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30 10:41:19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一单元1 风筝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可鄙:令人鄙视。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原因而蜷缩,抖动。
苦心孤诣:为求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费尽心思。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重点)
明确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毁坏了弟弟辛辛苦苦做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什么?悲哀什么?
明确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教材P4)一、默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事情: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②“我”中年时读了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2)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哀。
(3)最直接的原因:“我”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教材P4)二、朗读下面几句话,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其含义。 参考答案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我”的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是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或是讨他的宽恕。可是弟弟却全然忘却,“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时间和生命永不会给“我”这一赎罪的补偿,“我”的心“沉重着”。人世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过往的错误或许永无改过的那一天,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所以沉重的心“堕着,堕着”。
3.“无怨”是指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是说完全没有怨恨的宽恕是不可能存在的。(教材P4)三、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段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弥补“我”的过错,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只有不看见春天,不看见风筝,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所以想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的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也指心头的悲凉。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教材P4)四、背诵课文第二段、第五段。
参考答案略。课件10张PPT。2 背影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以物为抵押换钱,可以在限期内赎回。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 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题思想
《背影》作者通过记叙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的情景,突出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重点)
明确四次背影。第一次在开头,点出“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描写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的画面,给人印象最深,运用了细节描写,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情以及深厚而无言的父爱,也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词有何妙处?(难点)
明确作者连续用了七个典型动词,“走”“探”“穿”“爬”“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攀”描绘出了月台的高度,让人想到父亲爬得吃力;“缩”字表明父亲爬时的艰难;“倾”说明父亲身体肥胖爬时很费力。这一段连续的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真是栩栩如生。(教材P7)一、课文多处写到父亲的背影,把这些语句找出来,说说作者为什么一看到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下眼泪。
参考答案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文中写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或想到父亲,就忍不住流下眼泪。总共有四次对眼泪的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时的“我”看到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艰难地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流下了感动之泪。这时“我”理解了父爱,体谅到父亲的辛苦,自己的内疚、愧悔,无声的自我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想到从此又要和年迈又刚遭遇生活打压的父亲分离,内心格外依恋、惆怅、悲悯与酸楚,故流下了眼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读父亲来信时,想到父亲颓唐的老境,不禁流下眼泪,此时的泪是伤心的泪,是怀念的泪。(教材P7)二、文中共有四处记述父亲的话,都简短平常而又真情流露。说说父亲的这些话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怕儿子为他担心,此时完全是为了安慰劝解儿子。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叫别人去不放心,这是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又担心买橘子回来后找不到儿子,还怕行李丢失,所以叮嘱儿子不要走动,表现了父亲的细心周到。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表现了父亲的关怀。总之,父亲的这些话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教材P7)三、课文写的是送别的场面,却以“背影”为题,如果改为“浦口送别”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改为“浦口送别”不好。本文写的是送别的场面,却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车站送别这一饱含父爱的特定的情感聚焦点——“背影”,最能体现父子亲情,用它做题目突出文章主题,线索明晰,便于集中表达情感。“浦口送别”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教材P7)四、课文第六段描写了父亲买橘子过程中往返的情景,仔细阅读,体会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试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她拿起面皮,用筷子夹起馅,小心地放在面皮上,两手使劲一捏。只觉得黏糊糊的,仔细一看,“哎呀!”她不禁喊出声来——原来是她用力过猛,挤破了面皮儿,馅冒出来了。她赶紧“急救”,馅又从另一边冒出来了。她急忙又用另一块面皮儿裹住那一边,才算堵住了“漏洞”。她终于用三块面皮包了一个饺子。课件8张PPT。3 下棋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嗤之以鼻: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见。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哲理小品家、翻译家。
主题思想
本文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下棋、观棋和悟棋的独到而深刻的感受。 本文内容围绕什么词展开的?写了哪些棋人棋事?
明确本文围绕“下棋”展开。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从本文中,你能领悟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又悟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重点、难点)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处于完全超脱与不够超脱之间的中正平和的对弈风度,进一步说是一种处世风范,既不能太张扬,亦不可太低调,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这种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也是梁实秋的理想追求。(教材P10)一、街头巷尾多有下棋者,作者却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了人生意趣。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下棋”与“观棋”各有怎样的情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对下棋有什么样的感悟?
参考答案1.下棋的愉快与窘态。观棋的无奈与痛苦。
2.作者欣赏的是处于完全超脱与不够超脱之间的中正平和的对弈风度,进一步说是一种处世风范,既不能太张扬,亦不可太低调,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这种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也是梁实秋的理想追求。(教材P10)二、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显示出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从文中各找出一例,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准确地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对七种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以上种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平添了散文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教材P10)三、作者善于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如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请你也仿照这样的写法描写一个场面。
答案示例比赛开始了,随着那红旗挥下。小运动员们按着顺序开始跳了。前几个都跳得挺好,我有点为我们的小健将虞钧涵担心了。轮到他跳了。裁判员一声令下,只见他冲到横杆下。左腿一蹬,右腿一抬,身子一跃而起,像一只飞燕般掠过横杆。这一套动作既连贯又干净利落。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喝起彩来。课件9张PPT。4 合欢树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 3.辨字形 4.解词语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2010),作家。北京人。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写我和母亲的几件事,突出了母亲的聪明、美丽、坚强、善良的性格,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永远的歉疚。 课文写了母亲为我做的哪些事?从中能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课文中母亲为我做的事有:给“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鼓励“我”好好写作。
能看出母亲是个宽厚仁慈、牺牲自我,无私无怨、坚强执着的人。 “合欢树”象征着什么?
明确(1)象征母亲。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时间久了,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2)象征作者自己。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作者。
(3)象征亲情、合欢、希望。第七、九、十二自然段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教材P13)一、复述课文,说说母亲为作者都做了哪些事。作者在十岁、二十岁和三十岁以后对母亲各有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1)课文中母亲为“我”做的事有:给“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鼓励“我”好好写作。
(2)十岁那年,作者作文竞赛得了第一名,母亲只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没有夸奖他,他很“扫兴”,就“故意笑”,跟母亲怄气。小时候的作者不理解母亲。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三十岁后,作者在创作道路上连获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总之,从小到大,作者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教材P13)二、课文以“合欢树”为题有怎样的含义?在合欢树上寄托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合欢树”象征母亲。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时间久了,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2)“合欢树”象征作者自己。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3)“合欢树”象征亲情、合欢、希望。第七、九、十二自然段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母亲对“我”的爱。(教材P13)三、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或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同学在阅读了本文之后,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作为本文的题记。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给本文加个题记。
答案示例母爱是一件大衣,为我们带来温暖;母爱是一盏照明灯,为我们照亮前程;母爱是船舵,为我们把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