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鱼钩(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金色的鱼钩(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9 17:32:56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金色的鱼钩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着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当年从这里过草地 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红军过草地 红军进入草地不久就断了粮,战士们跋涉在茫茫草地上,到处只见野草和污浊的水洼。没有吃的,同志们就挖野菜,把枪套、皮带烧焦了,割成小块吃,可就是这样的东西,在草地里也成了不错的伙食,最后大家把缴获的敌人的皮鞋都吃光了,然而战士们的身体还是越来越虚弱,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有些同志踉踉跄跄地走着走着,突然一头栽倒,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就是其中之一。 自读课文1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2 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 画出与课文题目“金色的鱼钩”有关的语句。认读生字颧 鬓 稞 搪 熬 唉敛 疙 瘩 奄 噎 锈读读下列词语肠胃病 颧骨 两鬓皱纹 青稞 喉管
搪瓷碗 哽咽 保姆 弥漫 熬过
鱼饵 蚯蚓 严峻 收敛 热气腾腾
疙瘩 搀扶 粗糙 瞻仰 掣起
奄奄一息 抽噎 红锈 闪烁 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默读课文:
a,说说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b.试试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说明了: 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
说明了: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课文几次写到了喝鱼汤?每次分别是什么情景?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这些情景充分体现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老班长肩负重任弯钩钓鱼钓鱼不吃安定情绪困难重重壮烈牺牲 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钓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这篇课文运用了(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等手法,塑造了( )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为老班长( )和( )的革命精神而深受感动,鼓舞和震撼。思考:
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1.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3.注意用口语讲述。 思考:
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向老班长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