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30 10:40:25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四单元13 南京大屠杀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举世闻名: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到其名声。形容名声极大。
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心灵或身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恐惧感觉。悚然,害怕的样子。
凶神恶煞: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作家作品
温书林,学者。1961年生于山东招远。
主题思想
本文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和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文题是“南京大屠杀”,而开篇却描写今日南京的繁华景象,这是为什么?
明确作者开篇写今天的南京城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景象,接着就写静缘老太太因来到自己当年惨遭日军蹂躏的老槐树下而又一次发疯被路人送进医院。景与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震撼力、冲击力。以乐景写悲情,警醒人们勿忘国耻。 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一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方面,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难点)
明确(1)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表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大屠杀幸存者和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军人的回忆,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震撼力。
(2)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现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大屠杀幸存者和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军人的回忆,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戳穿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教材P67)一、“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这篇报告文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默读全文,概括作者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参考答案(1)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2)零散屠杀:两个杀人恶魔向井敏明和野田岩的杀人比赛;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的血腥事件。(教材P67)二、这篇报告文学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说引用这些资料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活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震撼力。
(2)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现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教材P67)三、这篇报告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上午写起,引出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最后又回到20世纪80年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内容上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和对比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主题;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教材P67)四、作者认为:“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请参考附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深重的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课件10张PPT。14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浑厚:淳朴,敦厚。
铿锵:有响亮和激越的含意。
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遐:远。迩:近。作家作品
陈祖芬,女,1943年出生,上海人,作家。
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用文艺笔调报道了青年摄影师邓伟为当代文化名人摄像立传的事,一个个画家、作家、学者的音容笑貌、道德专长,奔涌于笔端,犹如色彩缤纷的文化大千世界,使读者对一个个当代文化名人有了种种真切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各是谁?
明确摄影师:邓伟。四个文化名人:国画大师石鲁、美学大师朱光潜、学者作家钱锺书、书画家李可染。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四部分的内容要点。
明确(1)邓伟凭着执着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理想打动了人,为垂死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2)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的知难而进精神。
(3)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着,终于拍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心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
(4)这部分写邓伟与画家李可染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教材P76)一、这篇报告文学以一个青年摄影师拍摄名人肖像为线索,刻画了四位文化名人的形象。说说四位文化名人各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参考答案(1)国画大师石鲁是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人。(2)朱光潜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3)钱钟书是一个“甘心寂寞”执着做学问的人。(4)李可染是一位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画家。(教材P76)二、这篇报告文学四个部分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开头以一个细节描写突出邓伟要见到石鲁的不容易;第二部分开头以心理描写突出邓伟此次走进朱光潜家的复杂心情与感慨;第三部分开头直接一句话概括邓伟见到钱钟书对方的艰难;第四部分由李可染在写给予邓伟评价的字开头。这样的开头,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意在突出邓伟为名人摄影立传的执着的精神、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的知难而进精神,邓伟凭着执着的精神和高洁的理想打动了人,他忘我的工作境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赢得了被采访者的理解和信任。(教材P76)三、报告文学常常借助细节描写增强文学性。请找出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答案示例(1)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一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
(2)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教材P76)四、我们在读书时常常看到一些富有哲理的话,这些话会影响我们的言行,帮助我们成长。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并用行楷抄写。
答案示例“尽心极力的塑造不—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话蕴含深刻的哲理: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哗众取宠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须包装,学术无须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哗众取宠,那些哗众取宠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课件11张PPT。15 善待家园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紧俏:(商品)销路好,供不应求。
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了。形容变化很大。
荡然无存: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
名列前茅:名次列在前面。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争执和冲突。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作家作品
吴岗,记者。
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以令人触目心惊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的确凿数字,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揭示了“人祸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呼吁每个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园,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说“人祸已经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重点)
明确在导语中,作者对地质灾害做了简要的介绍之后,便以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警示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紧接着主题部分又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个事实。
标题1“珊瑚礁不仅仅是美丽的”,主要披露了海南省文昌市80%珊瑚礁海岸带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其原因一是挖珊瑚礁当作旅游纪念品卖钱,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以珊瑚礁为原料烧石灰,个人的腰包鼓起来了,而“海岸线的天然屏障就这样被破坏了”,要想恢复“至少要等上一千年”。标题2“大山是知恩图报的”,以北京延庆县的两个山村的不同遭遇为例,说明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相当恶劣的东三岔村,由于村民对大山进行了综合治理,抵抗住了特大暴雨的袭击,如今像一个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园;而相距仅八公里的松树沟村却在同一场大暴雨的袭击下诱发了泥石流,成了碎石的世界。
标题3“裸露的土地就像裸体的我们自己”,揭示了垦草种粮、过度放牧造成内蒙古草原大面积沙漠化,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哪些“人祸”可引发地质灾害?(难点)
明确肆意采伐树木、随意开垦、过度放牧等使天然植被被破坏会导致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增多;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地面沉降,威胁城市安全;修路切坡,建筑切坡,会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教材P83)一、阅读这篇报告文学,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人祸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试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加以阐述。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
参考答案1.在导语中,作者对地质灾害做了简要的介绍之后,便以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警示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紧接着主体部分又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个事实:
标题1:“珊瑚礁不仅仅是美丽的”,主要披露了海南省文昌市80%珊瑚礁海岸带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其原因一个是挖珊瑚礁当作旅游纪念品卖钱,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以珊瑚礁为原料烧石灰,个人的腰包鼓起来了,而“海岸线的天然屏障就这样被破坏了”,要想恢复“至少要等上一千年”。标题2:“大山是知恩图报的”,以北京延庆县的两个山村的不同遭遇为例,说明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相当恶劣的东三岔村,由于村民对大山进行了综合治理,抵抗住了特大暴雨的袭击,如今像一个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园;而相距仅八公里的松树沟村却在同一场大暴雨的袭击下诱发了泥石流,成了碎石的世界,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标题3:“裸露的土地就像裸体的我们自己”,揭示了垦草种粮、过度放牧造成内蒙古草原大面积沙漠化,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2.天灾难免,人祸能防,我们要尊重自然,注重保护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与自然和谐共处。(教材P83)二、课文引用了大量的数据,结合下列句子,体会并说说引用这些数据的好处。
1.建国50年来,我国至少有400个县的一万个乡村受到了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2.整个海南省的珊瑚礁被破坏的面积已达80%。该省的珊瑚礁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60%,有专家估算,近几年海南省的珊瑚礁每年减少50万吨以上。
3.50年中,他开垦的草地由10亩增加到70亩,但粮食单产却由每亩250斤下降到不足50斤。
4.航空遥感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沙化面积已占全区面积的6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两次大规模的开荒热,造成100多万公顷草地沙漠化。
参考答案结合例句略 好处: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确切的数据,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教材P83)三、作者说:“善待家园,就是善待自己。人们,请记住,防治地质灾害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搜集并运用一两个数据,以“保护环境,善待家园”为主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数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残酷的事实,人类与自然已陷入一种可怕的循环,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破坏着自然,而遭受了破坏的大自然也通过地质灾害等灾难不断地报复人类,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夏季那场特大洪水,长江、嫩江、松花江滔滔江水冲毁了村庄、冲毁了耕地、冲破了美好的生活,那悲惨的场景将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这些灾难是大自然的阵痛,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咆哮,一位地质学家如是说。而大自然也似乎在说,人类若再亏待我们,我们将更加疯狂地报复。课件10张PPT。16 滑铁卢之战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著作。
扣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唯命是从:绝对服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投作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岿然不动:高耸屹立不动。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灭顶:水漫过头顶,指淹死。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作家作品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主题思想
本篇着重描述了拿破仑麾下的将军格鲁希。作者认为是格鲁希的唯命是从、缺乏胆识,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去增援皇帝,铸就了拿破仑的败局。 把握全文的情节(由学生分组讲述并概括)。
明确(1)滑铁卢的上午:写了战前拿破仑进行了壮观、热烈地检阅及初战事双方首领等待援兵的焦急心情。
(2)格鲁希的错误:写在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唯命是从的格鲁希死抱纸上条文,不听副司令及众将官的建议。
(3)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评议指出格鲁希做出错误决定的一瞬间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并写了已感到不安的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增援皇帝。
(4)滑铁卢的下午:写拿破仑命令格鲁希不惜一切代价赶紧向自己靠拢,鲁莽勇敢的内伊决心与威灵顿决一死战,可格鲁希的援兵仍未到。(5)决战:写战场上双方部队都已精疲力竭,拿破仑误把布吕歇尔的普军当作格鲁希的援兵,集中最后所剩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发起攻击,结果溃不成军。
(6)尾声:直至普军获胜的第二天,格鲁希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在漫无目的地行军。错过了那关键一瞬间的格鲁希,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一秒钟真的能决定“世界的命运”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胜负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滑铁卢一战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分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了改变历史走向的作用。(教材P91)一、滑铁卢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斯蒂芬·茨威格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结合全文,说说在这次战役中,格鲁希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说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
参考答案格鲁希唯命是从,缺乏胆识,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去增援皇帝,铸就了拿破仑的败局。
当格鲁希明白过来要去拯救法兰西,去解救拿破仑帝国的最后一支军队时,已经迟了。世界历史因此改写。所以,“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在瓦尔海姆的一家农舍里逝去的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十九世纪”。(教材P91)二、作者在刻画历史人物、再现滑铁卢之战时,既有对整个场景的勾勒,又有对重要细节的描写,试举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本文以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节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全场景式的勾勒:“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关键细节的特写镜头:“尾声”部分“上午十点钟,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教材P91)三、背诵最后一段,并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答案示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秒钟,关键时候要敢于决断,不要像格鲁希那样畏首畏尾。只有勇敢面对,积极果断,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