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8 16: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知识要点难点释疑目标导航首页末页历史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解题技巧目标导航首页末页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改革开放后,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 ”的创造性构想。
2.基本内容:在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中国大陆)坚持 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 制度长期不变。知识要点首页末页邓小平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方针。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又体现了高度的 。是中国政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 。知识要点原则性 灵活性 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中英两国政府经过艰难激烈的谈判, 年12月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
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正式成立。知识要点1984 联合声明 1997特别行政区2.澳门回归: 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 正式成立。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在完成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 的新纪元。知识要点1999特别行政区祖国统一共同发展同时,它也为国际社会以 解决国家间的 问题,提供了新的 。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关系的变化:在“ ”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大陆与台湾结束了 的局面,两岸交流不断发展。知识要点和平方式历史遗留范例一国两制长期隔绝2.“九二共识”: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
原则”的共识。1995年,江泽民主席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 。
3.进入21世纪,中央政府领导人始终坚持
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知识要点一个中国 八项主张一个中国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也体现了考虑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难点释疑首页末页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历史图片首页末页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史图片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香港、澳门的区旗历史图片习马会面★(2017呼和浩特)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相关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解题技巧首页末页C正确答案:C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在做排列顺序题目时,必须确定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再进行顺序排列。故正确答案选C。解题技巧一、单项选择题
1.(2017临沂)1997年7月1日,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香港实行( )
A.社会主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
C.资本主义制度 D.人民民主专政过关训练C首页末页2.(2017枣庄)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其中,“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者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过关训练D3.(2017孝感)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的日子,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广大民众已经准备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对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起着关键作用的是(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过关训练C4.(2017威海)“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这首诗歌中的“喜事”是指( )
A.新政协召开、开国大典
B.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川藏、新藏公路通车
D.香港、澳门回归
过关训练D5.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
A.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过关训练C6.1997年6月30日午夜12点,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说道:“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一瞬间标志着
( )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过关训练C7.“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基本法》的此条条款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过关训练D8.2005年4月,台湾地区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领导人的会谈( )
A.有利于解放台湾
B.有利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有利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关训练D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过关训练D10.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两岸的共同政治基础是( )
A.“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三民主义 D.一个中国原则过关训练D11.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过关训练B12.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香港、澳门回归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过关训练A13.台湾新任领导人蔡英文就职当天,国台办评论称:蔡英文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其中“九二共识”是指(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调整“三不”政策
D.经济交流,互补互利过关训练B14.2017年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表示,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来,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实施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过关训练B15.台湾已故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B.国共合作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过关训练C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过关训练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过关训练(1)香港岛是因为什么条约被割让的?它被英国殖民者强占了多少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香港回归后实行什么制度?
过关训练条约:《南京条约》;时间:155年。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制度:资本主义制度。(3)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图一反映的是签订条约割让香港岛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收回香港的情景,“割让”与“收回”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过关训练割让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衰弱,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收回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渴望统一,中央领导决策正确。按照1984年12月19日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英国同意于1997年6月30日午夜将香港、九龙和新界归还给中国。这一时刻标志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终结,也标志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随着1961年葡属果阿(Goa)回归印度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国,始于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的欧洲向非西方世界扩张,从此就结束了。今天,亚洲没有一块地方依旧处于外国势力统治之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拓展阅读首页末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