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观察水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水的发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3.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
4.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用较具体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层次2: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层次3:学生能清楚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探究能力
层次1:学生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观察结果。
层次2:学生只能用一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层次3: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用较具体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材料: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白醋、糖水、水装在无色透明的容器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形状各异的容器、塑料袋、水。三年级工具箱里的流速板(或油毡纸),滴管,加一点红色颜料的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一、导入新课,交流对水的认识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教师适时地出示一杯水)关于水,你们还知道些什么?2.学生交流对水的已有认识,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的左侧“我知道的水”一栏里。3.引入新课,揭题: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水的秘密,说明平时大家对水都很感兴趣,观察得非常仔细。其实这普普通通的水还有许多的奥妙呢!下面我们就让我们继续来观察和研究水吧。 1.在研究水之前,让学生说说对水的已有认识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教学活动引向对方法的探究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达到资源的共享,引导学生与同伴分享他们已有的经验。2.将学生的发言板书出来,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痕迹。
探索和调查 二、通过找水的过程来学习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1.谈话:既然同学们对水都很熟悉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请你从桌上的4杯液体中将水找出来,并且把辨认水的过程、方法和理由写下来或者用图画出来。我们不光比速度,更要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合理,比哪组的发现多?所以在活动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不要到时手忙脚乱的。2.学生分组活动:辨认哪一杯是水。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辨认水的过程、方法和理由,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为合理和科学、哪一组记录的好 1.此活动的目的不光是认识水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对观察方法的探究,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此项活动。交流时请学生先出示记录纸,然后按记录的过程边演示做法边说明这么做的理由。这样的交流需要小组的合作。学生品尝液体味道时,不要共用一根筷子,这样不卫生。在恰当的时机教师要强调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学生容易将气味和味道混淆,把嗅气味当作闻味道。老师要提醒学生:闻的是物体的气味,尝的才是物体的味道。强调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也不能随便尝。
回顾和解释 三、引导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特点。1.(出示装在不同形状容器里的水)讲述:请仔细观察这些容器里的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2.小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水的特点记录下来。3.小组汇报、讨论,得出结论。 1.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的特点。这项内容看似简单,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2.教师可以多提供几种形状不同的容器,便于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和易流动的特点。
四、体会水滴流动的快慢与水滴的大小有关。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水容易流动,那水流动的快慢可能和什么有关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2.学生进行预测、设计试验。3.分组试验,得出结论。 1.试验时可以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的水滴滴在流速板凹槽里或油毡纸上的水平位置上,慢慢倾斜一定角度,以此体现比赛的公平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