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
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一、温故导入:本单元——小说人物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
表现人物性格、感情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都德 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成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坟书筒>>、<<月曜日故事集>>、<<故事选>>、<<冬天的故事>>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 一、解题1:关于作者 1870—1871年,以法国为一方与以普鲁士及北德意志联邦和德国南部其他邦为另一方之间发生了战争。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普法双方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外交冲突。1870年7月2日,西班牙政府提议普鲁土国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霍亨索伦—西马林根亲王继承虚悬已久的王位。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挑衅,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对普鲁土来说,这场战争开始时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的战争,因为普鲁士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法国设置的阻挠德国实现彻底统一的障碍。然而,普鲁士的侵略计划却为这场战争后来变成掠夺战争创造了前提。解题2:关于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解题3:故事背景踱来踱去( ) 郝叟 ( )
懊悔( ) 惩罚( )
钥匙( ) 祈祷( )
哽( ) 督学( )
膝头( ) 小弗郎士( )
诧异( )duódǎoxīqǐyàodū二、给生字注音chéngfúlánggěnghǎosǒuàoshichà帖níng掌握多音字qiáng妥帖( )tiējiàngqiǎng请帖( )字帖( )tiětiè强强劲( )强迫( )倔强( )宁安宁( )宁可( )nìng阅读小说要抓住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我”的见闻和感受是本文的线索。三、思考问题: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四、阅读课文进行分析: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2.据此,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 最后一课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我”的见闻和感受.1-6上学途中7-23上课情况24-29宣布下课不屈精神上课前上课中7-1011-23(1-6)这几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他也很幼稚,他觉得普鲁士兵的操练很好玩,却没有意识到那是别人对自己家乡的侵略。 但同时他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分析(1-6段)上学途中:"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
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跑去。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
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
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
得"上气不接下气"。 到了学校、 小弗郎土发现情况不同往日 请填下表分析(7-10段)上课前:3.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有何不同?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生老师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连街上也能听到课前喧闹: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拿着戒尺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受到责骂。一切偏安安静静,有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课前安静:都已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胳膊下挟着铁戒尺,
“我”迟到,先生却很温和,说“快坐好。”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 用了什么修辞?这个修辞的深刻意义是什么?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
“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法国的语言。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课后习题四、1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4、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总结:???? 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上课中), 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方法:(1)“27——29自然段”
(2)“20、25、26自然段”(3) “9、11、22、24自然段”(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课后习题二课后习题二韩麦尔先生:
他是个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工作不算很认真,他对亡国的无比愤恨,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使他的爱国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那些
描写表现出来?(1)穿礼服(2)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3)赞美法国语言(4)下课时脸色惨白(5)尽全力书写“法兰西万岁”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1)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2)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课后习题三课后习题一:“最后一课”的含意:
“最后一课”指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地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语言品读: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
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
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
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
戴”,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戴
呢?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语言品读: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
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修辞?比喻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字帖比作国旗,表达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渲染了教室里爱国的气氛。课后习题四、2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
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
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
先生为什么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而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写完之后,
“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表现出他对祖国的必胜信念,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
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动作描写神态描写5、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有何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
(2)“我亲爱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我——”(3) “散学了,——你们走吧。”(解释说明)(声音的延续)(意思的递进)小说主题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作业:发挥想象力进行续写,
以“下课以后”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