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8 21:04: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两弹一星”震惊世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引导学生明白科技的力量。?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的内容,分为三节内容,分别是一、“两弹一星”震惊世界;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三、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了解邓稼先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
2.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3.了解邓稼先艰苦奋斗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
2.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产生震惊世界。
【教学难点】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所获得的成就。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预习检测:
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 是这些科技英雄的代表。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3.我国农业科学家 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水稻良种培养,圩 我国育成杂交稻打开了突破口。
4.2015年10月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两弹一星”震惊世界
1.背景:1962年,中央统一领导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2.原子弹: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3.导弹
(1)1960年,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2)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在预定地点上空试爆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发展新的一页。
4.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史料1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
史料2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 如图。
问题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答案: “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4 如图。
史料5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问题2: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答案: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问题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答案: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称谓: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史料1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史料2 如图。
问题4: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何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他被称为什么?
答案: 20世纪7 0年代。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体验阶段:
三、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
1.发现:1971年10月,屠呦呦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它成为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关键。
2.突破:1973年,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并被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3.成就
(1)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拉斯克奖”。
(2)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史料1 如图。
史料2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问题5: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答案:屠呦呦。
问题6: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科技大大落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试分析一下旧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导行阶段:
【问题1】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有人说:中国政府的这个声明是不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利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先使用了核武器,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声明,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防御、抵抗外来的侵略,这表现了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探究:(1)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你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于何时吗?
参考答案:1964年。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参考答案:自卫;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