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写作(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扫描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写作(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扫描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2: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第工单无写作
【写作知识】
〔例文〕
学写文学小评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文学小评论,就是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
浅评《饮酒》的语言特色
中的某一点进行评论的短小文章,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读陶渊明的《饮酒》,像是饮一杯飘着淡淡香气的碧螺
写文学小评论,读懂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是至关重氵春。初饮清淡无奇,细细品味,却发现齿间留香,意味隽永。
要的一步。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的,它表现了诗人在欣
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
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生活情趣。虽然全诗语言清淡,不
首先,选择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氵加雕饰,没有精致的修辞、华美的辞藻,似乎无意为诗,毫
丁空泛。
不着力,但却流露出浓浓的诗情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文学小评论中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一个设问句,朴素自然,
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揭示了全诗的中心
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诗人的心境超
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脱世俗才感受到的。“心远”二字,乃是诗眼,它点出了境
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阐述论点。
由心生的道理。就这两个字本身看,它平实无奇,实则是生
第三,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花妙笔,与全句至全诪意境自然融合,成为点睛之笔。
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乍看好似
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氵信手拈来,随意而作,细究才悟出,此字乃是诗人匠心所在。
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氵它既表现出诗人正在采菊时,于无意中见南山的惊喜,又使
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叙”与“议”的关系,实际
人和物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闲适愉悦、怡然自得的田园生
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
活画面,诗人超凡脱俗的清风峻骨也跃然纸上。我们仿佛看
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到了一位厌恶污浊官场、安贫乐道、热爱自然的清高隐士的
“析”是为“评”服务的。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形象。他以菊为友,以山为朋,流连其间,自得其乐。好
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个“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怪它会成为千古传诵的
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佳句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
朴实无华的语言,朴素真挚的情感,是《饮酒》一诗显
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
著的特色。陶渊明以他令人钦佩的点石成金的功力,留下了
【范文点评
许许多多传神的妙笔。读这首诗,我不禁想起了李太白的两
何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原文〕
点评:此文注意从小处着眼,选准角度,深入分析,既能把
饮酒
握陶诗的语言风格,又能分析诗人的气质,并深入到作品的
陶渊明
深层,避免了空发议论。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评价准
确。全文不过600来字,篇幅虽短,内容丰富。用语毫不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沓,准确地表现了陶诗的艺术风格。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