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师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3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师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37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8 18: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9张PPT)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语文】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考情精解读
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
目录
CONTENTS
考纲原文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考点1 小说的情节
考点2 小说的形象
考点3 小说的环境
考点4 小说的主题
考点5 小说的语言
考点6 小说的表达技巧
第1讲 小说阅读
考点7 小说的探究
小说文本阅读指导
B.考法帮·题型全突破
C.积累帮·素养大提升
积累1 小说类文本阅读
积累2 散文类文本阅读
考点8 散文的语言
考点9 散文的结构
考点10 散文的形象
考点11 散文的主题
考点12 散文的表达技巧
考点13 散文的探究
第2讲 散文阅读
议论抒情类散文阅读指导
考情精解读
考纲原文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考纲原文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纲原文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7全国卷Ⅰ 《天嚣》 赵长天 小说 1道单选题,2道问答题,14分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③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①理解小说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分析情节安排的技巧;
③小说结尾的作用
命题规律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7全国卷Ⅱ 《窗子以外》 林徽因 散文 1道单选题,2道问答题,14分 ①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③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③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7全国卷Ⅲ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散文 1道单选题,2道问答题,14分 ①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③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③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6全国卷Ⅰ 《锄》 李锐 小说 1道双选题,3道问答题,25分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②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③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④“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标题的丰富含义;
③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④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6全国卷Ⅱ 《战争》 [美]迈尔尼 小说 1道双选题,3道问答题,25分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②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④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③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6全国卷Ⅲ 《玻璃》 贾平凹 小说 1道双选题,3道问答题,25分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②“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④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③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规律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5全国卷Ⅰ 《马兰花》 李德霞 小说 1道双选题,3道问答题,25分 ①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②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④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分析作品结构,分析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③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5全国卷Ⅱ 《塾师老汪》 小说 1道双选题,3道问答题,25分 ①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②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③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④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③分析作品结构,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规律
[续表]
1.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命题点包括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及探究的能力。
2.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考查题型由1双选3问答变为1单选2问答,分值为14分,选文字数有所减少。选文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等,在体裁上更多元,散文和小说并重。
3.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考查内容和形式上预计将延续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特点,考生要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扩大阅读面,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命题分析预测
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
考点1 小说的情节
考点2 小说的形象
考点3 小说的环境
考点4 小说的主题
考点5 小说的语言
考点6 小说的表达技巧
考点7 小说的探究
第1讲 小说阅读
考点总述:本考点对应《考试大纲》中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要求,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就小说来说,分析作品结构主要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情节本身及构成情节的要素、情节安排的技巧等内容。
考查方式主要有:①考查情节的内容,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11(2)题考查明暗两条线索及其作用;②考查情节的作用,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6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③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11(3)题考查作品叙述故事的技巧和好处。
考点1 小说的情节
典例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1(2),6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
③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④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⑤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⑥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⑧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⑨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
⑩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脉梳理 
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故事:在市场卖菜的马兰花借给麻婶600元钱,但麻婶还未还钱就生病去世了。
这让马兰花开出租车的丈夫十分不满,有事没事就把600元钱挂在嘴边。但是麻婶的女儿回到上海后,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母亲借钱并未偿还的事实,主动偿还了欠款。
具体情节如下:
第一部分,①—⑤段,故事开端。交代了故事起因,揭示了矛盾产生的根源——金钱和人情的冲突。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第二部分,⑥— 段,故事发展。分三层:第一层,⑥— 段,夫妻第一次冲突——男人更考虑借出去的钱,马兰花更照顾麻婶女儿的情绪。第二层, — 段,夫妻第二次冲突——看似人去财空已成定局,丈夫暴怒。第三层, — 段,夫妻第三次冲突——丈夫咄咄逼人,马兰花正面反击。
第三部分, — 段,故事高潮、结局。麻婶女儿知恩图报,马兰花丈夫态度转变。
小说涉及的人物有马兰花夫妇、麻婶母女、三孬。马兰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她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人有原则。小说通过叙述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温馨动人的故事,歌颂了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解析:
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白,明线是小说正面详细讲述的故事,暗线是藏在主要故事背后,用较少的文字讲述或暗示的故事。具体思考时,要紧紧围绕六百元钱展开。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马兰花和丈夫因为这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这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要着眼于另外的人物麻婶母女一方。而对于明线暗线的作用,则可以从展现人物品质、表现作品主题、丰富小说情节等方面思考。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案:
(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2)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通关方略:
分析情节的四个步骤
考查情节,重在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综合分析的。无论是哪个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对于这一类题目,应把握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归纳概括。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一阶段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对待。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四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1.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2.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3.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基本要领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1.抓线索 线索对情节具有很强的贯穿作用,抓住了线索,就可以根据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
2.抓情节模式 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照小说结构模式的两大类(传统、现代)八小类(线性式、摇摆式、圆形式、欧·亨利式、倒叙式、延迟式、横断面式、花瓣式)的脉络进行梳理。需要说明的是在高考的小说阅读选文中,传统模式居多,在传统模式中,先确定小说的高潮部分,这样就非常容易理出小说层次,概括出基本情节。
3.抓时空转换 小说讲究叙述顺序,小说的时空顺序的转换也是划分情节层次的一个重要依据。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场面变换就是情节的变化,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4.抓中心事件 小说的中心事件往往是小说矛盾冲突最集中的部分,以中心事件为主的小说往往呈现出两种结构模式:双线结构或辐射结构。抓住了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人或事,然后依据人或事,就能迅速理清故事情节。
5.抓过渡和照应 层次段落之间的过渡,大量是靠自然过渡。过渡句、段像桥梁,把上下文的意思衔接起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和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6.抓段意 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作者的基本思路。
【设问方式】
①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2015全国卷Ⅰ《马兰花》)
②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请概括回答。
【命题分析】此类型题目将线索与情节结合起来考查,既要求指出线索,又要求概括与线索有关的情节,还要求分析线索和情节模式的作用。现在单考概括情节结构可能在选择题中出现,问答题一般将概括情节结构与分析情节作用综合起来考查。
考点1 考向1 梳理线索,概括情节类
【解题思路】①寻找线索,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抓住小说线索;②理清情节,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③分析作用,主要从该情节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其他情节、构思等方面的作用入手。
【答题要点】小说以×××为线索(以×××为明线,以×××为暗线),通过叙述×××的故事(情节的概括),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作用:①结构方面,×××+分析;②人物形象方面,××× +分析;③主题方面,×××+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小说以×××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17全国卷Ⅰ《天嚣》)
②小说第×段描写了×××,有什么作用 (2014江苏卷《安娜之死》)
③小说开头描写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012新课标全国卷《马裤先生》)
【命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指向比较单一,答题思路也比较固定,重点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此题型和含义理解、形象分析、写作技巧等的结合。
考点1 考向2 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类
【解题思路】依据小说各部分的作用,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凸显、阅读效果等四个层面综合思考。
【答题要点】答题时可采取分列式:①情节上,×××+分析;②人物形象上,××× +分析;③主题上,×××+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小说的某部分描写了×××,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命题分析】此类题型设题就单一方面进行深度挖掘,考查小说某一情节(细节)在整个情节上的作用。多数考生可能只答一个要点——推动情节的发展,就觉得无话可说了,而从形象和主题角度来答题又显得答非所问。另外要注意的是情节与细节的关系:情节是针对小说的层次结构而言,一个情节包含着若干细节;细节是针对情节而言,细节是情节的组成部分。
考点1 考向3 分析某一情节(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类
【解题思路】①从情节设置的合理性角度思考,与写作手法结合,分析该情节(细节)是否符合逻辑。②与情节所处的部分结合,思考该情节(细节)是否形成情节的延宕和陡转,是否延缓或加速情节进入到某个阶段。③与情节阅读效果相结合,突出情节的生动性、曲折性或平中见奇的效果。
【答题要点】①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分析(叙述方式/伏笔铺垫/过渡照应等);②加速/延缓情节发展,使小说进入高潮/结局+分析(延宕/陡转);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小说中某一部分写了×××,作者这样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2016浙江卷《母亲》)
【命题分析】此类题型就情节(细节)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度挖掘。由于平时对此考向关注不够,思考不够周全,考生答题时有可能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
考点1 考向4 某一情节(细节)对形象的作用类
【解题思路】①思考该情节(细节)是否表现了人物与人物矛盾之间的关系。②结合写作技巧,思考该情节(细节)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什么依据,使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发生了怎样的转折。③思考该情节(细节)是否表现人物身份、心理、性格特征等。
【答题要点】①表现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②为下文×××的言行提供依据,使人物性格或命运发生转折+分析;③丰富人物形象+分析(身份、心理、性格等)。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小说中的“×××”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6全国卷Ⅰ《锄》)
②小说写了×××,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3全国卷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命题分析】此类试题就情节(细节)对小说主题的作用进行深度挖掘,意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组织答案时,考生必须思考严密周全,从理解小说主题的不同角度和层面来思考。
考点1 考向5 某一情节(细节)对主题的作用类
【解题思路】①从社会环境或话题思考这一情节(细节)对历史或现实的折射与反映状况。②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思考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细节)对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思考这一情节(细节)对揭示人物形象的普遍意义。
【答题要点】①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历史社会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或社会话题+分析;②展现了什么样的人性或心态+写作手法+分析;③凸显了什么样的主题+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小说以×××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2017全国卷Ⅰ《天嚣》)
②小说是以什么为中心谋篇布局的 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命题分析】此类试题考查最重要的情节的作用。小说的中心事件就是文章主要描述的事情,中心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表达等多方面的思考。
考点1 考向6 以中心事件谋篇布局的好处
【解题思路】以中心事件来构思的小说,小说的结构多为线性式或放射式,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群像,并且人物的性格心理各异,主题也隐藏在中心事件背后。所以答题时要从线索、情节组织、人物形象、主题等多方面考虑。要注意的是中心事件不一定是线索!
【答题要点】①情节结构上,以××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简洁+具体分析。②人物形象上,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具体分析群像的心理和性格特征。③主题上,揭示了××的主题+概括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考点总述:本考点对应《考试大纲》中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要求,考查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简称“人象”)、事物形象(小说中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某个物件,简称“物象”)和景物形象(简称“景象”)。由于景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后面的章节中有具体阐述,所以本章节暂不讨论景物形象。
鉴赏小说中的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从近年的考查情况来
考点2 小说的形象
看,此考点多从三个方面设题:
①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如2016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和2015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都考查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分析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如2016年全国卷Ⅰ《锄》。
③对形象的评价。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1(4)题。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典例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1(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塾 师 老 汪
①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②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
③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④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
⑤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⑥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⑦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⑧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⑨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⑩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 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①—⑥段,简要介绍主要人物老汪。老汪是个有学问的读书人,肚子里有货,但嘴笨,又有些结巴,讲不清楚道理,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不适合教书。
第二部分,⑦—⑨段,主要内容是:老汪在东家老范的牛屋中设私塾教书,重点描写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理解。
第三部分, ⑩— 段,描写了老汪和东家老范的交往。老汪倾诉了自己的苦闷,而老范对老汪的关心说明了他的善良,不追问老汪则说明了老范的善解人意。
第四部分, — 段,先写老汪的老婆银瓶,借银瓶衬托老汪的孤独,反衬东家老范的大义。后写了老汪对老范态度的转变。老汪认为老范就是自己的知己朋友,并对“有朋自远方来”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重点把握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等。如,老范让老汪教自家的孩子,并且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由此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大方的人;老范与老汪吃饭谈心时,关心开导老汪,且没有追问老汪到底想的是谁,由此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友善、有分寸的人。
答案:
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通关方略:
小说形象鉴赏的四个切入角度
1.从描写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考生须要弄清一些描写手法的作用,如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比如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等。
2.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性格。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也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从而显露出性格。
3.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但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4.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考生可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往往有映衬关系,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具体而言,考生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然后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2016全国卷Ⅱ《战争》、2016全国卷Ⅲ《玻璃》)
②小说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2015全国卷Ⅱ《塾师老汪》)
【命题分析】此类型题目考查从整篇文章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考试卷中对分析人物形象的考查频率较高。做题时要立足全文,加以分析概括,分析概括时,要注意把同类的归纳整合在一起。
考点2 考向1 整体分析与概括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解题思路】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③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④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时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⑤注意作者或作者借文中其他人之口对人物所做的介绍和评价。
⑥注意题干要求,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分析”之类的字眼,则要求用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用“性格特点+佐证材料(概括人物的事例或行为)”的形式作答;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则只回答性格特点即可。
【答题要点】
此类题有两种设问方式,一是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物形象)”,答题要点总分式:(总)××是一个……(身份地位)的人,(分)①性格特点+体现这种性格的事件;②性格特点+体现这种性格的事件……;二是问“××的性格特点”,答题要点并列式:①性格特点+体现这种性格的事件;②性格特点+体现这种性格的事件……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文中××语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2016江苏卷《会明》)
②小说中描写了×××,请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
【命题分析】
此种类型的题从局部考查人物形象,往往要求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某一侧面,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心态、情感活动等。
考点2 考向2 分析人物心理或情感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多分三步进行: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③抓住细节描写或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答题要点】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情感或性格特征+具体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如何看待(或评价)小说中的×××形象,请结合作品作简要的分析说明。(2016浙江卷《母亲》)
②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有人性弱点(性格特点),你同意这种观点么 谈谈你的理由。(2012全国卷《马裤先生》)
【命题分析】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评价,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和辩证分析的能力,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的能力。
考点2 考向3 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解题思路】
首先,审明题干,明确要求。其次,确定答题的角度:①情节角度,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②人物自身角度,人物的行为举止应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③主题角度,人物的命运表现了小说的主题;④环境角度,环境造就人物;⑤真实角度,人物塑造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答题要点】
①明观点,表明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②说理由,分别从上述五个角度结合文本(有时根据题目要求需联系现实)来分条说明。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小说中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2016全国卷Ⅲ《玻璃》)
【命题分析】
一般此类题目中所考的人物形象都是次要人物,有时候×××是故事的参与者或催化剂,文中有对×××的具体的细节描写或心理刻画,而且×××的所作所为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看法、态度、愿望或价值观。有时候×××只是故事的见证者,置身故事情节之外,作者只是借×××来叙述故事。
考点2 考向4 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在故事情节中对×××有无具体的细节描写,确定×××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还是仅仅为一看客,然后再考虑×××在叙述视角、线索、情节、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要点】
①叙述视角上:×××是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具体分析;②×××是小说的线索+具体分析;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具体分析;④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具体分析;⑤×××突出作品主题+具体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小说中反复写到“×××”有什么寓意 请简要分析。(2013全国卷Ⅱ《峡谷》) ②小说中的“×××”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2013全国卷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③小说中的“×××”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2014湖北卷《六指猴》)
【命题分析】
小说中的物象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考点之一。
考点2 考向5 分析物象的寓意或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了解物象与小说情节的关系,看其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或形成情节的突转,然后思考物象的特点以及其与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思考物象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答题要点】
①理解物象的寓意:表层含义(本义)和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②分析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深化主题、串联情节、衬托环境),涉及的要点要全面,不能遗漏。(详见知识积累部分物象的作用)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考点总述:本考点对应的《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是:①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②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考查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考查时,命题多采取如下形式:
①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如2012年江苏卷要求概括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②考查环境描写的方法。如2015年湖南卷要求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景物描写方法。
考点3 小说的环境
③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2013年山东卷要求简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总之,小说的环境是小说中重要的一环,命题者多把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考查,使其或以选项的形式出现在客观题中,或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在主观题中。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典例3: [2014重庆,15,5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脉梳理 
古城的历史长,人也不可小瞧。
陈家大院里住着严守老规矩的陈皮匠。
陈皮匠的志向与众不同,挣钱,买古书,藏古书。
女儿带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来看族谱。
牟教授写的《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引起轰动,使古城热闹起来。
陈皮匠面对商机,毫不动心,坚守志向。
陈皮匠把家里的藏书全部送给了牟教授以研究古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陈皮匠仍然补鞋。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 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环境描写的能力。从第②段中的“远离现代文明”“唐宋格局”“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自然地洋溢着”等语句可概括出古城“古奥”“有传统文化色彩”“历史底蕴丰厚”等特点。本题要求分析古城环境的描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第②段中最后一句点出了哪怕是绱鞋掌钉的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由此可以得出古城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依据这一要点。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文中第×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说明。(2014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
②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人物生活环境的特点。
【命题分析】
此类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有时候这类题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考点3 考向1 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解题思路】
一、概括社会环境特点的方法
1.找全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人际关系的特点,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3.把握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如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一般都是对周遭环境的映射。
4.从文本对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描写中理解环境的特点。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二、概括分析自然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概括分析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答题要点】
注意题干措辞。如用“概括”则只答要点,如有“分析”或“说明”二字,则按照“要点化+分析说明”的形式作答。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分析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手法。(2015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
【命题分析】
此类题多从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俯仰结合;②远近结合;③动静结合;④虚实结合;⑤点面结合;⑥色彩搭配;⑦多感官描绘;⑧修辞运用。
【答题要点】
①明角度方法;②析具体内容;③分析好处(作用)。
考点3 考向2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设问方式】
①请简要分析第×段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2013山东卷《活着》)
②小说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2014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
【命题分析】
小说往往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有:①如果环境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作用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②如果环境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3 考向3 分析环境的作用
③如果环境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可以是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④如果以某一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一种象征;⑤小说中某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如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等。
【解题思路】
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找到描写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相对应的。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题要点】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形象(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奠定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考点总述:本考点对应的《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是“概括作品主题”“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前者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后者考查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
主题是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的对人物、人生、生命、社会、自然、某种生活方法、某种观念等对象的认识、评价和情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是小说阅读的一个难点。近年来关于小说主题的考查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分析以往的考查情况,涉及小说主题的题型通常有以下几种:
考点4 小说的主题
①结合文本,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此外,对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主题的文本,往往以探究题的形式来考查,把主题同人物、情节、内涵、读者感受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题型②③放在考点六具体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典例4:[2014重庆,18,7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 P032【典例3】《东坛井的陈皮匠》
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内容、主题和探讨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这虽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本文的主题倾向很明显,对于陈皮匠的守护传统文化、淡泊名利只能给予肯定。难点在于对“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的分析理解,既然肯定了陈皮匠,那么其他人为了功利而开发古城,便是作者所要批判的。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案: 
(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通关方略:
从四个方面看小说的主题
1.从题材内容看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传达怎样的感情,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具体需要“二抓”:(1)抓标题。小说的标题以最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解读小说主题的突破口。(2)抓主要事情。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其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4.从环境描写看主题。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场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2014浙江卷《走眼》)
②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命题分析】
由于小说的主题大多存在多义性,所以此类题多结合小说中的关键细节考查考生对主题的理解。
考点4 考向 分析概括主题
【解题思路】
“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作品都会折射社会或人生的某一方面,小说也不例外。而小说的主旨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思考其反映的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折射的人生的某一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题要点】
概括式: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抒发、表达)了……。
分析式:①从题材内容上看,……②从人物塑造上看,……③从情节发展上看,……④从环境描写上看,……。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考点总述:本考点对应《考试大纲》中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该考点的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设置为客观题,也可以设置为主观题(问答、分析或探究)。考查的具体内容有:
①分析文章语言或人物语言的含意及作用(重点: 体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与心理情感);
②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③小说叙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④赏析小说语言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5 小说的语言
典例5:[2015浙江,13,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 七十几 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 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呢 ”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 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 他会打架吗 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 虚张声势 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⑥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 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脉梳理 
第①段,介绍烤肉刘的回民馆子的特点:东西实惠、味道诱人。
第②段,描绘烤肉刘的生意状况:买卖不错,客人又杂又多。本段可与第①段合为一个层次,详细叙述人物活动的场所,为主要人物出场做好了铺垫。
第③段,正面交代主要人物——捡烂纸的老头,属于总写人物,类似《孔乙己》一课中孔乙己的出场。
第④⑤⑥段选取“打架”这个事件从“小”处来刻画人物,同时第④段加入别人的评论来侧面烘托人物。所以③④⑤⑥段可以合为一层,记叙主要人物的活动,属于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脉梳理 
第⑦⑧段,言简意赅,属于故事的结尾,通过别人之口写捡烂纸的老头死后留下了八千多块钱,而且捆得很整齐。这与前文“老头”的寒酸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同时,结尾之简与开篇之繁,形成巨大反差,结构上别具一格。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里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写老人的情绪变化,细腻生动;其次,因为这是一个独立的段落,还要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交代事件结局,与前文呼应,塑造人物性格。比如最后一句重复他的口头禅,强化其怪异的性格。
答案:(1)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2)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通关方略:
赏析小说语言的六种方法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方法 阐释
一、抓关键词 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意一定要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解释词语的技巧,如同义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方法 阐释
二、抓所在语段、相邻句子 这也是解读词句段篇的通用方法,阅读中遇到理解性问题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任何言语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一个语境中,词、句、段、篇四个语言单位是一个互为诠释的语义系统。因此,理解词语或句子必须借助另外三个语言单位。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注意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要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续表]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方法 阐释
三、抓特殊位置  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四、抓修辞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
解决的办法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 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
[续表]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方法 阐释
五、抓结构层次 有些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附加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扣住修饰语,往往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句上。
六、抓文章主旨 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联系。所以,浏览全篇,把握主旨也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前提。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写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主旨,才能深刻体味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续表]
【设问方式】
①结合全文,说明文中“××”一词的含义。(2013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
②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016山东卷《琴声何来》、2015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
③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2014广东卷《鹤》)
④文中×××蕴含了几层意思 请简要赏析。(2016全国卷Ⅰ《锄》)
【命题分析】
此类题考查对语言含意的理解,这是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新独立出来的考点,需要给予重视。
考点5 考向1 理解小说语言的含意及作用(包括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解题思路】
首先,要明白语言表达的特点,判断给出的词语或句子属于哪一种类型,再理解词语或句子本身的含义,然后结合情节语境,具体分析词语或语句的深层含意。
其次,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要从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情感,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对上下文叙事情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要点】
①表层含意;②深层含意;③作用(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上)。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 请分别举例分析。
【命题分析】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小说的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一般能够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考点5 考向2 分析小说人物语言的特色
【解题思路】
分析小说的人物语言要从个性化体现、简短与否、书面语或口语、是否体现地域特色、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题要点】
①人物语言的口语化(方言),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具体分析。②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简短/繁复),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具体分析。③语言充满时代色彩/地域色彩(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市井语言、京味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考点总述:本考点对应的《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是“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小说的表达技巧涉及表现手法、叙述人称、情节安排等内容;作品的艺术魅力就体现在使用技巧所达到的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上。
表达技巧是小说技巧考查的重点,就近年的考查情况来看,表达技巧主要考查:
①情节安排的技巧,如2017全国卷Ⅰ考查了情节安排的技巧。
②人物塑造的技巧,如2014江苏卷考查了人物描写的特点,2014江西卷考查了人物的间接描写,2014重庆卷考查了人物塑造中的对比手法。
考点6 小说的表达技巧
有时,也会直接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如2013年湖南卷就考查了小说的对比手法。
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设题:一是整体赏析,一是局部赏析。就已考查的情况来看,以局部赏析为主。设题切口小,考查的指向性明确:或人称,或描写,或修辞;或分析其作用,或赏析其效果。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考生比较容易把握。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典例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1(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鞋
刘庆邦
①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②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③“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④“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做嫁妆。”
⑤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⑥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⑦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⑧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 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⑨“合适吗 ”
⑩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脉梳理 
题目:交代小说的线索。
第一部分(第①段):故事开端。
这一段交代故事主人公:农村姑娘守明。交代故事起因:守明定亲,对方送彩礼。引出情节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第②— 段):故事发展。
第②—⑤段,写媒人走后守明的表现。
第⑥段,写守明独处扮作新娘时的动作、神态。
第⑦⑧段,写守明对做鞋一事的严肃态度和“拃”鞋样子时的担心。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第⑨— 段,写守明想象自己与未婚夫的对话,由对方的“脚疼”引到自己的“心疼”。
第 段,写守明理性地开始做鞋。
第 段,分别用插叙、补叙的方法交代守明喜欢“那个人”及在媒人来后守明做出这样表现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守明的爱情标准以及对爱情的期待心理。
第 段,写守明听到未婚夫要到城里当工人的事,决心送对方一双自己做的鞋,让对方记住自己。
第三部分(第 — 段):故事高潮。
第 — 段,写约会时间、地点确定后,守明决定一人去见面。她出门时的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心理活动,表明她对爱情、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期待。
第 段,写守明在与未婚夫见面后因对方没有试鞋而产生的失落心理,细致入微地写出男子握她的手时她的害羞反应,心理活动具体真切。
第四部分(第 — 段):故事结局。
这两段写守明约会后往回走时突遇黑人影(实则是放心不下尾随而来的母亲)拦路,瞬间产生去追未婚夫的动作和心理,说明守明已经把未婚夫当成自己生命的依托。
后记:故事尾声。
简写“我”进城工作后和农村姑娘断绝恋人关系的过程以及心中的内疚。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把握作品的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鞋”折射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其次“鞋”是小说的线索,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再次通过“鞋”作为爱情的信物,塑造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通关方略:
品析艺术技巧要注意四个“坚持”
1.要坚持记牢概念。先要熟记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等的概念,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做出判断;然后注意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准确选择答题的方向。
2.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结构技巧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分析,不能就技巧谈技巧,要立足文本。
3.要坚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艺术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艺术技巧时,也要与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结合在一起。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4.要坚持答题时的两个原则。答题的基本原则就是“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这样可以防止漏写,也可以使条理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小说的留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物的活动在某一阶段暂时中断,在这一时段中,人物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请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说说作者留下了主要人物×××哪些“空白”,并分析留白的作用。
②小说的结尾写到×××,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请从情节的角度作简要分析。(2014全国卷Ⅰ《古渡头》)
【命题分析】此类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法。情节安排的技法有悬念、伏笔、照应、铺垫、突转、跌宕、留白、巧合等。
考点6 考向1 理解情节安排的技法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注意审题,看题目是考查对情节安排技巧的指认,还是结合情节对该技法的理解,或是分析该技法的作用。然后结合不同技法的不同特征,在文本中找出相关情节并加以概括。还要看题目是否要求分析其作用,注意对作用的分析既有综合性的,也有指定某一个方面的。
【答题要点】
①明情节安排技法;②概括该技法下的基本情节;③分析其作用(综合/定向)。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文中画线部分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这样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013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
【命题分析】此类题将分析写作手法与分析人物结合起来考查。刻画人物的技巧有很多,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抑扬、反讽等。
考点6 考向2 理解刻画人物的手法及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明确具体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该手法的作用,分析作用时注意从阅读效果、情节、形象、主题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答题要点】
①明手法;②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③分析作用。
另外将写作技巧与小说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将小说的语言与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这两个方面的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和答题要点已经在前面的相关考点中作了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讨论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考点总述: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探究题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本考点在《考试大纲》中对应的要求是: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前两点是探究的内容,最后一点是探究的方式和要求,三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
虽然高考中关于小说的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几个方面——题材、标题、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探究重点多是小说文本的丰富意蕴。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因此试题难度较大。
考点7 小说的探究
典例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1(4),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文本见 P037【典例6】《鞋》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此题,可从小说和“后记”在情节、主题、人物塑造和感情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选择恰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比如,从形式上看,既可认为“后记”和小说是有机的整体,也可认为它们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从内容上看,既可认为两者内容相近、互相关联,也可认为两者各自一体、互不融合;从人物塑造上看,既可认为两者中的人物有相似的感情经历,也可认为两者一为虚构、一为真实,互不相关;等等。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案:
示例一 “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1)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2)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3)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示例二 “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1)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2)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3)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通关方略:
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进行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指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016全国卷Ⅰ《锄》、2016全国卷Ⅱ《战争》)
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2014广东卷《鹤》)
③小说题为“××”,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④这篇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2014浙江卷《走眼》)
考点7 考向1 对标题的探究
【命题分析】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有两类题:一是探究小说标题的意蕴,二是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当然也有将这两类题合在一起来考查的。
【解题思路】
探究标题的意蕴主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标题是否运用了双关、比喻、象征、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手法;二是理解标题的含义,既要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更要理解标题的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探究标题的作用就是思考标题在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题要点】标题意蕴:①表层含义;②深层含义。
标题作用:①环境角度: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是否创设故事背景,是否渲染环境氛围等。
②情节角度:a.设置悬念;b.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c.推动(暗示)情节发展;d.衔接照应;e.是文章的中心事件。
③形象角度:标题是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④主题角度:标题是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读者角度:标题是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你的理由。(2013天津卷《胡杨人家》)
【命题分析】此类题考查情节的综合作用,要求考生考虑问题尽量全面。【解题思路】情节的综合作用包括凸显人物的形象、凸显小说主题等方面,所以答题时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究。
【答题要点】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分角度探究:①情节方面,是否构成一定的波澜曲折,是否有照应铺垫等;②人物方面,是否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如刻画性格,揭示心理等;③主题方面,是否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等。
考点7 考向2 对情节的探究
【设问方式】
①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4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
②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2015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
③小说中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
④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方面,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考点7 考向3 对人物形象的探究
【命题分析】此类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探究,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解题思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一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人物之间的映衬关系,即谁为主要人物谁为次要人物;二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角度,思考几个人物之间是否存在着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实写与虚写的关系;三是从情节的角度,思考是否能够成为情节的波澜;四是从主题的角度,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人性美、人情美。
【答题要点】首先亮出自己的见解,然后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或者首先亮出自己的见解,然后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最后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小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的主旨。(2014浙江卷《走眼》)
②读完作品,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2013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
③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命题分析】
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主要有三种题型:一是对小说主题多义性的理解,二是对小说某一主旨的理解和阐发,三是阐述小说主旨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考点7 考向4 对小说主题的探究
【解题思路】
小说主题的探究有横向的探究:①从不同对象来探究主题;②从不同事件来探究主题。也可以从纵向来探究。主题意蕴可以有五个层次:①客观真实层次,如形象、情节的真实和客观特色;②时代特色层次,作者站在时代前列,以新的思想认识作为写作主导思想形成的基础,最终提炼出自己的主题意蕴;③文化色彩层次,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使得主题意蕴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④哲理意味层次,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理趣,给人启迪,发人深省;⑤审美生命层次,主题意蕴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答题要点】
首先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其次寻找角度: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见解。(总分式)
或者先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其次寻找角度: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最后再综合概括自己观点。(总—分—总式)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设问方式】
①有人说×××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②这篇小说集中体现了×××的地域特色,请谈谈你的理解。
【命题分析】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内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语言表达等的文明表现。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考点7 考向5 对小说地域特色(风格)的探究
【解题思路】
小说的地域特色首先表现为典型的环境要素,其次是体现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再次是人物形象从外在特征到内在性格品质的体现。另外,解答此类题时,考生还需要考虑小说的主题和语言风格等。
【答题要点】
首先亮明观点,其次分角度进行分析:①小说的环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举例分析;②小说表现了××地区的风土人情+具体分析;③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外貌服饰、性格品质)+具体分析;⑤小说的主题+具体分析。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
考点8  散文的语言
考点9  散文的结构
考点10 散文的形象
考点11 散文的主题
考点12 散文的表达技巧
考点13 散文的探究
第2讲 散文阅读
考点总述:对散文语言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上,一般情况下,“重要词语”常常包括:(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2)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表达技巧的文章中。(3)特殊指代词语。(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考点8 散文的语言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语句:(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含哲理的句子。(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该考点是2017年《考试大纲》新增考点,将会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重要考查方向。预计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可能设置为客观题,也可能设置为主观题(问答、分析或探究)。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典例8:[2015江苏,13、15,4分、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 邻 而 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