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公输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2)了解墨子与其非攻思想。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课文加深对字词和文章的理解,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探讨墨子的劝说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非正义战争的危害,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1.积累文言实词。
2.理解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劝说的艺术。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情节
一、新课导入
战争始终是世界人民深恶痛绝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之一,有许多人为了维护和平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样一课,它的作者是墨子,他的“非攻”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21·cn·jy·com
二、补充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派,也出现了他们的代表著作,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通过这些著作来阐述自己一派的思想。比如《论语》阐述“仁爱”,《韩非子》宣扬法制,《老子》《庄子》宣扬无为而治等,《墨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它主要宣扬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出处:21教育名师】
三、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读音的字词。
2.教师播放课文的音频资料,学生听读,纠正读错的音。
3.解决字词的读音,把握重音和语气停顿。
注意以下读音:
械(xiè) 牒(dié) 荆国(jīnɡ) 麋鹿(mí)
公输盘(bān) 鱼鳖鼋鼍(yuán tuó) 雉兔鲋鱼(fù)
敝舆(yú) 守圉(yù)
注意以下句子: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
1.学生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句用波浪线画出。
2.同桌之间,前后位之间研究讨论,共同解决。
3.教师综合解答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1)重点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辞)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3)一词多义
见
说
文
争
长
起
已
为
然
类
(4)古今异义
再→子墨子起,再拜(古:两次;今:又一次)
方→荆之地方五千里(古:方圆,指面积;今:方形)
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古:用来……的方法;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褐→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古:粗布衣服;今:褐色)
牒→以牒为械(古:木片;今:文书或证件)
(5)词类活用
吾义固不杀人(名词用作动词,坚持道义)
公输盘之攻械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起于鲁(状语后置,即“于鲁起”)
②胡不见我于王(状语后置,即“胡不于王见我”)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宋有何罪”)
④此为何若人(宾语前置,“何”是介词“若”的宾语,前置,应为“此为若何人”)
五、研读课文,把握情节
1.本文矛盾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提问:墨子采用怎样的方式劝阻楚国攻宋?
明确:墨子劝阻,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1教育网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情节,解决了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对墨子的非攻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七、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口味语言寻美点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谈一下你所理解的“非攻”思想。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探究墨子的思想
1.默读第5~12段,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明确: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代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
明确: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21cnjy.com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明确:首先义正词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www.21-cn-jy.com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明确: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脱责任。
问题⑥:“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明确: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⑦: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2.读第13~16段,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明确:“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明确: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2·1·c·n·j·y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明确: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3.读第17~22段,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21·世纪*教育网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明确: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明确:“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⑥: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明确: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问题⑦: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明确: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做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www-2-1-cnjy-com
四、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词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1-c-n-j-y
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子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21*cnjy*com
五、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表面看是楚宋之间的战争,实质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我们渴望和平,但当对方执意挑起矛盾,我们也不畏惧战争。因此我们时刻要有备战的心态,国与国是这样,人与人也是这样。【来源:21cnj*y.co*m】
六、板书设计
公输—墨子见
七、作业
17.《孟子》两章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21教育网
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大声地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
3.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大体内容。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本文比较容易翻译,学生应该能够较轻松地完成。
4.教师引导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
(3)一词多义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
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它)
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三、赏析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www.21-cn-jy.com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2·1·c·n·j·y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21·世纪*教育网
2.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www-2-1-cnjy-com
3.提问: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1·cn·jy·com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四、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2-1-c-n-j-y
五、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时候,“天时”“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合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21*cnjy*com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第(一)题作业。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来源:21cnj*y.co*m】
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ì,辅佐 )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
(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1.指名读第1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21cnjy.com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齐读第2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对比阅读,体会散文特色
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语言富有文采。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课堂总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
18.鱼我所欲也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练习、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己翻译,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然后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善良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初读课内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很多时候你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在这样的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本节课,你将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
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不屑(xiè) 苟(ɡǒu)
一箪(dān)食 一豆羹(ɡēnɡ) 蹴(cù)尔
不为(wéi)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2.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对照注释,同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翻译句子,了解课文。
(1)字词积累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辩:辨别。 奉:侍奉。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欤”,语气助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一词多义
为
得
与
而
于
是
则
(4)古今异义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指示代词,此
今义:判断动词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指钟点、时间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有益于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5)词类活用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名词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6)特殊句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点拨:这是倒装句。“于生者”为状语后置。
②鱼,我所欲也。
点拨:这是判断句。“……也”为判断句标志。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点拨:这是省略句。应为“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之)”,“为”、“受”后面省略宾语。
三、探究课文,把握主旨
1.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的“义”激励着古今中外的人们而“舍生”,出现过许多为正义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的感人故事,也谱写了许多感人的诗篇。联读有关资料,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对孟子“义”的思想有更深入的感悟。
①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其他参考资料:
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四、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体会语言特色
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21教育网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二、赏析说理艺术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文章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21cnjy.com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21·cn·jy·com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辩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进行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www.21-cn-jy.com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研究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2·1·c·n·j·y
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1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2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读课文,归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小结
你选择高山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大海,你选择阳光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黑夜。你在选择拥有的同时,你也是选择了放弃。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了选择,也就学会了做人的准则。21·世纪*教育网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1.“选择”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课题,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对选择的看法。www-2-1-cnjy-com
19.*《庄子》故事两则
1.知识与能力
(1)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2)理解故事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于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4)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体味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的道理。
第一课时 惠子相梁
一、新课导入
庄子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结果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之大,知己唯惠子一人而已,但惠子的生活、志趣和追求却与庄子大相径庭。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这样两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契友?让我们走进《惠子相梁》,去破解这留传千古的密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相(xiānɡ)梁 鹓(yuān)· (chú) 鸱(chī)
醴(lǐ)泉 吓(hè)
2.解释课文中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有的人。
恐:害怕。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甘甜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猫头鹰。
(2)一词多义
吓: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出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用作动词,威胁。)
于:鹓发于南海(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
(3)古今异义
非梧桐不止(止:古义:栖息; 今义:停上。)
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3.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21教育网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1·cn·jy·com
三、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1.庄子故事中的鹓、鸱、腐鼠的比喻义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庄子讲鹓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淡泊名利,另一方面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21·世纪*教育网
3.读完本文后,你眼中的庄子和惠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三)写法探究
本文是简短的叙事小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其魅力在什么地方?探究下面的问题:
1.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体现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故事发展出于人的意料之外。自己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从奇鸟“鹓”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鹧鸦”的故事是在骂他。
2.举例说明描写的精彩之处。
【交流点拨】“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句中一个“吓”字,写出了鸱且护且拒,卫护“腐鼠”的丑态,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把自己的梁相看得绝高,而庄子则把梁相看作是“腐鼠”,巧妙地写出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谁是鹓,谁是鸱,什么是腐鼠,不言而喻。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都有一个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也没有谈论的对象了!”21cnjy.com
六、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第(一)题作业。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新课导入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还是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濠(háo)梁 · (tiáo)鱼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虚词
是鱼之乐也 是:这。
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 安:怎么。
云者:如此如此。
既:已经。
(2)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3.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三、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读课文,思考探究: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2·1·c·n·j·y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识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www.21-cn-jy.com
(三)主旨探究
1.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生甲: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段,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而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生乙: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生丙: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的快乐。www-2-1-cnjy-com
四、板书设计
庄子→辩论(鱼乐)←惠子
↓ ↓
心境愉悦,自由活泼 好辩,寻根究底
五、拓展延伸
庄子小故事
庄子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2-1-c-n-j-y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和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要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来源:21cnj*y.co*m】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