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30 10:40:51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五单元17 诗词五首字词盘点
读生字作家作品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初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作“乐府诗”(或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乐府诗自汉经魏晋六朝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到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人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讽喻朝政,针砭时弊。
宋朝人郭茂倩将自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秋瑾(1875—1907),中国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与徐锡麟准备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7月徐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有《王西楼乐府》一卷。主题思想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诉衷情》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满江红》中,家国仇、民族恨蕰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女革命者的激情抱负。
《朝天子 咏喇叭》表面上吟咏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课文全解
文言快译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段解:(上阕)再现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梦断”一转,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段解:(下阕)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段解:(上阕)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段解:(下阕)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鞭挞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段解:(上阕)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段解:(下阕)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字词快解
①始:才。
②归:回家。
③道逢:在路上遇到。
④阿谁:谁,何人。阿,没有实在意义。
⑤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⑥冢:坟墓。
⑦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⑧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⑨雉:野鸡。 请分析《十五从军征》中,诗人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重点)
明确诗人的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思路点拨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表露无法忍受的悲痛。结构严谨,起伏有变化。分析“返乡经历”时,须紧扣情节发展的顺序。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即景抒情。情感变化随景而变。 如何理解《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教材P98)一、朗读五首诗词,简要回答问题。
1.《十五从军征》写的是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所见。诗中描写的景象反映了老兵怎样的心境?
2.《满江红》借用了哪些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朝天子 咏喇叭》借喇叭、“锁哪”的特点,讽刺了哪种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1.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竟然比想象的还要不堪十倍、百倍,老兵内心无比沉痛,表达了对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的控诉。2.①“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说中国前途危殆。
②“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与知音难觅。
3.《朝天子 咏喇叭》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教材P98)二、《诉衷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样抒写爱国情怀,这两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诉衷情》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关合。昔与今构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悲壮沉郁的感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落笔眼前引遐思,下片纵怀远古寄豪情,表达了豪迈高亢之情。(教材P98)三、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参考答案1.始:才。
2.暗:黯淡。
3.坐断:占据,割据。
4.殊:还,仍然。
5.罢:完,尽。(教材P98)四、背诵五首诗词。用行楷默写《诉衷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参考答案默写略。课件22张PPT。18 曹刿论战字词盘点
1.读生字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一鼓作气(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③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
①可以(之)一战。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倒装句
①何以战?
②战于长勺。作家作品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课文全解
文言快译
曹刿论战段解: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字词快解
①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②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③伐:攻打。④我:指鲁国。《左传》是据鲁史写的,称鲁国为“我”。⑤公:这里指鲁庄公。⑥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段解: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主要写鲁方战术决策,表现了曹刿娴熟的战争策略。段解:写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见的军事家。 纵观全文,“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重点)
明确“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首先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思路点拨“肉食者”以鲁庄公为代表,根据他战争前、中、后的表现即可分析出他的“鄙”;根据曹刿的战前三问、战中的指挥可分析出他的“远谋”。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重点)
明确曹刿——爱国、有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思路点拨通读全文,抓住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语句(本文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恰当的词语概括即可。(教材P100)一、默读并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关于长勺之战的内容。
答案示例鲁庄公想先击鼓进军,曹刿阻止了他,并在齐军三鼓后进军。齐军大败而逃,庄公贸然要追,曹刿探察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之时决定追击,鲁国最后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教材P100)二、曹刿听鲁庄公说“何以战”,前两次都否定了。第三次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教材P100)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1.肉食者谋之。
2.小大之狱。
3.公与之乘。
4.公将驰之。
5.故克之。
参考答案1.代词,代齐师伐我,公将战这件事;2.助词,的;3.代词,他,指曹刿;4.代词,代齐军;5.代词,代齐军。(教材P100)四、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类似长勺之战这样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请选一个讲给大家听,并说说取胜的原因。
答案示例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使秦军受到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巨鹿之战取胜的关键之一是破釜沉舟,第二就是项羽的布阵。课件27张PPT。19 邹忌讽齐王纳谏字词盘点
1.读生字2.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省略句
与(之)坐谈。
(3)倒装句
①忌不自信。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邹忌进谏齐王纳谏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只有广泛地听取不同意见,深入地了解不同情况,才能做到头脑清醒,不受蒙蔽,迅速改正缺点,把事情办好。课文全解
文言快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字词快解
①修:长。这里指身高。
②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昳丽,光艳美丽。
③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④窥镜:照镜子。
⑤谓:对……说
⑥孰:哪一个,谁。
⑦与:和……比。
⑧及:比得上。
⑨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⑩复:又。段解: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讳的道理。段解: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段解:齐王虚心纳谏,成效显著。 全文中最能体现邹忌和齐王特点的应该各是哪个字?由此说一说邹忌和齐王身上都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重点)
明确邹忌——“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其中的原因: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和明智、精细的性格特征
齐王——“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言论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表明了赞同与肯定,同时我们也看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思路点拨根据本文用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的写作特点可知,邹忌善于感悟才能想到从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这都是由一个“思”字才有的结果。自古忠言逆耳,但齐王纳谏并能立即下令,可见齐王肯定了邹忌的谏言,“善”字最能体现这一点。 邹忌的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难点)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不偏听偏信,不被别人的吹捧冲昏头脑,时刻保持清醒,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直言劝谏等。
思路点拨分析人物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出发,从“君美甚”可看出其妻与妾语气的不同;从“何能及君也”与“不若君之美”可看出妻妾与客语气的不同。从邹忌“孰视”“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及后来的进谏。可见邹忌不偏听偏信,时刻保持清醒,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直言劝谏。(教材P102)一、朗读并背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暮寝而思之”,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思”到了什么?
2.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2)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2.邹忌先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出“人可能受蒙蔽”这个话题,继而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是: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论点。(教材P102)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于”字。
1.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参考答案1.对,向;比。
2.到。
3.在。(教材P102)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朝服衣冠,窥镜。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参考答案1.邹忌身高八尺多,相貌光艳美丽。
2.(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镜子。
3.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4.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教材P102)四、邹忌的讽谏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课件22张PPT。20 周亚夫军细柳字词盘点
1.读生字2.通假字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省略句
①已而之细柳军。
②曩者霸上、棘门军。
(3)被动句
天子为动。(“为”表被动)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描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课文全解
文言快译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段解:介绍了“周亚夫军细柳”的原因。 段解:文帝犒劳三军,在细柳营感受到了周亚夫治军的严谨和恪尽职守的风范。字词快解
①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
②后六年:后元第六年(前158)
③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④宗正:掌管皇族内部事务的官,由皇族担任。
⑤军:驻军。
⑥祝兹侯:封号。
⑦棘门: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⑧河内守:河内郡的太守。守,是汉代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⑨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⑩劳:慰问,犒劳。段解:文帝对三个军营对比评价,给予周亚夫高度称赞——“真将军”。 说说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的特点。(重点)
明确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思路点拨通过细柳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侧面烘托出周亚夫治军的严肃、严谨,以及作为一位将军的威严和风范。同时正面写到了他面对文帝时的言行,突出了他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特点。 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帝的性格特点。
明确深明大义,明辨是非,识才,敬才。他和从属两次被拒“不得入”;进入军营后,还被提示“不得驱驰”,他丝毫没有动怒,反而遵从军中的命令“按辔徐行”;当周亚夫身穿甲胄向他行军礼时,他不但没怪罪,反而被感动,“改容式车”,对周亚夫表示了自己的敬重;当群臣表示惊愕时,他更是冷静地分析了三处军营的特点,称前两处只是儿戏,给予了周亚夫高度的赞扬“此真将军”“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对周亚夫称赞了许久。从文帝的种种行为,可见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识才、敬才的明君。(教材P104)一、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参考答案本课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和“上至,又不得入”)。直至天子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对比之中凸显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油然而生敬意。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难怪文帝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为之感动,“改容式车”,表达自己的敬意。课文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教材P104)二、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驻军霸上、徐厉驻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即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教材P104)三、请写出加点的“军”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参考答案1.驻军;2.军队;3.军营;4.军队。 (教材P104)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2.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3.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4.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参考答案1.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弓弩上弦,弓拉满月。
3.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慰问。
4.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