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蜀 相杜甫蜀 相 杜甫
《蜀相》杜甫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于定军山。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
一生谨慎,"长于巧思",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诸葛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诸葛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诸葛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诸葛亮弟诸葛均,方知诸葛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诸葛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备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后,方才相见。
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候祠大街,始建于西晋末年,武候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候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的祠堂,武 侯 祠占地面积五十六亩,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庄严肃穆。杜甫草堂草堂 杜甫旧居——草堂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其诗风格 “沉郁顿挫”。著有《杜工部集》.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简介: 字_____,自号______,唐朝_____主义诗人。其诗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痛苦,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____”。其主要作品有“三吏”“____”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_____”,与“诗仙”李白齐名。字美少陵野老现实诗史三别诗圣杜甫温故知新——
子美( ) 杜少陵( )杜工部 ( )
“诗圣”
“诗史”
“三吏”( )
“三别”( )字曾居少陵任工部曾员外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之乱,百姓流离。诗人辗转抵达成都,自筑草堂。瑕余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武候祠瞻仰凭吊,写下这首诗。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之心。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当时诗人在成都。诗中借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蜀相,指诸葛亮,曾封武侯。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写作背景简介古典诗歌 古体诗(又称为古风)
五言
绝句
七言
近体诗
五言
律诗
七言
《石壕吏》《登鹳雀楼》《回乡偶书》 《过故人庄》 《黄鹤楼》蜀 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朗读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颈联: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尾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点击图片听录音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写诗人去武侯词途中的情况。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和欣慰。颔联:写入祠后所见。“自”、“空”二字写出冷落凄凉,暗含“丞相无缘得见春色好音”的伤感和叹惋,自然过渡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颈联:上句用刘备的事迹侧面烘托,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尾联: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叹惋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于千古名句。点击图片听录音蜀 相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外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比较理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见满院萋萋碧草,
却觉寂寞之心难言
闻数声呖呖黄鹂,
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
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朱自清《荷塘月色》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 《武侯庙》
写出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赏析全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此联既是对诸葛亮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这是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 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叹惋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怀抱。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为何不题作《题武侯祠》而题曰《蜀相》呢?因为诗体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提问: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写刘备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3.本诗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本诗主旨句是“出师未捷,长使英雄”两句。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请问“自”和“空”能否替换为“尽”和“皆”?为什么?诗眼喜悦静寂、凄凉5、找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燃直 圆一尽红 绿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抓住了这些词,就抓住了诗的关键。----- 词类活用6、高考拓展-----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步骤3步骤4步骤1步骤2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1,解释字 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穿”指穿行,数指数数。在萧萧落叶中穿行,穿字写出了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只得数着飞过的流萤。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练习题2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