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引入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崛起与并立二、战争与和平三、交融与发展一、崛起与并立发源辽河流域传说钩史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一)契丹族契丹宴饮图契丹人的生产和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契丹人引马图从以上三幅图片和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有何特点?游牧、渔猎生活契丹渔猎木立俑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契丹人狩猎归来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契丹各部。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耶律阿保机②效果: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契丹货币契丹鸡冠壶①措施:国力不断增强契丹国(辽)的治国措施及效果:文物证史 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距银川城区42公里,是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西夏陵区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10公里。在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陵区随地势错落布列着九座帝王陵墓和140多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西夏陵每座帝陵都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建筑群,各个陵园方向都朝南偏东。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当。 (二)党项族党项族——羌族的一支 找一找:党项族兴起的地区。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兴庆府(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元昊统治时期,西夏的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其辖境“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境土方二万余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和陕西北部、内蒙一部分。 元昊西夏铜牌西夏货币西夏买牛契约①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②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西夏文字。西夏的治国措施?西夏辽北宋(一)辽与北宋的和战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幽云往事二、战争与和平北伐失利守内虚外辽与北宋的和战北宋名将杨业(杨令公)浴血奋战,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绝食殉国。 澶渊之战辽与北宋的和战公元1004年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
为兄。
二.双方撤兵,各守边界。
三.宋每年向辽纳助军旅之费,“绢二十
万匹、银一十万两”。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互市贸易。在边界设置的贸易市场辽与北宋的和战北宋:
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产生畏辽心理
辽:
1、萧太后以战迫和思想,通过议和,获得经济利益。
2、辽军损失大将,士气低落,同时也为了避免腹背受敌。 澶渊之盟能够签订的原因有哪些?
(从北宋、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澶渊之盟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你的意见呢?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1.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探史明理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2.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3.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4.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探史明理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探史明理 2.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
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经济文化交流;
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探史明理 3.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
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探史明理4.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
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宋与辽、西夏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交易。澶渊之盟和战战资料一:秦汉时期,北方匈奴的最高首领称“单于”,唐时,北方突厥的最高首领称“可汗”,而辽,夏最高统治者都称“皇帝“。
资料二:辽太祖耶律德光因中原人民 “难治”,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以国制(契丹制度)治契丹,“南面官”以汉制待汉人。
资料三:辽圣宗时萧太后(萧绰)倚重汉官韩德让,与北宋结好,”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元昊任用汉人为官,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管制,兵制,法律,并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三、交融与发展多元汇聚宋代官吏服饰门吏图——宣化辽墓壁画西夏贵族像多元汇聚宋代日常服饰辽代服饰多元汇聚 文字辽西夏多元汇聚西夏法典西夏文《论语》残卷多元汇聚 印章辽西夏多元汇聚 器物辽西夏多元汇聚 器物辽西夏多元汇聚 钱币辽西夏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