物质的对流如同巨大的传送带,运载着版块缓缓移动。版块之间的相互碰撞、错动、拱抬与张裂,形成了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山脉、峡谷、断层和海沟。雄居世界之颠的喜马拉雅山,便是印度版块向亚洲版块冲撞挤压后隆起的巨大褶皱。山上那些沉积岩和三叶虫、海葵、石菊等水生物化石,都向我们诉说着2000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古地中海。而地震则是版块推挤中产生应力的释放。不过,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版块之间会像碰碰车那样撞来撞去。事实上,大陆漂移的速度比我们的指甲生长还慢。但亿万年后,这些微小变化的积累却会让世界地图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