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D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李世民 B.武则天
C.赵普 D.赵匡胤
2.据史料记载,1 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C )21·世纪*教育网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3.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A )
A.北宋 B.西晋
C.辽 D.唐朝
4.“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D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www-2-1-cnjy-com
——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节度使掌握兵权,势力膨胀,皇帝实力较弱。
(2)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措施:在地方,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1-c-n-j-y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6.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C )
A.科举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开明的民族政策
7.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B )21*cnjy*com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8.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B )21·cn·jy·com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9.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B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10.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中,不确切的是(D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11.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B )
A.尚武风气盛行 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藩镇混战割据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21教育网
材料二
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司马光《传家集》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参考答案原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的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参考答案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利弊: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也导致人民负担的加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参考答案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参考答案重文轻武的政策。
13. (2017·浙江湖州)“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D )www.21-cn-jy.com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复又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又不止于三倍。21cnjy.com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2·1·c·n·j·y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概括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参考答案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吏过多,导致开支巨大。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参考答案原因: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地方官吏,增加科举录用名额,从而导致官吏众多,政府开支巨大。后果:增收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