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30 15:19:51

文档简介

20.曹刿论战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备、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翻译文章,疏通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体会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21·cn·jy·com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ɡ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焉(jiàn) 公与之乘(chénɡ)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 (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间: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本分,职分。)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州作动刘,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7)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链接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他们打败鲁军,并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21教育网
5.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21cnjy.com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www.21-cn-jy.com
三、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二)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太阳岛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个部分。21·世纪*教育网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www-2-1-cnjy-com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21*cnjy*com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一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二段记叙战斗经过;第三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
论战
五、拓展延伸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负众望)
六、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探究写法悟剪裁
一、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2-1-c-n-j-y
二、预习与交流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是什么?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一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代指有权位的人。【来源:21cnj*y.co*m】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怎样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出处:21教育名师】
【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
【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21*cnjy*com
三、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引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写出了曹刿不仅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情况。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
【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交流点拨】第二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远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埋下伏笔。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交流点拨】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二)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从曹刿请见中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中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中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版权所有:21教育】
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之“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进攻,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获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主旨探究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一致、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2·1·c·n·j·y
(四)写法探究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流】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歼袁绍70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5万人——大败曹操20余万人
淝水之战张辽7千人——大败吴军10万人
战争的胜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时,地利和人和等。
六、作业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用以读带讲,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昳丽(yì)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镜(kuī)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闻:使……听到。
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2)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读yòu,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
②孰视之(孰通“熟”,读shú,仔细)
(3)一词多义
孰
上
朝
若
于
之
(4)古今异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身边的近臣;今:表大致范围)
②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今天的下一天)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古: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
④能谤讥于市朝(古:议论;今:诽谤讥讽)
(5)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③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⑤能面刺寡人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a.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b.皆朝于齐(状语后置。即“皆于齐朝”)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www.21-cn-jy.com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研习第1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21·世纪*教育网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来源:21cnj*y.co*m】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1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2·1·c·n·j·y
2.研习第2段。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21cnjy.com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2-1-c-n-j-y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交流: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www-2-1-cnjy-com
3.研习第3、4段。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出处:21教育名师】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版权所有:21教育】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4.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悟技巧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精彩的对话。
①品味邹忌的三问。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21教育网
第二问的原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是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的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②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一样。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回答、语气与神态也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一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21*cnjy*com
三、研读课文,赏析劝谏技巧
1.同学们悉心揣摩,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2.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1·cn·jy·com
四、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
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21*cnjy*com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五、小结
这篇课文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22.*愚公移山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了解有关列子的知识及《列子一书》,掌握文言词语。
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ɡ)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jī)畚(běn) 孀(shuānɡ)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 毕:全。
杂然相许 许:赞同。
损:消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交换。
固不可彻 彻:通。
何苦不平 苦: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告之于帝(这件事。)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帝感其诚(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于: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4)古今异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指 古义:通“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今义:莲。
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今义:已经。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 (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
②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
3.朗读指导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21教育网
5.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21·cn·jy·com
三、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2.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
3.集体讨论。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二)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四、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五、拓展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2·1·c·n·j·y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六、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品析故事悟哲理
一、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与交流
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交流点拨】你太不聪明了!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交流点拨】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投诸渤海之尾。
【交流点拨】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交流点拨】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三、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21·世纪*教育网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www-2-1-cnjy-com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1-c-n-j-y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www.21-cn-jy.com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21*cnjy*com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来源:21cnj*y.co*m】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用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交流点拨】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21cnjy.com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交流点拨】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出处:21教育名师】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版权所有:21教育】
(三)主旨探究
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21*cnjy*com
3.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交流点拨】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该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而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如果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和本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曾提过。
4.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交流点拨】自从老愚公一家人开始搬山以来,已匆匆过了数十年,他的儿子愚老公继承了父亲的志愿,继续搬山,而老愚公的孙子愚小公却不这样想。
一天,愚小公放学回家,老愚公对他说:“孙儿啊,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帮着家里搬山啦!”愚小公一听,可不乐意了,就反驳道:“爷爷,您和我爸思想都太迂腐了,现在都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了,您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如果这样搬下去,恐怕几百年也搬不完吧!我想去北京学点儿知识。用科学的力量来搬动这座大山!”愚老公听了,生气地说:“什么,你说我和你爷爷迂腐?今天,我买了一双鞋,可是太小,于是我就把脚指头剁了,最后终于穿上了。这是多么聪明的做法呀!你还说我迂腐?再说了,那科啥学,它的劲再大,能顶上咱全家的劲?好了,别胡思乱想了,赶快睡吧!”愚小公拗不过他俩,终于在一天夜里,趁着他们睡觉时逃走了。
第二天,愚老公醒来,见桌上有一封信,上面写着:爷爷、老爹,我去东方北京的科技组了,对于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们能谅解。愚老公看了,把信读给老愚公听,老愚公大怒:“什么,他去啥可鸡组了?你快去骑咱家那头老毛驴把他追回来!”愚老公听了,说:“爹啊,咱家那头老毛驴快生小毛驴了,去不了啊!”老愚公大骂道:“说你傻,你还真傻,你就不会等它生了小毛驴再去追?真是不喝脑白金,头脑缺根筋!”
日子一年年过去了,愚小公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权威人物。一天,愚小公带着五个他自己发明的机器人回到了老家,要帮爷爷和爸爸搬山。老愚公和愚老公不相信这几个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把山搬走,在搬山那天,他们也都来看了。只见那五个机器人挥动着有力的机械手,毫不费力地就把大山稳稳地给抬了起来。老愚公一边看一边惊叹道:“它吃蚂蚁大力丸二号了?咋这么有劲!孙儿啊,你赶快让它们停下来,累坏了可咋整啊!”愚小公回答道:“爷爷,您放心吧!它们不会累坏的!”只过了一会儿,那五个机器人就把山全部给搬走了。事后,老愚公和愚老公一起发出感叹:“还是科学的力量大啊!”
六、作业
23.《诗经》两首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了解《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
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关雎
一、新课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板书课题)21·世纪*教育网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
2.重点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
钟鼓乐之(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未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21教育网
三、合作与探究
(一)朗诵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三章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21cnjy.com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2-1-c-n-j-y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生甲: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产生无限情思,因为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21*cnjy*com
生乙: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作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来源:21cnj*y.co*m】
生丙: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出处:21教育名师】
3.全诗共5个小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F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1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三)主旨探究
《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2·1·c·n·j·y
(四)写法探究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版权所有:21教育】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www-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关雎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六、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第(一)题作业。

第二课时 蒹葭
一、新课导入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根据著名作家琼瑶的作品《在水一方》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据《蒹葭》改写的。让我们唱着《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板书课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未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3.用现代汉语翻译《蒹葭》。
【交流点拨】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4.这首诗意境朦胧,画面感非常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一下。
【交流点拨】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21·cn·jy·com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www.21-cn-jy.com
(二)主旨探究
《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悯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21*cnjy*com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比较阅读
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蒹葭
五、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2.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