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声音的秘密》单元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21·cn·jy·com
?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课前准备:
直尺、碎纸、音叉、皮筋、队鼓、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师:先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汇报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2·1·c·n·j·y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很快,说明你们都很聪明,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更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并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好听、心情很舒畅、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www-2-1-cnjy-com
【设计意图:优美的音乐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投入学习状态。听声音,辨物体”的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21*cnjy*com
?
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3、引入新课: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来源:21cnj*y.co*m】
老师边板书,边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 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1、指导实验:
师小结:那么,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在实验之前,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要求:??21cnjy.com
⑴点击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理解表格)
???实??验??记??录??表
材料
发声方法
我的发现(听、看、摸……)
实验结论
尺子
?
?
声音是?????产生的。
橡皮筋
?
?
音叉
?
?
队鼓
?
?
?
(1)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物品,示范音叉的使用方法。我的发现要重点指导学生说出应该观察物品发声时的状态,如:音叉发声时,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手上感觉到什么?鼓发声时,应该观察什么?鼓面有什么变化?)
(2)记录时语言简洁一些,如发声方法可以写“敲”“弹”。
?
⑵点击出示要求(请学生读)
(1)实验时动作轻一点,避免损坏仪器或声音过响影响他人实验。
★?(2)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音叉、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www.21-cn-jy.com
???(3)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它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看谁发现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再次强调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依次,可举例示范。)
【原先实验操作的第二条是这样写的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物体这一词语的理解有困难,从而忽视对尺子、橡皮筋、音叉、鼓的观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强调观察对象,我决定把物体具体化,直接指出是哪些物体,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目标就明确了。实验前尽可能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会有序得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学生自主实践:
生自由探究。(直尺、音叉、皮筋、鼓,使物体发出声音)
【有专家说,一套好材料就是一堂好课,或许有些夸张,但材料的结构性,确实是学生思考的源泉,之所以选择这四样材料,一是课堂的时间有限,材料多了学生来不及探究,而是这四样材料具有代表性。在材料的选择上,尺和皮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发声时的振动,鼓和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但可以用手感觉到,需要借助其他细小的物体来时它们的振动可视化。】2-1-c-n-j-y
3、交流:(交流时可以按表格中材料的顺序依次交流)
师:好,谁来把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演示音叉的发声: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能让大家看清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呢?(学生思考)老师这儿有一个好办法,大家看看。(出示两个矿泉水瓶开始演示)。在学生交流时适时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办法让鼓皮的振动看起来更明显?)
4、深入实验:
教师提供泡沫小球,让学生再次感受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5、教师小结:
⑴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音叉发声时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21教育网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出处:21教育名师】
?
6、举例证明: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师: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用泡沫来验证,空瓶吹出声音是瓶子里空气在瓶子里振动。)
学生思考,回答。
(师板书:物体振动)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吹瓶子这个实验的安排主要为了让学生了解气体的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相比音叉和鼓,这个振动更难发现,因为眼睛根本看不见,一定要借助其他细小物体,才能够反映出空气的振动。原先这个实验安排在上面让学生自主研究的环节中,但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只顾着捏瓶子,发出噪音。由于学生忙于制造声音,而忽视对物体发声时状态的观察。仔细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状态才能发现振动产生声音,而吹瓶子引发的空气振动肉眼又看不见,在学生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情况下探究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很困难。经过考虑,我把它安排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变成一种演示实验,验证试验,让学生通过前面掌握的知识,来验证吹瓶子的声音是由于空气的振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降低了难度,加深了对振动产生声音的认识。】【版权所有:21教育】
7、反证法证明
(1)师:既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也就停止了呢?(学生答)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做实验)21·世纪*教育网
大家看老师手上的钹,(师敲后)注意观察钹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谁能让它的声音马上停止呢?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因为这样物体就不振动了。)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这也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
师: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运用反证法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还在钹上面贴了四个小泡沫球,一敲,钹上的小球就欢快地跳起来了。可以很请楚地看到钹发声时的振动。这个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四、小结本课,结束教学。3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下课。
《声音的产生》
实??验??记??录??表
班级小组??? ???????????时间:???????????
材料
发声方法
我的发现(听、看、摸……)
实验结论
尺子
?
?
声音是? ?
产生的。
橡皮筋
?
?
音叉
?
?
队鼓
?
?
操作提示:
(1)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音叉、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它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看谁发现多)
?
教后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由于一节课容量有限,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道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上,而忽视制造声音这一环节,选用的实验材料尺子、橡皮筋、音叉、鼓,简单,直观,具有代表性。在观察了尺子橡皮筋在发声时的变化后,又借助泡沫小球和盐使音叉和鼓的振动可视化。至此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接着借助水杯倒水让学生了解流水声是液体的振动,请学生思考吹瓶子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从而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借助细小物体使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最后选用了钹和说话声两个实验,反证法证明,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在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材料除了考虑为教学目标服务,还要尽可能注重它们的实验效果。为了反映鼓面的振动,原先我参考了教科书,选用的是绿豆,操作时发现,只要稍稍用力敲鼓,豆子就蹦得到处都是,学生都忙着捡豆子,课堂秩序明显受到了影响。有没有更好的材料呢?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盐的效果很好,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鼓发声时,细细的盐在鼓面上轻快地上下蹦跳,振动现象很明显,而且不会到处滚。书上也运用到盐来证明吹饮料瓶时,瓶中空气的振动,我试了试,结果发现,效果并不好,吹轻了,盐不动。使劲一吹吧,瓶子内壁就沾了水汽,盐就更加飞不起来了,试了几样材料,发现还是泡沫碎粒比较好,把它们平躺在瓶子内壁,一吹,泡沫就到处飞舞,有的还飞到了瓶子外面,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空气的振动。还有音叉上泡沫小球,一开始我做成绿豆大小,而且不规则,实验时发现,小球跳跃不规则,而且球小,演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我又换成黄豆大的,而且小心地修剪成圆形,再次试验时发现效果就好多了。
科学课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一点,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科学,需要的是不断地思考,不停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