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30 10:38:02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第二单元5 纪念白求恩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本课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益,更。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对白求恩做简单的介绍呢?
明确先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深怀敬意的追忆。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作简述,是论述白求恩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成为全文论述的基础。从阅读角度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和理结合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了。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教材P19)一、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纪念白求恩的?
参考答案中心论点: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课文从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来纪念白求恩。(教材P19)二、从课文中找出白求恩和“不少的人”在“对工作”“对同志和人民”“对技术”三个方面不同表现的语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通过对比,显出差距,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作者将白求恩同志和不少人截然相反的两种表现进行比较,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对比论证法来论述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教材P19)三、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并背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到“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部分。
参考答案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用沉痛的语气直抒自己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心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教材P19)四、这篇课文中的许多说法,比如“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再比如号召人们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并与同学交流。
答案提示可以结合文中“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及其现实意义谈理解与体会。课件9张PPT。6 想和做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埋头苦干: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投机取巧: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求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费了力气,却没有成效。
作家作品
胡绳(1918—2000),江苏苏州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主题思想
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概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 “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
明确“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表现为: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就是他们的特点。
“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表现为:“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
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难点)
明确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 “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教材P22)一、这篇文章可分为几部分?默读课文,找出每部分的论点和全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1)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想的重要性。
(2)中心论点:想和做要紧密联结。分论点:①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②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教材P22)二、本文论证的是“想”和“做”的关系。说说课文是如何用举例的方法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的。
参考答案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概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缜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教材P22)三、议论文中多用总结性的语句和过渡句。请在本文中找出这两类语句,具体分析其作用。
总结句示例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是对上文“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两类人的表现的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论述“想和做要紧密联结”的中心论点。
过渡句示例 “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承接上文“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下文针对怎样把想和做结合起来的论述。(教材P22)四、你如何看待“想”和“做”的关系?请看下面两幅漫画,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地心吸力发挥作用》华君武 绘 《挖井》张新华 绘 参考答案《等地心吸力发挥作用》画面内容是一个年轻人躺在硕果累累的苹果树下等苹果在地心吸力的作用下掉下。这幅漫画告诉我:理想要靠自己奋斗来实现,是“等”不来的。光是有理想,没有做,理想就变空想了。
《挖井》这幅漫画的内容是一个小伙子拿着一把铲,挖了几个坑,却没有找到水,他便不耐烦,远离而去了。启示:漫画中的小伙子因为意志不坚定而半途而废。有了想法,选定了目标,就要去做。不过,在做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在生活中,我们要自觉磨砺坚强的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课件11张PPT。7 最苦与最乐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任,负担。道,路途。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生。已,停止。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作家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证明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论点,告诉我们不能躲避责任、苟且偷生,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明确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因此不以“苦与乐”为题。“最”字表达程度深,“苦”“乐”前加上修饰语起到强调作用,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明确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教材P25)一、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表明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背着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2)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教材P25)二、“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样有问有答的句子就是设问句。找出课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回答的。
参考答案(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2)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5)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脱了。(教材P25)三、课文中有不少精辟论断,发人深思。请背诵下面两段话。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2.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参考答案背诵略。课件7张PPT。8 换个角度看问题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囿:局限;拘泥。
迂回: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作家作品
王充闾,1935年出生于辽宁盘锦。作家。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论述,告诉读者: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重点)
明确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引出自己的观点,同时用实例支持自己的观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支撑论点的论据,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教材P28)一、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为什么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参考答案正如文中所说,“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正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材P28)二、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观点,试复述其中一个例子,并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再补充一个例子。
参考答案复述略。补充示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了8 000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后,有人问他:你已经失败了8 000多次,还继续研究有什么用?爱迪生说,我从来都没有失败过,相反,我发现了8 000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就截然不同了。有时候,能从失败中走出来也是一种成功,能够从失败中看到收获,才是最真实的收获,如果你整天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那么你永远无法成功。(教材P28)三、本文多处引用了古诗、名言、俗话等,增强了说服力,并使行文活泼、有趣。请你写一段话,具体阐明一个观点,也试着引用古诗、名言、俗语等,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要做到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或灾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睿智与勇气。在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67岁时,他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金。大火最凶的时候,爱迪生的儿子在大火中找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平静地看着火势,白发在寒风中飘动着……一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被烧了个干净,我们又可以重头再来了。”67岁,眼看着自己几乎是耗费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面对这样的灾难,换了其他人都会感到命运的无情甚至绝望,而爱迪生有那种勇气,可以昂然面对灾难,他更有那种睿智,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从灾难中看到了其存在的价值,看到了“从头再来”,看到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