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5张PPT。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情精解读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目录
CONTENTS考纲原文命题规律命题分析预测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4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指导B.考法帮·题型全突破C.积累帮·素养大提升积累1 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积累2 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积累3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积累4 古代诗歌常用典故积累5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积累6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借代形式积累7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考情精解读考纲原文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原文命题规律命题规律[续表]命题规律[续表]命题规律[续表]1. 2017年高考全国卷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双选题、一道主观题,更加侧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近几年侧重对鉴赏表达技巧、语言与评价思想内容持续进行考查,考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以唐宋作品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会成为考查的热点。
3.从体裁上看,仍会以律诗为主;从设问方式上看,小切入点是命题的趋势;从考查方式上看,选择题与问答题平分秋色;从学科素养上看,主要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命题分析预测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4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总述: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对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或描述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类型多,难度大,考查频率高,因此考生应格外重视,加强训练。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典例1: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雉 带 箭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考点1 考向1 人物形象诗意速通
?第一联,“静”字写出了从猎人员屏气凝神,把注意力集中到猎物和将军射猎上的情态。
?第二联,叙写了将军的心理活动:相信自己射技不凡,要选择最能表现自己本领的时机,使人敬服。
?第三联,“满”“劲”“加”三字,突出地表现了将军的不凡身手。
?第四联,写雉鸡中箭之后冲上空中又坠落。
?第五联,写将军和随从欢快的心情。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诗虽仅寥寥十句,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和被射物,将整个打猎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扬。
B.首句写的是猎场的情境。重点突出一个“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的气氛,让人想象出从猎人员屏气凝神的神态和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
C.此诗写射猎的对象。野雉在草木被烧尽的原野上,一见猎鹰便吓得急忙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逼真地写出了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和将军不凡的气度。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D.诗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仅“盘马弯弓惜不发”一句,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武取胜、自负而又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E.尾联写射猎后将军和随从齐乐,野雉坠地,与猎射前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对照,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应根据选项,对照诗歌原文,对诗歌每一句的意思、情感和所用手法等进行理解。B项,“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有误,应为“等待猎物的紧张心理”。C项,野雉畏鹰与“将军不凡的气度”无关。D项,“自负”有误,应该是“自信”。
答案:AE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太山①上作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 ①太山:泰山。②醯鸡:指醋瓮中的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小虫整天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能见到天日。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上片写景。“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词人登上泰山,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给人以开阔而清朗的视觉感受。“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词人从视觉转入了听觉,通过声音来表现山的雄伟气势。
?下片抒情。词人以“井蛙”“醯鸡”自比,表明了人要走出封闭的环境才能看到博大的景象。“醉眼千峰顶上”指酒后登临山峰,别有一番景象。“世间多少秋毫”,词人借此是说:世上的种种事情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自己漂泊异乡,也算不了什么。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同是登临泰山之作,这首词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有什么不同?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本题以比较的方式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诗歌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据此可看出作者的形象。而元好问的这首词展现的是其乐观豁达、看淡得失的形象。他醉眼看天下,认为世上的种种事情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
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杜甫自信且积极进取的形象。元好问的这首词展现了他看淡功名得失和人事悲欢的旷达形象。词人登上泰山之顶,“醉眼”看天下,认为世间所有事情都如秋毫般渺小,这正是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体现。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四个角度把握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和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正确分析这两类人物形象,应做到:
1.知人论世,感悟“二境”。“二境”即环境和处境。所谓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歌内容反映的自然特征,比如作者描绘的自然界的景物特征等;一是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比如战乱时期,作者反映的社会一般会涉及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生活、血腥的战争场面等。所谓处境,指作者写作诗歌时的生活状态,是春风得意、加官晋爵的时期还是因犯颜直谏遭贬的时期等。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的处境直接影响到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思想感情,会决定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作者选取的诗歌的景物特征,也会决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
2.分析技巧,把握描写。诗歌也多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及白描等方法来刻画人物。把握人物形象,就要注重理解诗歌中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从人物的语言、从典型的细节等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征。如【典例2】中对“醉眼”这一神态的描写,正体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3.注重时空,关注景物。注重诗歌体现出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景色等,以此理解诗歌中人物的形象特征。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4.注重转换,概括形象。概括人物形象,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的类别,即属于哪类人;一是形象的特点,即诗歌中人物体现出的性格特征等。书写答案时,要注重把诗歌中的形象化描写转化为具体的陈述,即把对人物的描写内容转换为对人物性格、志向、情趣等方面内容的陈述。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③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④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第二步,分析文本,即阐述为什么是这种特点,从诗中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第三步,指明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参考句式】
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 )的形象。诗歌通过( )(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诗人”“词人”“主人公”)( )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注】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 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考点1 考向2 景物形象诗意速通
?上片,一二句,词人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鸣声乍歇的新蝉、暖和的南风等初夏的景物。三四句,描写沉香袅袅中棋子的声音惊醒午睡的女主人公。
?下片,一二三句,写小荷初长成,一阵细雨过去,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四五句,写女主人公玩水的景象,表达出她的喜悦、兴奋之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题目看,这是写景词;从内容看,这是闺情词。全词借初夏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感。
B.词人精于炼字。首句中“咽”字,写出了新蝉叫声时鸣时止,尚不流利;下片中“燃”字化静为动,突出了石榴花的红艳。
C.上片写新蝉鸣叫、棋声惊眠,惹人烦恼,而绿槐高柳、和风碧窗、熏香缕缕,让人欣喜。
D.本词从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了初夏的别样景致,语言自然,风格质朴,感情细腻,富于生活情趣。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E.本词上片写静态美,蝉声、棋声衬托出庭院的阴凉和幽静;下片写动态美,小荷翻、弄清泉,突出生机和情趣。
解析:本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回答这类问题,注重把握诗歌描写的景物所体现的特点。这首词,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女主人公的身边,下片写这个女主人公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A项,主要考查诗歌整体上表现的情感。B项,主要考查炼字。C项,主要考查景物描写体现的人物情感,“新蝉鸣叫、棋声惊眠,惹人烦恼”理解错误,词人只是描述初夏的景物,没有表现出“惹人烦恼”的意思。D项,主要考查景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和语言风格等,“风格质朴”表述错误,本词的风格应为淡雅清新。E项,主要考查景物体现的特征。 答案:CD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此诗描绘山村午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稀疏,鸡犬相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渲染了其自由宁静的气氛。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说明。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明确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水”“村”“鸡”“犬”等意象,然后要考虑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
描写了一幅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淙淙,村舍稀疏,鸡犬相闻,人们生活闲适安逸。作者通过对这幅画面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心中的闲适恬淡。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把握景物特征的四个注意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概括单个景物的形象特点,赏析单个或几个景物的形象内涵,分析某类景物的形象特征等方面。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分析意象,感知意境。抒情诗歌十分注重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因此把握景物特征,要注重理解诗歌使用的意象,体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比如诗歌描写芳草萋萋、断壁残垣,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悲凉气氛;诗歌描写夜月高悬、孤舟流水,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孤寂意境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之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手法,概括形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古今对比、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铺垫、烘托、照应等手法塑造形象。因此,概括景物形象特征时,就可以从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入手。
4.把握景物,体会情感。诗歌对景物的描写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就要注重揣摩诗歌的情感。这是解答赏析诗歌形象题不容忽视的环节。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①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该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并用简洁的语言描摹诗歌形象(意境)。
第二步,概括出这种形象(意境)的特点。
第三步,分析形象(意境)的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参考句式】
这首诗歌描写了( )的景象,构成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 )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 )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考点1 考向3 事物形象诗意速通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玩赏。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幽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呢?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玩赏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赏析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歌中的文字进行分析。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出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肯为无人减妙香”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三个角度巧妙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在鉴赏咏物诗的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语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语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鉴赏物象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具体分析。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对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一定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①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②诗歌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③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 ,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词)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参考句式】
这首诗歌中的( )具有( )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 )的情感(或“追求”)。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6: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 江 南
皇甫松
(一)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②。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二)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③。梦见秣陵④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注】 ①兰烬:蜡烛的余烬。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屏风上的美人蕉模糊莫辨。③帘旌:帘额,帘帷上端所缀装饰用的软额。④秣陵:指南京。考点1 考向4 诗歌意象诗意速通
?《梦江南》(一):首两句,写夜已经很深,蜡烛将要燃尽;屏风上的美人蕉的光影也暗淡下来,模糊不清。后三句,写梦境。做梦者回忆了江南梅子成熟季节的景象,夜雨霏霏、笛声阵阵。整首词,写词人梦中见到江南暮春时节的夜景,寄托了词人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梦江南》(二):首两句,写梦醒后深夜景象,是做梦者身处的客观环境。“梦见”是叙述语言,是连接全词的纽带。本词前两句是实境,后两句是梦境。描写的是做梦者对秣陵之地“双髻吹笙”的回忆。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对已逝美好时光可望而不可求的迷离惆怅之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梦江南》(一)中,前两句主要通过蜡烛残衬托夜已深、灯光暗表现环境的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昏黄、黯然、凄凉的意境,引出后文词人做梦。
B.《梦江南》(一)中,先写室内夜景,然后写梦境,从红蕉、黄梅写到吹笛、夜雨、人语,由绘色到绘声,由视觉到听觉,由静态到动态,意境清幽。
C.《梦江南》(二)中,前两句描写了深夜景象,是做梦者身处的客观环境:主人公在楼上休息,夜已经很深,残月收尽,夜色归于黯淡。
D.《梦江南》(二)中,“梦见”一句是连接上下片的纽带,接下来的两句是写梦中的情景;“惆怅”一词是从做梦者做梦前的角度来写的。
E.《梦江南》(二)一共五句,其中中间一句是叙述的内容,另外四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把做梦者的感情融进画面中,表达极为婉转含蓄。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梦江南》(一)使用了“兰烬”“屏风”“梅子”“夜船”“笛子”“雨”“驿站”“桥”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伤感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怀念之情。《梦江南》(二)使用了“残月”“帘旌”“桃花”“柳絮”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迷离、惆怅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昔日美好岁月的追怀之情。A项,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方面设计题目。“凄凉的意境”表述错误,“凄凉”主要体现在词的后几句,前两句中没有凄凉的意味。B项,从描写的景物意象的角度设计题目。C项,从诗歌内容的角度设计题目。D项,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和情感等的角度设计题目。“从做梦者做梦前的角度来写的”表述错误,应该是从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做梦者梦醒之后的角度来写的。E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即描写、抒情等的角度设计题目。
答案:AD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把握诗歌意象的三个步骤
1.确定诗歌意象。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
2.体会意象特征。从意象体现的特征入手,分析这些意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这些意象体现的作者情感。
3.分析意象作用,点出效果。从意象的特征属性入手,分析意象在营造氛围、奠定基调、传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如【典例6】中“残月”“柳絮”等意象就营造出一种惆怅、朦胧的氛围。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这首诗歌(或“×××几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 ,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画面。
第二步,体会意象描写的景物特征和作者的情感。结合诗歌的背景等,把握意象特征。
第三步,概括意象特征、营造的氛围。
第四步,把握意象表达的作者情感。
【参考句式】
本诗歌通过描写……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 楼 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考点1 考向5 诗歌中的形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诗意速通
?上阕,一、二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 三、四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
?下阕,“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下句写行人的活动。最后两句选用了“孤馆”和“月”两个传统意象,作者身处旅途,只有孤馆和清冷的月亮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梦江南》(一)中,前两句主要通过蜡烛残衬托夜已深、灯光暗表现环境的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昏黄、黯然、凄凉的意境,引出后文词人做梦。
B.《梦江南》(一)中,先写室内夜景,然后写梦境,从红蕉、黄梅写到吹笛、夜雨、人语,由绘色到绘声,由视觉到听觉,由静态到动态,意境清幽。
C.《梦江南》(二)中,前两句描写了深夜景象,是做梦者身处的客观环境:主人公在楼上休息,夜已经很深,残月收尽,夜色归于黯淡。
D.《梦江南》(二)中,“梦见”一句是连接上下片的纽带,接下来的两句是写梦中的情景;“惆怅”一词是从做梦者做梦前的角度来写的。
E.《梦江南》(二)一共五句,其中中间一句是叙述的内容,另外四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把做梦者的感情融进画面中,表达极为婉转含蓄。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的形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从全词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凄苦的,而“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描写的却是春天的美丽景象,作者是用欢快的景象衬托悲凉的感情。
答案:
诗歌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的悲凉、孤寂之情。描绘了洛阳花木繁盛、姹紫嫣红、春风送香的美丽景象,以乐景写哀情,增添了惜别之人的悲凉、孤寂之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迎 燕
葛天民【注】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 葛天民:南宋诗人,长期过着隐逸生活。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首联一个“咫”字,表现了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出了下联的燕子。
?颔联写主人“不下旧帘遮”,热情地迎接燕子的归来。
?颈联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
?尾联是对燕子勤劳的赞美,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及其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作者用欢快的笔墨描写了燕子筑巢的忙碌和快乐,而燕子的自由欢快,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
答案:
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细雨蒙蒙,燕衔香泥,穿梭来往。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燕子筑巢图,写出了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的情形,烘托出作者愉悦的心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如何理解作者倾注在诗歌形象中的感情
若想准确理解作者倾注在诗歌形象中的感情,需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诗歌形象和作者感情联系的方式。诗歌形象和作者感情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寓情于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托物言志等。
2.抓住景物和感情的基调。这是准确判断诗歌形象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景物基调是明丽的,而思想感情是感伤的,那么所描写的景物对思想感情起反衬作用,如【典例7】。如果景物基调是凄凉的,并且思想感情是感伤的,那么所描写的景物对思想感情起到衬托、渲染作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抓住意境。意境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个艺术境界,它包括思想感情和形象两部分,因而准确判断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是正确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联系的切入点,如【典例8】。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与情感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有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②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③本诗(词)“……”句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词)句内容,描述诗意,概述形象的特点。
第二步,点明形象和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如寓情于景、以乐写哀等。
【参考句式】
这首诗(词)生动地描绘了( )的景象(或“形象”), 通过( )(如语言、手法、内容等),写出了( )的情形(或“心情”),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或“追求”)。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总述:近年来,高考对古代诗歌语言的考查一般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的艺术效果,即“炼字”,如2017年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如2016年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二是对整句诗进行赏析,即“炼句”,如2017年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2016年浙江卷“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画线句为: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鉴赏诗歌的语言,不仅要着眼于其意义的挖掘,还要看其在拓深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典例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考点2 考向1 炼字诗意速通
?首联,写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
?颔联,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空”字,在气氛上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字,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异趣横生。
?颈联,诗人伫立月下,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稀”,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尾联,诗人“长忆”谢朓,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里侧重考查炼字。解答时,可根据对颔联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两句中,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等景物情态毕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摇”“滴”二字用得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的。“摇”“滴”二字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注】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荦(luò)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诗意速通
?首句以赞美之情描绘了东坡月下情景,次句则是对自己处境的概括,末两句用“荦确坡头路”象征人生旅途的坎坷,又用“莫嫌”“自爱”表露自己以险为乐、视险为夷的人生态度。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对“清”字的理解,应结合诗句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分析,在组织答案时,既要答出“清”字刻画的景物特点,还要答出该字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营造出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现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巧解古代诗歌“炼字”题的三种方法
1.套用法。试题中常见“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二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虚词等。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典例10】中的“清”字。虚词往往能起到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看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也是赏析时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古代诗歌的“炼字”
【设问方式】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这个字与另一个字比较,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③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④请简要分析某字的妙处。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手法。点明该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夸张、比喻、对比、衬托等;或者点明该字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相关对象的,如动静角度,视觉、触觉角度等。
第二步,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诗(词)句进行分析,或描述该句的景象。
第三步,点作用。点出该字在诗(词)中准确地写出对象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参考句式】
某字在这首诗(词)中的意思是(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 轩 诗 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考点2 考向2 炼句诗意速通
?一、二两句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修竹,环境是非常幽静的。
?三、四两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五、六两句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三、四两句意境显然不同。三、四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下雪天的白昼。因此时尚未到冬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
?结尾两句紧承第六句,设想到了冬季,这里的景色一定格外宜人,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第二联先写诗人看到的,再写诗人听到的,其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分析时要把诗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指出来。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相伴升起的动态美。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 门 引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注】,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 中酒:醉酒。
诗意速通
?此为春日怀人之作。词中所写时间是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人们对“隔墙送过秋千影”的评价极高,认为这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以炼句的形式来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首词所抒发的是作者因所思念之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寂、感伤之情。作者在徘徊之际,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秋千的影子送了过来。隔墙之人在荡秋千,该是多么热闹欢快,这和作者的孤寂构成了对比;同时,“影”是虚幻的,而作者所思之人也不在身边,这给人以幽微虚幻的感觉,增添了词的含蓄美。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营造出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现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鉴赏古代诗歌“炼句”题的“四大注意”
1.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等。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等往往对诗句表情达意起很大的作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叠词“暧暧”写出了相隔很远的村庄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之态,画面给人平静安详之感。
2.注意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典例11】“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中的“从……入”和“逐……来”生动地表现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相伴烟缕升起的动态美,“从……入”和“逐……来”是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理解两句诗的关键。
3.注意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诗句的含意。我们在赏析某一句诗时,只有结合全诗的内容来作分析,才能弄清诗句的多层意思,明了诗句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4.注意从诗句所在位置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或谋篇布局上的作用。首句一般有开篇点题,引领全文,奠定基调等作用;中间句作用一般是承前启后,渲染氛围等;尾句有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等作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古代诗歌的“炼句”
【设问方式】
①结合全诗(词),简要分析某句(某联)的妙处。
②某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③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④某版本将某句写作“……”,请结合全诗(词),比较哪句更好,并说明理由。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参考句式】
这句诗运用( )的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或“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或“情操”)。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龙吟 西湖怀古
陈德武①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②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 ①陈德武:南宋词人。这首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②力士:与下文中的“天吴”同为古代传说中的神人。
考点2 考向3 赏析语言特色诗意速通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的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兴亡之思,郁愤之感,已弥漫字里行间。下片一幻想或许有人可“雪当年耻”,二幻想“发挥英气”,三幻想“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四幻想“借钱塘潮汐”,为岳飞报仇雪恨。幻想重重,将复杂矛盾而始终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淋漓酣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这首词的风格慷慨悲壮,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首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但从词中“东南第一名州”“藉何人、雪当年耻”“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等句来看,作者的感情非但不哀伤,反而有一种豪迈之气,体现了慷慨悲壮的特点。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这首词一反过去写亡国之痛的低沉凄怨,写得慷慨悲壮。上阕,作者铺叙西湖之美,然后对南宋统治者沉湎享乐不思收复失地,以致酿成亡国之祸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下阕,作者幻想借助神力推山移水,改天换地,而且希望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洗雪亡国之耻,以慰忠臣在天之灵。整首词慷慨而不哀怨,悲壮而不凄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岳阳城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 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 要往南方去还不能够预计(具体的时机和方法),若能像北溟的鲲那般有变化为鹏的能耐该有多好。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其感情深厚博大,“顿挫”指其表达感情时有停顿转折。有人认为这首诗也体现了这种风格,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阐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前两联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远景豪迈,近景凄凉,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衬托悲怆,极尽转折。后两联抒情,即使遭遇困境停滞无法前行,报国之志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作者。最后,作者又以鲲鹏自喻,写远大志向永不泯灭。至此,诗歌的感情达到高潮。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同意。作者虽然身处逆境无法前行,但其心中的报国之志却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激励着他,这种感情深厚博大。作者在表达这种感情时,承转顿挫:开篇写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山城有百层之高,起笔豪迈;接下来写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由豪迈转为伤感;然后写自己临危弥坚,不放弃不气馁,又转为豪迈;最后以鲲鹏自喻,将感情推向高潮。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全面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1.了解熟知的诗人的风格,举一反三。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等。了解了这些熟知的诗人的风格,就对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了感性认识,在解题时往往能够举一反三。
2.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然后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判断,如【典例13】中的“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就是判断整首词语言风格的重要语句。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掌握常见的语言特色,对号入座。常见的语言特色有:清新明丽、色彩绚丽、平淡质朴、自然流畅、言简意丰、雄浑豪放、含蓄隽永、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活泼……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设问方式】
①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②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③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
④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特色,即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明丽、雄浑豪放、婉约细腻、幽默活泼等。
第二步,析文本,即用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析感情,即指出这样的语言特色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有怎样的效果。
【参考句式】
本诗(词)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本诗(词)通过( )的描写(或“刻画”“运用”),写出了( )(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总述:“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热点,2016年全国卷Ⅱ、天津卷、北京卷、浙江卷、山东卷等均对此进行了考查。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如2016年山东卷“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如2016年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借景抒情、拟人、比喻、用典、直抒胸臆等表达技巧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典例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 蔡家亲:表亲。考点3 考向1 表达技巧诗意速通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树,昏灯下的白发人,通过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指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但喜中仍有悲:自己的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点落实在抒情手法上。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含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潦倒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零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从全诗看,前四句和后四句一悲一喜,但总倾向却统一于悲,所以诗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是写不尽的“悲”。秋风落叶,历来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立足全诗,“雨中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窗外潇潇秋雨,吹打着黄叶纷纷脱落的枯树,窗内一灯如豆,静坐着一个或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咀嚼着如烟如梦的年华。这两句诗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之中。“黄”“白”颜色意象成功地烘托出飘零的感喟和老境的凄清,“黄叶”“白头”情景交融,将诗人的悲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6:[2017天津,14(3),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 湖 恬 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 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 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 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 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环境幽静,溪流、绿荫和翠微切割了红尘,人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
?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
?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荫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落日西坠,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
?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追求。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本题既考查了表现手法,又考查了构思技巧。首先要弄清诗句的意思,这里的两句诗是写只等待夜深之时一同流连不去,在秋风斜月之际垂钓而回。然后再来分析其中所用的艺术手法,对于表现手法,要将平时记清的表现手法和原诗句去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本句完全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有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因此是虚写;本句描写的是一个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画面,有诗人的闲适之情,因此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于构思技巧,因为所考查的诗句在结尾,且又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最后结合情感来分析答题即可。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先弄懂诗歌句子内容,再将诗句与艺术手法进行准确对照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 江 仙
李辅之在齐州①,予客济源②,辅之有和
元好问③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 ①齐州:今山东济南。②济源: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③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惆怅。词的上片极写初秋的大明湖。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之情。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红妆翠盖木兰舟”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红妆翠盖木兰舟”一句运用了意象连缀的表现手法,“红妆”“翠盖”“木兰舟”三个意象叠排,构成形象直观的鲜明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大明湖的自然美景。这句词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这句词在句法上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意象的叠加。“红妆”借喻“荷花”,“翠盖”借喻“荷叶”,色彩亮丽,生动地表现了大明湖新秋风景如画的情景;而用“木兰舟”则更加突出表现了“人物更风流”。该句用自然之美景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欢畅与愉悦之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全面解析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三个步骤
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即诗歌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设问方式】
①诗歌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③请从“……”角度赏析这首诗。
④在表现手法的运用方面,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点?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概念判断要准确。
第二步,指出诗中哪些诗句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并阐释为什么是这种表达技巧。
第三步,指明作用,要从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主旨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句式】
这首诗(词)运用了( )的手法,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写出了( )(分析作用、效果),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考点3 考向2 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诗意速通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树,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
而丹橘树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暗示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慨。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做这类试题,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开头与结尾的有关技巧,然后结合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本诗开头两句,诗人以饱满的热情,颂扬丹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三、四两句,写丹橘树的特点。后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仍然落到了丹橘树上。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丹橘树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明显,诗人是在为丹橘树鸣不平,其实也就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这是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开头与结尾是互相照应的,结尾运用反问,卒章显志。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开头以丹橘树起,最后两句以丹橘树结,前后呼应,尤其是出人意料的议论性反问,卒章显志,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愤慨,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察觉。越王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此处明嘲越王勾践,暗刺吴王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省。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第一、二句写的是吴王,批判他的荒淫误国,但三、四句却改为写越王,而且也是以批判的口吻写成的。但细读后会发现,表面上是批判越王,实际上却仍是批判吴王,只不过换了一个角度。解答题目时,应分三步,即特点+分析+表达效果,力求准确、全面。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作者运用了指桑骂槐的曲笔。前两句揭露了吴王的荒淫误国,按通常写法,下面应该继续批判吴王才是,但是,作者却在三、四句把矛头指向了越王,认为越王只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值得羞愧之处。作者这样写,看似是嘲笑越王,其实是鞭挞吴王,这样使得主题表达得更加深刻,也更能给人以回味的余地。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整体脉络
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等。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2.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问诗中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等。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古代诗歌的结构布局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②这首诗歌开篇(结尾)有什么特点?
③“……”和“……”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这首诗歌的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明谋篇布局的特点,指出其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参考句式】
这首诗(词)具有( )的特点,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点),写出了( )(分析作用、效果)。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总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从高考命题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评价”题非常少见,其设题点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题目大多要求考生回答“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等。
近几年高考题所涉及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壮丽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愉悦、归耕隐居之考点4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快乐、黑暗官场之悲苦、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惆怅、时光易逝之悲凉、怀古伤今之感伤……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花
杜 甫
西京安稳未①?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②暗,谁忧客鬓催。
【注】 ①西京安稳未:公元763年10月,吐蕃攻陷西京长安,焚掠一空。②风尘:比喻战乱。考点4 考向1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意速通
?此诗感叹腊尽花开,而乱犹未平。首联伤时,写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不稳。颔联感物,颈联承接颔联,写早花开放之绚烂,以乐景衬哀情。尾联回应首联,表达了作者的痛苦心情。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开篇,作者便发出疑问:长安太平了没有?继而又疑惑:怎么没有一个人告知准确消息?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传达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关注和内心的不安。尾联“直苦风尘暗”,将作者对百姓疾苦急切忧虑的痛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
全诗以设问句开篇,先问“西京安稳未”,接着说“不见一人来”,表现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不安和关注。尾联“直苦风尘暗”,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和对战乱的厌恶之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本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下片则是“愁”字的升华和具体化。先写灞桥话别,直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之后,红楼美人卷帘伫望;最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由来。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先找到词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再分析出其中寄寓的情感。通过分析可知,本词中,“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青鸾”等意象所体现的均是伤感基调,“落花风静帆收”“夕阳愁”“青鸾无计”“飞梦到扬州”等句子均将游子的伤春之愁,江湖漂泊之感慨,怀念美人、音信难通之愁苦,渲染得淋漓尽致。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案:
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卷帘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景物的幽暗烘托出游子忧愁之凝重。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全面分析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七个要点
1.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要害”。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清清楚楚。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抓住意象特点。如在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这个意象的特点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怀便容易揣摩了。
5.抓住注释。命题者给出注释,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6.看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意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的意思;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考生平时备考时应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样,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7.看表达技巧。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托物言志、象征等。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考生就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住全诗的思想情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参考句式】
这首诗(词)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2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 ①此诗作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考点4 考向2 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意速通
?首联写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眺长江,江南的景色已初显秋意。
?颔联写诗人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颈联中, 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既点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又表达出了悟生死的释然。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杜牧一生仕途不顺,穷困潦倒,且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而此诗又作于被贬之时,因而作者的抑郁之情可想而知,作者在第二联着一“难”字将他的这种苦闷表露无遗。但作者并非一味苦闷,下句以“菊花”意象传递了作者在逆境中坚忍不拔并保持乐观情怀的处世态度。
答案: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上句着一“难”字表达了抑郁之思;下句以“菊花”意象传递旷达之情。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定 风 波
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辛弃疾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②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 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②元和圣德:韩愈曾作《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功业。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上片,开头二句,劝导别人不要光去悲叹中原故土的沦陷,而要为本朝收复失地写出鼓舞人心的新诗。
?下三句,用自己的迟暮处境来作为对方的反衬,殷切希望对方趁才华正旺,奋发有为,做出对国家应有的贡献。
?下片,前三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勉励才华出众的友人大显身手,做诗坛的盟主。
?末三句,告诫对方,不要耽于歌舞酒色,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全篇质朴自然,快言快语,对友人的劝勉既坦诚直率,又语重心长。此词充满了作者所一贯保持的那种激昂奋发、对祖国命运高度关切的可贵精神。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功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片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C项,“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联系前文可知,是写自己老大无成,唯有归卧青山,谋生之道却“费寻思”,实际上是以己之今况做反面陪衬,希望友人能引以为戒,奋发有为。E项,“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不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说自己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而是告诫友人,歌舞宴饮是少年们的乐事,规劝他不要沉湎丧志,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答案:CE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应注重结合诗句来鉴赏词作表达的情感态度。比如上片的一二句,主要劝诫友人要为收复失地写出鼓舞人心的诗歌来;而后面三句,主要表达词人渴望为恢复中原大业做出贡献的心情,以及希望对方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下片,前三句表达词人对朋友的勉励;后三句,劝诫友人不要荒废事业。由此可以看出,词人主要表达的就是希望友人有为恢复中原大业做出贡献的决心以及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壮志等。
答案:①自己虽然年老,但不愿归隐青山,仍然渴望为恢复中原大业做出贡献。②劝诫友人不能沉溺于享乐而丧失志向,当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客观、公正地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熟知的作者,考生可从其生平、思想、风格和所处时代挖掘出解读诗歌所需要的信息。如陆游,身处民族矛盾尖锐、国势衰微的南宋,始终把洗雪民族耻辱、收复失地作为毕生的事业,因此解读其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对于不十分了解的作者,考生则要抓住注释中介绍其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的关键词,挖掘出隐性信息来解读诗歌。
2.理解诗歌中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主要是指诗歌中能够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态度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3.从辨析典故入手,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化繁为简,使语言精练的同时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让人联想、玩味。这是诗歌创作中用典的“规矩”,也可运用于鉴赏,考生如懂得典故则能将诗歌理解得更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组织答案时,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词不达意、答非所问的情况,要努力忠于原作,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模板: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②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词)句说说你的理由。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过分析诗歌和某人对诗歌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历史地辩证地进行评析)。
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说明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
【参考句式】
这首诗(词)描写了( )(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写出了(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某人对诗歌的评价分析作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B.考法帮·题型全突破古代诗歌阅读指导古代诗歌阅读指导阅读指导:
把握古代诗歌的内容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教材,明确诗歌表述内容。诗歌中出现的具体词语、文化知识、意象等与我们学过的有些内容是相关的,有的就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把握古代诗歌的内容,应注重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以下面的【真题解读】为例:
(1)文化知识。
①“长恨”,可以联系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长恨歌》来理解。
②“格律”,诗、词、曲、赋的平仄、音韵、字数、句数等形式和规律。可联系所学诗歌(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深刻理解格律。
③“歌行”,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可以联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中语文教材中曹操的《短歌行》等理解“歌行”的特征。
(2)关键词语。
①“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可以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偷窃”;从题目“戏赠”的角度分析,“偷”字体现的是诗人与朋友元稹亲密无间的关系。
②“身后”,可以联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去世之后”。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思想情感。
诗歌表达的情感可以从学过的具体诗句以及上述对诗歌的分析中得到。一、二句,从“长恨”“秦吟”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在列举自己的诗歌作品,表明诗人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三、四句,从“老元”“短李”和“偷”“伏”可以看出,元稹、李绅、白居易三人的亲密关系。五、六句,写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肯定,但也蕴含不平和辛酸。七、八句,诗人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完成后的得意心情。
第二,分析景物特征,把握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对诗歌的理解,应注重把握诗歌描写的景物,并且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判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比如可以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景物本身具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动态、静态,时间、空间,虚、实等诸方面的特点,这样就可以从诗句描写的景物的角度分析诗歌描写景物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比如“鸟鸣山更幽”,“鸟鸣”是动态描写,诗句在这里用动态来反衬整个环境的幽静,可以用“以动衬静”来概括诗句的表现手法;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等。再比如可以从“景物与表达情感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诗歌,有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当然,还可以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的角度进行分析。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三,把握诗歌内容,确定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注重把握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体现的意义。比如这首诗,从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及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理性理解中可以看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身处境的自嘲和悲凉之情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真题解读 [2017全国卷丙卷(Ⅲ卷),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意速通
?一二句,诗人先举出自己诗作中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
?三四句,写自己与元稹、李绅之间亲密的关系。
?五六句,表现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也蕴含不平和辛酸。
?七八句,诗人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完成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肯定。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诗歌类型 唐诗,格律诗(七律),抒情诗
思想感情 肯定自己的才能,不平于自己的悲凉处境,与朋友有着深厚的友谊
所用意象 反语、引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古诗鉴赏中的选择题需要认真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一是选项表述的内容、手法、情感是否符合诗歌的具体情况。比如这首诗,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弄懂诗歌内容。“戏赠”,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诗作中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也可见三人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盼,但“我”却命中没有份儿,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肯定,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应考思路
句,诗人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完成后的得意之情。
第二步,分析选项内容。可以把选项切分为几个有效信息段,然后比对诗歌的具体内容、手法、情感等。比如C项的内容,可以切分为两个信息段,即“称呼李绅为‘短李’”“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第三步,结合诗歌判断选项正误。解答题目时,可以通过将选项与原作一一对应进行分析的方法来判断选项的正误。比如: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答案:CD[续表]题型突破: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常见设误角度及解题策略
1.对诗歌形象特点概括不全。一是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句诗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遗漏一点或几点。二是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等。
要判断这个错误类型,就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全面理解诗歌形象,比如要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等,“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主人公形象,“事”指事件或场面,“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同时,筛选诗歌中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二是正确理解形象意义,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要注重形象的特征,如景物(意象)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象征意义等;同时,注重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的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等。
2.对诗句的理解出现错误。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错误理解诗歌中的词语或句意。
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结合诗歌全部内容或诗句的内容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二是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特别是相对延伸的内容,更要注意不能主观臆断,比如体现的景物特征、人物形象特点及描述的作者的处境等,都要注重从诗句的意思和诗歌整体的意思的角度进行分析。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会受固化的内容的影响,不能只看到“竹子”“梅花”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就想到“虚心”“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的对象在整首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等。如本题中的C项,“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就是对诗歌内容的相对延伸,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把握延伸出来的意思的正误问题。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思。本题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作答:
第一步,弄懂全诗内容。结合诗句描写的景物、事物、人物等,把握诗歌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分析艺术手法,并点明效果和情感。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应考思路
第三步,结合相关诗句,概括分析其中的情感。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肯定。从整首诗的风格来看,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具体作答时要采取总分格式,先总写情感,再结合手法和诗句分析。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自己文学成就的得意。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嘲讽。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C.积累帮·素养大提升积累1 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积累2 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积累3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积累4 古代诗歌常用典故
积累5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积累6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借代形式
积累7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语言特色积累1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积累2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续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1.“青山”意象。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积累3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月”意象。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冰心”“冰雪”意象。
“冰心”“冰雪”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水”意象。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②时光流逝。
“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关山”意象。
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②历史存在。
“关河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6.“清风”“白云”意象。
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7.“斜阳”“云烟”“清霜”意象。
①沉郁思古幽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辛弃疾《永遇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8.“梅花”意象。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众人的敬仰与赞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9.“兰花”意象。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古风》)。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徐渭《兰》)。
10.“竹子”意象。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11.“菊花”意象。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12.“草”意象。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3.“落花”意象。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4.“杨柳”“杨花”等意象。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15.“松柏”意象。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