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建立模型
课程标准: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3.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4.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科学知识
1.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2.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2.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3.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3.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4.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了解模型的类型,但不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
层次二: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但不能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层次三: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层次二: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不需教师指导。
层次三: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模型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教学材料:
黑盒子、滚珠、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见过模型吗?有哪些?2.出示四种模型组织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模型,并回忆出与之相类似的模型。3.提问:这些模型都有什么作用呢?4.小结:模型的意义 1.认识不同种类的模型。2.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意义。
探索和调查 1.提问:你们想制作模型吗?2.学生理解黑盒子模型的制作过程。3.分组制作,交换确定,交流结果及确定的过程。打开盒子验证。4.出示纸筒模型组织学生想办法探究内部情况,并画下来,解释自己探究的过程、结果。5.组织学生按照模型图制作一个模型,验证自己的解释。6.提问:你了解你的肘关节情况吗?你能借助一些材料去做一个模型吗?7.展示解释各组的模型评价哪组模型做得最合理。 1.通过滚珠的运动(黑盒子)和拉绳的活动(纸筒)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作出合理的解释。2.通过运用、制作纸筒模型,学习分析、判断和推理,做出合理解释。3.做肘关节模型,解释屈臂动作。
回顾和解释 1.提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经过实验,你觉得模型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干什么?还可以做哪些模型呢? 1.通过实践活动后,让学生深刻体会建摸的意义,体会建模对科学的巨大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