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打包4套)湘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打包4套)湘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27 16:54:07

文档简介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章末整合
教材P76 活动探究
1.我国的防灾法律、法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了较完整的防灾行政法规体系,使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的深入开展。
2.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运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
3.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日期:1997年12月29日
实施日期:1998年3月1日
内容分类:一般行政法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教材P77 图4-2 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
图中显示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地震防御、沉陷与地裂治理、滑坡泥石流治理、水利工程、防护林体系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材P80 活动思考
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显著作用。因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
教材P81 活动实践
1.“三北”防护林工程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一直通向新疆的最西端。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涉及l3个省、市、自治区。
2.对,沙尘暴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西北季风影响,以及植被的破坏,“三北”防护林已经初具规模,绵延在祖国的北部边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抵御了冬季风,起到保护农田、防风固沙的作用。
教材P84 活动实践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教材P86~87 活动探究
1.气象卫星是一种探测和监视全球大气、地面和海洋气象状况的卫星,能够获得气象和地表覆盖动态信息,包括气象云图、海洋风暴、大气锋面、海洋湍流、陆地植被覆盖等信息,为气象预报服务。气象卫星的轨道通常有两种:(1)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高度在600~1 400千米范围。这种卫星轨道低,观测效果好,可获取全球范围的气象资料。(2)地球同步轨道。这种卫星轨道高,能拍摄到近半个地球的范围。便于连续监视某一地区的气象状况。由于气象卫星的任务是监视气象这个瞬息万变的现象,所以气象卫星和图像都具有覆盖范围大、重复周期短的特点,可以一日数次地提供同一地区的图像。由于气象卫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高,每30分钟就可实时发送可见光和红外图像各一幅,因此在遥感宏观监测中有很大的用途,如对台风、洪灾、旱灾、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它对植被长势的监测信息可用来进行农作物估产。当然它对“自己的本行”——气象数据的获取,在天气预报中的用途就更多了。我国目前已经发射的气象卫星系列——风云1号、风云2号,在生产、科研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重旱、中旱主要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和山东等省区的大部分或局部。这些地区干旱发生的原因有降雨量偏少、植被破坏以及工农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和用水浪费。
教材P88~89 活动思考
1.8月27日较7月30日水体面积明显增大,说明水位增高,从齐齐哈尔至吉林江段出现险情:9月1日较8月27日水体面积有所扩大,灾害加重,但是齐齐哈尔附近水体面积缩小,吉林境内、哈尔滨附近、齐齐哈尔东北部和大庆周围水体面积增大。
2.遥感技术能清晰地区分洪灾地区的居民点与水体,而且通过黑白度对比,能区分正常水体和淹没范围,通过计算机处理,淹没区的分布及各部分的范围一目了然,并能按要求进行快捷且较为准确的统计。
教材P94 活动思考
①错误,中小学生一般以避灾为主,不宜参加抢险活动。
②正确。
③不正确,在室外,则要避开大树、电杆、变电器等比较容易引雷的地方,保持比较低的姿势,并不要手持带有锐利的金属物品。
④正确。
⑤正确。
⑥不正确,在洪水汹涌时,切不可下水,这时除水流中的涡旋、暗流等对人的伤害外,上游中下来的水中漂浮物有可能将人撞昏,导致溺水身亡。
⑦不正确,在山区旅游中,一旦遭遇暴雨,应向山脊方向避洪,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万不可在山谷中逗留(经常是人们的旅游路线),因为山谷是山洪暴发的路径。
⑧不正确,如遇泥石流,在可能行动的时候,迅速向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左、右)躲避,尽快跑出泥石流范围,切不可顺(或逆)泥石流方向(上、下)躲避。
教材P95 活动思考
1.②错误。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可能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贯穿各楼层,烟雾可能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安全。
2.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教材P96 活动思考
(a)错误。雷雨天气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和游泳、玩耍,应赶紧撤离水域。
(b)错误。在室外,不宜靠近电线杆,不停留在山顶、山脊的凉亭等地,不要在树下避雨。
(c)错误。人在房内,就要注意关好门窗,不应靠近门窗看书,避免因室内湿度大引起导电效应而发生雷击灾害。
(d)正确。断开各类电源和天线插头,不看电视、不打电话或用电话上网。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一些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及重大减灾项目,知道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2.知道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3.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一、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1.指导方针:①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措施
(1)颁布和实施了与②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立了中国“③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
思考
1.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想一想,该主题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案 学生是脆弱的群体,连续两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确定为”减灾始于学校“,说明对学校尤其是学生的重视,加强在灾害中学生的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同时在学校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具有高效性,传播速度快,这样也有利于社会上人们防减灾意识的增强。
二、我国重大减灾工程项目
工程
措施
效益
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加固堤防、平垸行洪、④退湖还田、移民建镇、修建水库等
摆脱了“⑤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在长江上游地区实行⑥退耕还林、⑦封山育林措施,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采取⑧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实行⑨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⑩乔、灌、草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
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思考
2.你了解我国有哪些防灾减灾工程?
答案 如我国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淮河治理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太湖综合治理工程等。
3.我国有哪五大防护林体系?
答案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含京津周围绿化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为我国五大防护林建设工程。
探究点一 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原因
探究活动 读“流域内四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和“长江某年份某河段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回答问题。
流域内的行政区




圩垸(个)
141
143
1 359
332
淹没土地(平方千米)
750
250
1 180
210
受灾人口(万人)
45.1
36.6
135.3
14.6
(1)试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
(2)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答案 (1)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围湖造田、不合理的建筑,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2)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
(3)修建水库;建立中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湖;疏通河道;裁弯取直。
反思归纳 长江流域洪灾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如下表所示:
因素
长江洪灾成因
解决措施
自然因素
洪水来量
流经湿润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量大。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
需要从宣传、管理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入手,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同时实施;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中游兴修水利,退耕还湖、还林,修建蓄洪区;下游疏通河道,加速径流的排泄等等;实行防洪保险
滞洪、泄洪能力
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滞洪、泄洪能力差
人为因素
滥伐森林
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不仅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小,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削弱
迁移应用1 近些年,长江流域洪灾频发。请结合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两图所示问题与长江流域洪灾频发的关系。
(2)列举改变洞庭湖面积变化趋势的对策。
答案 (1)图甲反映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洪水增多;图乙中反映出湖泊面积缩小,导致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水增多;洪水增多也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进一步缩小。
(2)退田还湖;植树造林,加强河流上游的水土保持。
解析 两图反映了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湖泊面积缩小,必然导致洪水增多;因此,要加强水土保持,退田还湖。
探究点二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三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3)“三北”防护林为何要建成一个“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4)有人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暴危害有积极作用,你认为对吗,理由是什么?
答案 (1)东北 西北 华北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农业垦殖、战争、统治者大兴土木。
(3)“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大,地跨西北、华北、东北,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可以使防护林区的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复杂化,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对。“三北”防护林所处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容易形成沙尘暴或受沙尘暴影响;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滞尘等作用;“三北”防护林对风沙来说,就好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降低沙尘暴的危害。因此,“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暴危害有积极作用。
反思归纳 “三北”防护林体系
工程范围
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陕、甘、宁、青、新、京、津、冀、晋、内蒙古、辽、吉、黑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工程目标
减少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干旱等灾害
造林方式
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飞机播种造林
具体内容
“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工程效益
生态效益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
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效益
增加就业、发展观光旅游
迁移应用2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2)①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①霜冻 ②干旱 ③土地荒漠化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C (2)B
解析 图中防护林的作用:①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要减轻上述自然灾害。
探究点三 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探究活动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答案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反思归纳 淮河流域多水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水系
处于江淮之间,流域面积较大,扇形水系,支流众多,众多支流的降水同时集中到干流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6、7月梅雨季节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势
河流流经的地区多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落差小,洪水下泄十分缓慢
河道
河道曲折狭窄,下游缺少入海的通道,导致淮河下游排水不畅
湖泊
由于泥沙的淤积,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人为原因
上游滥伐森林,下游围湖造田
迁移应用3 读“淮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有关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湖),B.________(河),C.________(海)。
(2)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淮河的水系特点。
(3)受________的影响,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简述其洪涝的整治措施。
答案 (1)洪泽湖 京杭大运河 黄海
(2)上中游水系呈不对称的扇形分布,支流众多,水流缓;淮河没有天然入海口。
(3)夏季风 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问题。第(1)题,考查地图的识记能力。第(2)题,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等。第(3)题,由于季风的强弱不均,引起锋面雨带移动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整治淮河洪涝的措施因地段不同而不同。
1.我国减灾防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①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②成功防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③建立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④自然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是对我国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成就的描述。
2.下列关于“三北”防护林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可以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
B.“三北”防护林主要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
C.“三北”防护林对沙尘暴没有影响
D.“三北”防护林的目的是保护草原不被破坏
答案 A
解析 “三北”防护林有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减少沙尘暴、保护草原和农田、保护城市等,主要是生态效益突出。
3.三峡工程的最主要作用是(  )
A.防洪 B.航运 C.发电 D.养殖
答案 A
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但长期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洪。
4.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答案 D
解析 淮河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
5.下面图甲是我国网友绘制的强降水引发的城市灾害的漫画,图乙为这种灾害的解决方法分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漫画中反映了城市出现的是哪种灾害?此灾害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2)结合图乙分析引起这种灾害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城市内涝。夏季。
(2)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管道老化;城市路面硬化,雨水下渗量减小,导致地面径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小,湿地遭破坏导致蓄滞洪水的能力降低。
解析 (1)从漫画中可以看到是城市内涝灾害,一般发生在夏季。
(2)城市内涝的原因是: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管道老化;城市路面硬化,雨水下渗量减小,导致地面径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小,湿地遭破坏导致蓄滞洪水的能力降低。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我国减灾防灾的指导方针是(  )
A.以抗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B.以救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C.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D.防抗救同等重要,无主次之分
答案 C
解析 我国减灾防灾的指导方针,突出“以防为主”。
2.下列属于我国防灾减灾中重要的法律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属于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
3.属于我国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是(  )
A.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
B.加强保险与救援工作
C.建立和健全各类灾害预警系统
D.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
答案 D
解析 前三项都是非工程项目,只有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工程措施。
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目的不包括(  )
A.使长江中上游各省山区沙化、石漠化速度下降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
答案 D
解析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的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沙化、石漠化,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地的作用。
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答案 A
解析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是防止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
6.世界上最大的已建成的绿化生态工程是(  )
A.“三北”防护林 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C.绿化撒哈拉大沙漠 D.太行山绿化工程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三北”防护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三北”防护林是我国目前为了防治“三北”地区荒漠化而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绿化生态林。
7.我国通过植树造林来治理泥石流、治沙造田较为成功的案例是(  )
A.云南东川 B.黄土高原
C.东北三江平原 D.云南路南
答案 A
解析 泥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8.实施防灾减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C.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
D.华北平原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上海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地下水开采量大,导致地面沉降。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但旱涝、盐碱、风沙严重。
[能力提升]
新华网2010年7月18日讯: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10 36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初期的6.9%提高到13.4%。治理区初步形成了乔木、灌木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6 000多万亩农田、8 000多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B.“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
D.“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10.“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答案 9.C 10.C
解析 第9题,A项“三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因此“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项“三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不易存活的,故森林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到50%左右。应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D项“三北”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10题,“三北”防护林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在我国防灾过程中,建设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据此完成11~12题。
11.就水系特点而言,下列流域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  )
①松花江 ②海河 ③辽河 ④淮河 ⑤长江 ⑥雅鲁藏布江
A.①⑤ B.②④ C.②③ D.④⑥
12.下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以防洪防汛为首要目标的是(  )
①长江的荆江大堤 ②珠江的北江大堤 ③南水北调 ④龙羊峡水库 ⑤引滦入津
A.①② B.①⑤ C.④⑤ D.②④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海河、淮河中下游支流众多,水系庞大,如果降水集中,易导致干支流同时来水,从而形成洪涝灾害。第12题,长江荆江大堤和珠江北江大堤主要目标是防洪,跨流域调水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13.下列防护林工程兼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林体系
C.平原防护林体系
D.“三北”防护林体系
答案 D
解析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起保持水土功能;沿海防护林和平原防护林主要功能是防风。
14.下面的三幅图为“我国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甲、乙两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图按治沙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序为________。
(3)目前世界上许多沙漠边缘地区出现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受沙漠危害较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在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 (2)CAB (3)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滥垦滥牧、任意开发矿产,生态环境破坏
(4)东北 华北 西北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解析 这是一幅人类治理沙漠、利用自然资源的示意图,从图示来看,C图是最早时期,表现在树、草较小,沙丘形态明显,陡缓分明,为流动沙丘。从沙丘形态来看,缓坡为风来的方向,受重力影响,在风的去向形成陡坡。沙漠化现象是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所致,一般形成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的过度放牧、垦殖等造成地表缺乏植被保护,风力作用使沙丘流动,形成流动沙丘。从图示来看,植树种草是防治沙漠化进一步扩展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人类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是“三北”防护林。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后,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长江流域仅发生两次特大洪水灾害,1954年,洪峰流量是43 4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4.5米;1998年,洪峰流量是28 8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5.94米。
材料二 长江水系图。
(1)试分析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的频率低于淮河流域的自然原因。
(2)简要说明防御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长江支流南北分布且间隔较远,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正常年份洪峰会错开;中游众多湖泊有调节作用。
(2)做好流域内的植被保护,建防护林;退田还湖,保护湖泊湿地;疏通河道等。
解析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和长江水系特征。第(2)题,长江中下游加固堤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疏通河道等。上游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措施,改善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状况。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
[学习目标定位] 1.明确在灾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目的与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与互救常识、方法。2.掌握应对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一、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1.①学: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注意收听发布的②自然灾害信息。
3.备:做好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资、技能准备。
4.③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
5.报:发现某种异常现象,要尽快向④有关部门报告。
6.⑤抗: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断:切断可能导致⑥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⑦救: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灾害期间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⑧防灾保险。
二、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时间
正确方法
洪水袭来时
不要慌乱,服从安排,⑨有序地转移人员和财产。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洪水即将
来临时
原地避水的,可将物品放在楼上或高处。贮备一些⑩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洪水猛涨时
在室外要避开容易招雷电的地方。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被洪水围困时,要尽可能收集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
汛期
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更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尤其不能在山谷中逗留
洪水袭来时
要注意保护?水源地,严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抢救溺水者时
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然后排去呛入其体内的水,必要时作?人工呼吸,然后尽快将其送医院抢救
思考
1.汛期在山区旅游,如果遇到暴雨或泥石流,应该如何逃生?
答案 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在山区旅游中,一旦遭遇暴雨,应向山脊方向避洪,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万不可在山谷中逗留(经常是
人们的旅游路线),因为山谷是山洪暴发的路径。如遇泥石流,在可能行动的时候,迅速向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左、右)躲避,尽快跑出泥石流范围,切不可顺(或逆)泥石流方向(上、下)躲避。
三、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保障安全的关键
(1)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2)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3)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
2.不同场所的避震方法
(1)在家中,要就地避险,应选择较安全的地方躲避。当大地震停止后,要利用余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在室外,车辆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
(3)在办公室内,要赶紧躲藏在办公桌下,一待地震停止即从?楼梯迅速撤离。在工厂上班,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迅速撤到安全处。
(4)在影剧院、体育馆,应迅速躲到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中,等待地震停止后有组织、有步骤地从多个出口疏散到空旷安全处,防止慌乱、拥挤。
思考
2.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③先救“生”,后救“人”;④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探究点一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探究活动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属于救助措施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另外常见的方式还有______________。
(3)B和C均属于救助措施中的________________,其中B属于主要方法中的______________,C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洪水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2)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 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向落水者抛救生衣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3)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科学控水 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反思归纳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教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迁移应用1 下列应对洪水灾害的办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地避水时,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上,并贮备一些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B.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
C.洪水冲刷了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和病原体,洪水过后可放心饮用地下水
D.洪水围困时,可用手电筒、鲜艳的衣服发出求救信号
答案 C
解析 洪水袭来时,由于厕所粪便、垃圾等被水冲散,再加上动物尸体在高温下腐烂和其本身携带的病菌极易污染水源引发流行病。因而要注意保护水源地,地下水抽取后要用漂白粉严格消毒,并一定要烧开。
探究点二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探究活动 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截至4月23日6时统计,7.0级地震已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 211人受伤。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天气预报,地震发生后的未来一周,地震灾区将有三次雷雨或阵雨天气过程,对救灾不利。
(1)根据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抗震救灾中应加强防范哪些次生灾害?
(2)当地震发生时,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是什么?在教室、楼房内、公共场所应怎样正确避震?
答案 (1)地震造成土质岩石结构疏松,一旦遇有降雨天气,容易产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需在抗震救灾同时加强防范地质灾害。
(2)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教室: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暂避;楼房内:选择开间小、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公共场所: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
反思归纳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迁移应用2 阅读下列各图中反映的正确的避震方法,分别总结在室内或室外避震的共性。
答案 室内避震的共性是“伏而待定”,迅速躲避到一个相对牢固的桌椅下或三角空间处,蹲或趴下,护住头部。室外避震的共性是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解析 上图中展示了在室内外不同场合(家中、剧院、教室、行驶的汽车内、百货商场里、室外)的避震图,但在室内和室外的避震方法有所不同:在室内避震的方法是“伏而待定”;在室外主要是尽量到宽阔的空地。
1.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
A.登上大树 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尽量跑到高坡上
答案 B
解析 爬到电线杆上容易触电,不是洪水应急的正确方法。
2.下列洪水互救方式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施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答案 D
解析 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不符合洪水中的互救原则。
3.有关室内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室内“伏而待定”避震法只适用于城市,不适用于农村
B.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C.门、窗边、阳台、厕所、走廊都属于死亡线,应该避开
D.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
答案 D
解析 室内“伏而待定”避震法既适用于城市,又适用于农村;避震时应选择室内空间小的房间躲避,因此厕所是避震比较安全的场所。
4.关于震后自救与互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答案 B
解析 地震发生后被埋在废墟下,要保持镇静,以减少体力消耗。
5.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______________等处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的伤害。
(4)洪水过后,要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答案 (1)山坡、高地
(2)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
(3)山体滑坡、泥石流
(4)预防流行病的药物
解析 本题考查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结合上面的探究内容不难作答。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如果你乘的船舶沉没江中,水在不断涌进船舱,而船舱窗口被封,当务之急你要做的事情是(  )
A.穿好救生衣,准备逃生
B.拨打求救电话,等待救援
C.立即用器械或脚打碎窗户玻璃,浮上水面
D.顺其自然,听天由命
答案 C
解析 如果你乘的船舶沉没江中,要先自救,应该立即用器械或脚打碎窗户玻璃,浮上水面。
2.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 ⑤学会游泳 ⑥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做好防洪准备应预备木制家具。
2015年8月3日下午,西安突降暴雨,致长安、蓝田等山区县出现险情,秦岭小峪段山洪暴发,将小峪村多名游客冲走,造成5人死亡,4人失踪。回答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4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选择躲避泥石流的方式较好。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判断5~6题。
5.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6.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答案 5.D 6.C
解析 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危险太大。
7.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在影剧院,应就地躲避在排椅下。室外避震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墙壁、桥梁等,尽量到开阔的空地。
8.地震发生时,选择合理的避震方法非常重要,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A.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应乘电梯迅速跑到室外
B.若在室外,应迅速往家跑
C.若正在街上行走,要迅速跑到高层建筑下躲避
D.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可以采用就地躲避的方法
答案 D
解析 在室内避震可“伏而待定”,在街上行走要迅速避开高大建筑物,以免被砸伤。
[能力提升]
9.下图中属于室外避震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图A是火灾自救演练,图B是洪水中的互救,图C是地震时的室外躲避演练,图D是地震时的室内自救演练。
10.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再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抢救时不要盲目乱挖、乱刨,注意保护支撑物,以防意外。
11.在一般沙暴天气里,出行时有必要准备的防护用品是(  )
①帽子 ②耳套 ③纱巾 ④口罩 ⑤风镜(防护镜)
⑥风衣或雨衣
A.①③⑥ B.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由于沙暴天气使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因此出行前有必要准备纱巾、口罩、风镜等防护用品,以减少沙尘的吸入或进入眼睛。
12.对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灾情大小,特别是对人员伤亡多少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有无防洪准备
B.有无正确的洪水应急方法
C.有无准确的洪水预报
D.有无正确的救助方法
答案 A
解析 有无防洪准备,对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灾情大小,特别是对人员伤亡多少有决定性作用。
13.大地震以后,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
B.及时抢救陷在碎物底下的人员
C.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物品损坏情况
D.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
答案 C
解析 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可能引发其他灾害(如火灾)。
14.在灾难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在以上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判断理由。
(1)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正确 逃离泥石流不能顺着流动方向跑,而应垂直于泥石流流向跑往高处
(2)不正确 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3)正确 火灾时,近地面有新鲜空气,为防烟尘窒息,可卧倒在地,用毛巾捂住口鼻
(4)正确 水灾发生时,应逃往高处,远离河流和桥梁,不要往低处跑
解析 面对泥石流突发,应向垂直于其方向逃向高处;地震时若不能跑到室外应降低重心,保护头部;火灾时应卧倒在地上,捂住口鼻,防止窒息;水灾发生时,应逃往高处。
15.2015年1月27日~3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局地降水量超过25毫米,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以及湖南北部、贵州中部等地最低气温低于0℃,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
说明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的成因、对交通不利影响及采取的防御措施。
答案 成因:北方冷空气南下(寒潮)影响而成。
(中央气象局解析:在27日冷空气南下并影响到南方地区后,有南支槽系统东移配合,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汽输送明显加强,特别是中层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暖湿气流沿底层的冷空气爬升,产生了这次的大范围雨雪)。
不利影响:雨雪天气导致道路能见度较低;道路结冰湿滑为交通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防御措施:
(1)关注冷空气对人们出行生活的影响,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等疾病;(2)需做好公路、铁路的除雪除冰作业;(3)驾车出行,需减速慢行,注意防滑等。
解析 读图,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发生在1月份,主要是北方冷空气南下或寒潮南下影响而成。冷空气南下,影响到南方地区后,与南方暖湿气流接触,暖湿气流沿底层的冷空气爬升,形成了这次的大范围雨雪。雨雪天气导致道路能见度较低,道路结冰湿滑,为交通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主要防御措施包括,关注冷空气对人们出行生活的影响,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等疾病。做好公路、铁路的除雪除冰作业。驾车出行,需减速慢行,注意防滑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了解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坚信发展高新科学技术进行防灾减灾是一条必由之路。3.掌握一些阅读卫星图片的简单方法以及高新科学技术防灾减灾工作原理。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与减灾:遥感技术在减灾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有:第一是①灾害前兆监测;第二是进行灾害跟踪监视,以便及时发出警报;第三是帮助救灾;第四是②建立灾害模型。
我国遥感技术应用:a.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b.对③森林和草原火灾发生的预测;c.对农作物和④森林病虫害预报;d.对洪水灾害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⑤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及⑥时间数据。在⑦防洪、预报台风、抗震、⑧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思考
1.遥感在防灾减灾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案 遥感的主要优点有:①探索空间范围大;②获取资料速度快;③受地面限制较少;④获取信息量较大。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应用变化: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⑨评估、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2)意义:使灾害监测实现⑩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其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
思考
2.在防灾减灾中还有哪些现代化技术?
答案 现代高科技不断地应用于防灾救灾中,其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在防灾救灾中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探究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探究活动 2008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遥感所所属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14日接收到四川汶川地区最新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5米雷达数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
(2)人们通过对该遥感图片的分析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此次地震后灾情进行监测设计方案。
答案 (1)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
(2)①地震的准确位置;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可以知道哪个哪个城市、县、哪个镇的破坏程度大,使人们救援有目的性;③公路的破坏程度,可以知道哪条路是通的,不通的路段有多长,使人们对救援物资的运输、公路的疏通有方向性;④大型建筑的破坏程度,可以知道水库大坝、大桥、高楼、大型工厂的破坏程度,使人们能预测它有没有潜在的威胁,需不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⑤震区内地形状况,哪里是高山、深谷、陡坡;⑥植被的破坏情况。
(3)获得汶川地震灾区的遥感影像资料,然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灾区的遥感图片进行整理、查询和分析,从而确定灾害影响范围、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以及为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提出抗灾、救灾方案。
反思归纳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类别
主要功能
优点
作用
遥感(RS)
提供高分辨率的实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及时了解环境及灾害变化,为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探索空间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受地面限制较少;获取信息量较大
①除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看到沙尘暴、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肉眼难以觉察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全球定位系统(GPS)
提供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主要应用于灾后的通信联络、灾情跟踪和监测;物资空投位置的精确定位、导航;灾情(如洪水)的实时监控;灾害(如森林火灾)发生地点的准确预报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
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快速的空间定位搜索和复杂的查询功能、强大的图形处理和表达、空间模拟和空间决策支持等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原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害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实况监测并作出评价,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估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迁移应用 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是预报台风和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该现代化技术手段属于(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雷达技术
答案 A
解析 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手段是遥感技术。

1.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的优点是(  )
①获取资料快,能及时进行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的限制小,可避免人员伤亡 ③获取的信息量大 ④探测的范围广,可在客观上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可知其优点:观察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
2.利用GPS可以(  )
A.进行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
B.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变形
C.预报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估产
D.处理和管理地理数据,方便用户查询检索
答案 B
解析 进行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预报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估产主要用遥感技术。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变形主要用全球定位系统。处理和管理地理数据,方便用户查询检索主要是用地理信息系统。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4.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需要对影像图进行分析,需要模拟堰塞湖决口可能会淹没的范围。遥感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只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第4题,图中乙处位于堰塞体滑坡的源头处,其海拔应最高;丙在堰塞体上,海拔高于湖面上的甲,丁在堰塞湖下游河道上,海拔最低。
5.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所出现的特征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在遥感图像上判读的,通过遥感监测可以预报其发生,报告危害严重程度与危害面积及发展趋势,世界上有60个国家受蝗虫危害,世界粮农组织利用气象图像监测蝗虫繁殖区,并结合现场抽样调查验证,作出灾情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蝗虫灾情。
材料二 火灾是造成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进行监控。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林火蔓延速度、范围和火场内各点温度变化的趋势以及预报灾后苗木的恢复状况。
(1)材料一中提到利用遥感技术可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其原因是不同地物__________不同,同一地物的不同部位__________不同;遥感技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2)材料二中提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森林火灾的范围,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防御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遥感技术可以发现森林火灾的成因
B.遥感技术可以直接分析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C.可以显示地震灾情的大小
D.可以监测洪水的水位变化
(4)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我国利用最广泛的是(  )
A.预测地震灾害 B.监测洪水灾害
C.天气预报 D.分析沙尘暴的成因
答案 (1)反射率 反射波长 观测范围广 信息获取量大 获取速度快 实时性好
(2)着火林木和未着火林木的辐射波长不同
(3)CD
(4)C
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减轻自然灾害的高新科学技术主要包括(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技术 ③全球定位技术 ④通讯技术 ⑤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 ⑥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D
解析 以上选项均为高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中央电视台每天天气预报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卫星云图制作的过程是先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的分布状况图,然后将其作为信息源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将来的24小时或48小时云系的移动和发展作出预测,最后根据其影响的地区作出天气预报。
3.GPS技术在减灾防灾领域应用广泛,下列不是其应用领域的是(  )
A.绘制地图 B.人员救生
C.地震监测 D.淹没分析
答案 D
解析 淹没分析主要是借助RS技术和GIS技术。
4.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计算机系统
答案 B
解析 空间监测的核心技术是遥感技术。
5.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无法做到的是(  )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
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
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
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
答案 A
解析 通过遥感可以看到沙尘暴、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并监测其动态,还可以利用它对洪灾进行跟踪监测。
6.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C.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D.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答案 C
解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7.2012年,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对外公布了全市地面沉降的监测数据。数据显示该市地面沉降有减缓的趋势。对地面沉降监测适用的先进技术是(  )
A.RS技术 B.GIS技术
C.GPS技术 D.“3S”技术
答案 C
解析 利用GPS定位功能可以精确观测不同地点的沉降幅度。
8.下列关于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应用中的前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B.清洁能源技术的使用将完全替代煤炭的使用
C.通过转基因农业,将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
D.防灾减灾将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答案 B
解析 清洁能源不可能完全替代煤炭的使用。
[能力提升]
9.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灾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 B
解析 遥感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属于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的范畴,故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得出水稻病具体灾情变化。
10.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共有的作用是(  )
A.动态监测 B.成因分析
C.动态模拟 D.灾害评价
答案 A
解析 遥感通过不同时间成像资料的对比,可以研究地面物体的动态变化;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监测。
11.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灾。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滑坡 ④地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利用遥感可以监测旱涝灾害和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
中广网包头2009年5月13日消息:由于去年冬季气温有利于蝗卵越冬,给今年蝗虫灾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预计全旗蝗虫灾害总危害面积为20 077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5 077亩。针对往年飞机灭蝗时定位不准,有时误将农药撒入池塘等问题,达茂旗畜牧局草原站已启动草原蝗虫灾害防治卫星监测预警体系。据材料回答12~13题。
12.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13.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  )
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
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
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答案 12.C 13.A
解析 在本次灭蝗中采用了遥感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后,植物的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14.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案例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6年5月福建发生暴雨洪灾
洪水的跟踪、动态监测—遥感
评估工作—地理信息系统
2016年5月湖南、湖北洪灾
对暴雨和洪水的监测—遥感
2015年10月台风“彩虹”侵袭
琼州海峡水位监测—遥感
综合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1)用于防灾减灾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是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2)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方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当这些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后,能够引导着人类从趋利避害到________________发展。
(3)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其具有哪些功能?
答案 (1)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
(2)空间技术 信息技术 化害为利
(3)GIS技术。 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解析 本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原理考查高科技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解题时应注意掌握“3S”技术的应用领域。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物体和物体的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电磁特性,卫星传感器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电磁辐射转换成图像,经过处理,提取物体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和物体的状态,这就是遥感工作的基本原理。例如,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未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如出现火情,就能对火灾面积、蔓延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作出相应的防灾措施。遥感技术同样对病虫害、洪水灾害等有不同的分辨功能。
(1)据以上文字材料,设计出用遥感技术对洪水监测的方案。
方案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分析,在森林火灾发生前,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成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信息系统在监测森林火灾时能够(双选)(  )
A.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 B.监测火灾的动态
C.为灭火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火灾的发生
答案 (1)方案A:建立长江流域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获得长江水文遥感影像资料
方案B:对长江水文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预报
(2)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3)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