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研究透镜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3.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制作望远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
桌上有一张画报,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将报上的字放大吗?
(提供材料:画报、滴管、玻璃杯、玻璃碟)
思考:字为什么会放大呢?
学生此时还不会从光线的折射的角度来分析,但在学生分析的同时,可能会想到放大镜,水、玻璃杯有着放大镜的作用。
二、观察凸透镜
1.学生自己观察
放大镜是什么样的?
通过学生的看,摸,学生很容易发现放大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
2.再发给学生两种镜片,与放大镜观察比较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又有什么是相同的?
很显然,三种镜片一种是两边凸的,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平的,还有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凹的,但这三种镜片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都可以将字放大。
3.让学生给这三种镜片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三、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小组讨论: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通过刚才的观察,孩子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课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到室外做一做用凸透镜点燃火柴的实验。
教师讲述:
如果我们把太阳光看成是平行的光,那么通过凸透镜之后,还会是平行的光吗?如果不是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重点研究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1.讲述演示:将凸透镜对着窗外,在凸透镜后面放上一张纸屏,观察在纸屏上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汇报:
学生惊奇地发现在纸屏上会出现外面景物的像。
教者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像?和平面镜里的像一样吗?
3.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凸透镜成的像为什么会是倒着的?这和第一节课的小孔成像有联系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是缩小的?有没有放大的呢?
如果有放大的像,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凸透镜什么时候可以形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可以形成缩小的像
……
4.教师给出新任务:
材料:纸屏、蜡烛、凸透镜
要求:在纸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在实验的同时做好记录,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
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要让学生知道需要做哪些记录,要让学生意识到用尺去量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定量实验,为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教师可提醒学生做实验时确保三者(蜡烛、凸透镜、纸屏)有一者不动,每次只能调节另外两个物体。
第二,“每个人做什么事情”。要知道围在一块儿并不是合作,合作应是一个饼图,小组成员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每个成员的成败都关系到小组的成败,如果缺少了某个成员的工作,这个任务将无法实现,这个饼图也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圆。可以让学生讨论: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是调整三者的之间的距离,还是测量,亦或是观察、记录等,分工明确很重要,这关系着实验的效率。
学生的记录可以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的,陈述性的语言,一种是图画,还有一种就是简单的符号。
教师指导的策略:
如果小组能发现缩小与放大的像,也就是能发现成像规律,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待会请你们做经验介绍。
如果有些组只能发现一种成像情形的(放大或是缩小),建议他们可以到其他组去看看。教师也可以直接参与,移动凸透镜,“又发现了什么呢?”
如果全班都只是一种情况,那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找到另外一种情形。
汇报交流:
有没有发现?(不管是什么发现,哪怕是一丁点的发现,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有没有发现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思考:为什么会呈现一个倒立的像呢?为什么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呢?
这时把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只需让学生意识到光线从一端透过凸透镜另一端的时候,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是发生了偏折,教师无需给出“折射”的概念。
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的?你们认为要想取得实验成功,哪些很重要?
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失败在什么地方?)
五、认识凸透镜的应用
1.让学生说一说,凸透镜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
2.比较老花镜与近视镜
学生比较熟悉的是近视眼镜,容易认为近视眼镜是凸透镜片做的,其实不然,教者可以采用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摸,让学生知道近视眼镜是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镜片,通过看,发现在近视眼镜下面看到的是缩小的像,而并非放大的像,最后再和老花镜一比较,发现老花镜才是凸透镜做的,而近视眼镜恰恰与之相反。
六、拓展延伸:尝试做一个望远镜
发给学生一面透镜,让学生观察这是一片什么样的镜片?与凸透镜比较,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给这种镜片起一个名字。
将两面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处面的景物,有何发现?
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放大,看远处的物体就好像是在眼前,学生可以通过调节两面镜子的距离从而让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一些。调换镜片的前后(将两片镜子一前一后换放),发现将近处的景物变小了,变远了。在孩子的一阵阵的惊喜声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 只要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份惊喜就够了。教者抓住这种惊喜,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望远镜是什么道理?从而把对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理性的认识。最后补充一些望远镜的发明史,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好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