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8 08:57:01

文档简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情况。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作用;理解中美建交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的内容,从课文内容看,本课是讲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外交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国际影响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外交成就的取得与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情况;
2.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重大事件;
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作用;
4.理解中美建交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2.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
3.理解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政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再一次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
4.中美建交结束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关系,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交往拉开了帷幕。
【教学难点】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与压迫,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不平等条约?由此可见,旧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来扭转外交局面?
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认识弱国无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亚非会议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第一环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提出的过程是怎样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来讲故事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破坏亚非会议的召开?怎样破坏的?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
观看万隆会议视频,思考什么是求同,什么是存异?
体验阶段:
二、中国重返联合国
【提出问题】:①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提法?
②“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
③“假如你是1971年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外交使节,你能看到什么?”
④探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和课文获取历史信息,归纳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感受当时中国人的扬眉吐气,通过讨论探究认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问题探究
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重阻挠下,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问题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提法?
问题:3:联合国是二战后国际最大的政治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什么影响 (你会看到怎样变化)
三、中美建交
【提出问题】①用表格列出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事件和意义
②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实现正常化?
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关于台湾问题是如何表述的?
④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有何深远意义?
【展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材料“横生枝节气歪尼克松”
《中美联合公报》基本构思与框架,都是在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商定的,两人一共进行了5次会谈,而后是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与中国副外长乔冠华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会谈,经过五天谈判,预定在上海发表的公报文本终于落实,但在距公报宣告24小时前,美国国务院专家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要求进行修改,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要求中国进行重新讨论,而后周恩来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做出指示: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最后基辛格与乔冠华又开了一次夜车,到了凌晨2时,最后的公报文本终于完成。
【学生活动】看视频观察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一个问题学生列出表格进行归纳。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归纳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原因 。第三个问题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概括。第四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并归纳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后能结合课文用表格归纳出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事件,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第二个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基于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的需要,认识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第三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外交谈判中妥协是必要的,但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是不能退让的,认识到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台湾问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理解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教师讲述】封面像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正好是一个黑色“友”字。正如尼克松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时代开始了。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阅读材料,总结中美建交的背景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迫于形势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摘自《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二十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 ---摘自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的对话
中美建交的过程
时 间 事 件 意 义
1971年4月 美乒乓球队访华 (学生讲故事) 打开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年2月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 《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为中美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9年1月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导行阶段:
四、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多媒体展示:《亚太经合组织分布示意图》、图片《APEC会议会标》、图片《上海APEC之夜》《江泽民迎接参加APEC会议的领导人》《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场》 APEC知识库: ①“APEC”是什么意思? ①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英文缩写。
②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③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
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
④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什么?它的作用?
包括中、俄、哈、吉、塔、乌等六个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⑤此次会议的意义?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总结:说一说,比一比,21世纪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2001年中国还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各国议会联盟第96届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 讨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第一,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二,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教学反思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掌握图片历史的趣味性,达到识记知识的目的,一边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共22张PPT)
第五单元 · 国防、军队建设和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亚非会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时间:1953年12月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激情阶段
印度总理尼赫鲁(右一)和女儿英迪拉·甘地(中)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烈欢迎(1954年10月)
激情阶段
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1954年6月)
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左3)举行会谈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图为周总理在机场检阅缅甸仪仗队。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
(二)亚非会议
1、时间:1955年
2、主题:团结、反帝
3、方针:求同存异
(1)含义:同:相同的遭遇、共同的愿望
异: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
(2)意义:打开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促进会议的成功。
万隆会议会场(1955年4月)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二、中国重返联合国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结合视频回答:为什么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大笑?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结合教材、视频与毛泽东的话思考: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要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另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这是尼克松政府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对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并且坚决反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
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
三、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制表完成此过程。
时 间 事 件
美乒乓球队访华
1972.2
1971.7
1971.4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1978.12
你知道中美之间三个联合公报吗
公 报 名 称
时 间
内 容
意 义
《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8日
开始走向正常化
《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8年12月
实现了正常化
《八一七公报》
1982年8月17日
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的
一个范例
求同存异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
一九七九年年邓小平访美
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欢迎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这是宾主步入宴会厅
尼克松游览长城
卡特总统
1979年初,美国总统卡特任期,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0年代:独立、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2、21世纪: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导行阶段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
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导行阶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元首签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1年6月15日)
中国代表石广生签字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1月)
21世纪国际合作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