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29 07: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读史料、视频、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对改革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概念,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当前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3)通过补充习近平十九大报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改革,认识改革是强国之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要不断深化改革,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引导学生认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意识,鼓励青少年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内容。
难点: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片宣传片,引导学生谈一下观后感想。
生:踊跃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想。
师指出:是啊,我们的国强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那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中国是如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演绎富强的传奇的。
◆讲授新课
过渡:首先让我们踏上探究之旅的第一站: 小岗村巨变之谜----农村改革的奇迹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民
师:设疑:小岗村为什么能发生巨变?当时的小岗村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做法为什么能得到中央的肯定并推广?
师:播放《小岗村包产到户》的视频资料
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并踊跃发言。
师:在学生回答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加深分析理解
材料一: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能挣到0.14元。—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报表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面临什么问题?
生:积极发言
师:总结指出:中国农村贫困,尤其是安徽凤阳被称为“乞丐大省”。
师:设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师:出示幻灯片
生:交流发言
师:点播指出:由于政社合一,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导致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收入少,积极性不高。
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师:出示幻灯片:《生死文书》,根据文书内容分析:小岗村的农民是如何做的?生:发言
师:总结: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份文书成为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的宣言书,也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师:指出:小岗村的成功尝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逐步在全国推开,并正式定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已经在全国形成了燎原之势,该制度为什么会在全国得到推广呢?
师: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师生:通过幻灯片演示,共同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师:强调该项制度实现了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从而解放了农民。
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农民打出了标语“联产承包好”。
师:该项制度的实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师:出示幻灯片(两则史料):
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推选代表分享交流成果。
师:归纳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农村走向了现代化。
师:设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局限性吗?
出示材料:现在我国农业一个大的问题是一家一户经营,限制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妨碍机械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大规模推广,与现代生产力的匹配严重不协调,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生:据材料分析局限性。
师:为什么会有局限性呢?
师:在引导点播的基础上,指出: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而到了一定的阶段,它内部的一些弊端便会显示出来。中国的农民再次发扬了创新的精神,“益阳模式”拉动了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春潮的涌动。
师:简单介绍“益阳模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过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希望的田野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改革成功这一突破口的打开,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克难提供了有利条件。
让我们踏上探究之旅的第二站: 海尔做强的传奇-----国企改革的奇迹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企业
出示幻灯片:看谁是小小经济学家
生: 小组合作交流,从所有制结构、职权划分、分配三个方面分析。
师:你能为企业开出什么“药方”让企业摆脱困境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小组交流,踊跃发言,师进行点播引导。
师: 出示幻灯片并进行点播总结。教师: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从而解放了企业。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体现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过渡: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有种声音反映了人民对外来的迷茫,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计划取向,但是搞了市场趋向,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到底计划还是市场,改革之路如何前行?敢问路在何方?
师:让我们踏上探究之旅的第三站: 姓“资”姓“社”之困---------计划、市场的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国家
师:出示幻灯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可谓一锤定音。
师:请你绘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图,并分析该体制有何优点?
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第40页,填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表格,并分析优点。
师:归纳总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而解放了国家。
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学生:◆课堂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改革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城市的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板书设计】
结束语:
走过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站到了一条康庄大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让我们不负习总书记的厚望,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努力学习吧!
师生:齐颂《少年中国说》结束。
潍坊光正实验学校 刘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