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教案(表格形式,打包6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教案(表格形式,打包6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3-31 21:14:03

文档简介

第6章 数据的分析
课题
第6章 数据的分析(总复习)
课型
教学目标
平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数据的离散程度
重点
数据的离散程度
难点
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我们复习第六章,检测第六章
课 程 讲 授
一、夯实基础
1.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击练习中,成绩(单位:环)记录如下:8,9,8,7,1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8,8 B.8.4,8 C.8.4,8.4 D.8,8.4
2.某校在开展“爱心捐助”的活动中,九年级一班六名同学捐款的数额分别为:8,10,10,4,8,10(单位:元),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A.10 B.9 C.8 D.4
3.在2016年的体育中考中,某校6名学生的体育成绩统计如图,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方差依次是( )
A.18,18,1
B.18,17.5,3
C.18,18,3
D.18,17.5,1
4.一组数据2,4,x,2,4,7的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 )
A.3.5,3 B.3,4 C.3,3.5 D.4,3
5.若1,2,3,x的平均数是6.且1,2,3,x,y的平均数是7,则y的值为( )
A.7 B.9 C.11 D.13
6.丽华根据演讲比赛中九位评委所给的分数作了如下表格: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8.5
8.3
8.1
0.15
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则表中数据不发生变化的是( )
A.平均数 B.众数 C.方差 D.中位数
7.为了解某公司员工的年工资情况,小王随机调查了10位员工,某年工资(单位:万元)如下:3,3,3,4,5,5,6,6,8,20.下列统计量中,能合理反映该公司员工年工资水平的是( )
A.方差 B.众数 C.中位数 D.平均数
8.一组数据3,4,0,1,2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是____.
9.某大学生招生考试只考数学和物理,计算综合得分时,按数学占60%,物理占40%计算,已知小明数学得分为95分,物理得分为90分,那么小明的综合得分是____分.
10.跳远运动员李刚对训练进行测试,6次跳远的成绩如下:7.6,7.8,7.7,7.8,8.0,7.9(单位:m).这六次成绩的平均数为7.8,方差为____(精确到0.001).如果李刚再跳两次,成绩分别为7.7,7.9,则李刚这8次跳远成绩的方差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1.学校广播站要招收一名播音员,考查形象、知识面、普通话三个项目.按形象占10%,知识面占40%,普通话占5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最后评定的总成绩.李文和孔明两位同学的各项成绩如下表:
(1)计算李文同学的总成绩;
(2)若孔明同学要在总成绩上超过李文同学,则他的普通话成绩x应超过多少分?
选手   项目  
形象
知识面
普通话
李文
70
80
88
孔明
80
75
x
二、能力提升
12.某校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7岁,方差为3,5年后该校六年级学生的年龄中( )
A.平均年龄为7岁,方差改变 B.平均年龄为12岁,方差不变
C.平均年龄为12岁,方差改变 D.平均年龄不变,方差不变
13.有19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得分前10位的同学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他只需知道这19位同学分数的(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方差
14.已知一个样本1,3,2,2,a,b,c的众数为3,平均数为2,则该样本的方差为____.
15..商场对每个营业员在当月某种商品销售件数统计如下:
解答下列问题:
(1)设营业员的月销售件数为x(单位:件),商场规定:当x<15时为不称职;当15≤x<20时为基本称职;当20≤x<25时为称职;当x≥25时为优秀.试求出优秀营业员人数所占百分比;
(2)根据(1)中规定,计算所有优秀和称职的营业员中月销售件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3)为了调动营业员的工作积极性,商场决定制定月销售件数奖励标准,凡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营业员将受到奖励,如果要使得所有优秀和称职的营业员中至少有一半能获奖,你认为这个奖励标准应定为多少件合适?并简述理由.
三、课外拓展
16.自然数4,5,5,x,y从小到大排列后,其中位数为4,如果这组数据唯一的众数是5,那么,所有满足条件的x,y中,x+y的最大值是( )
A.3 B.4 C.5 D.6
17.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几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已知进球3个或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则投进3个球的有____人,投进4个球的有____人.
进球数n(个)
0
1
2
3
4
5
投进n个球的人数
1
2
7
2
18.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
(1)请填写下表:
平均数
方差
中位数
命中9环及以上次数

1.2
7
1

7
5.4
3
(2)请从下列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③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及以上的次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④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走势看(分析谁更有潜力)
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习题2.1
板书设计
.
课后反思
6.1平均数

课题
6.1平均数(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知道怎样求算术平均数
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1. 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课 程 讲 授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 算术平均数
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
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内容2: 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9
22
23
26
27
28
29
35
相应队员数
1
4
2
2
1
2
2
1
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
(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 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 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
9.5 ,9.3 ,9.1 ,9.5 ,9.4 ,9.3.
(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
(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001 2007 2002 2006 2005
2006 2001 2009 2008 2010
(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
(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 ?
小结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习题6.1
课后反思
6.1平均数

课题
6.1平均数(第2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知道怎样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课 程 讲 授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做一做
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
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 10 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
服装统一
进退场有序
动作规范
动作整齐
一班
9
8
9
8
二班
10
9
7
8
三班
8
9
8
9
(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
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对于第(1)问,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展示,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9×10%+8×20%+9×30%+8×40%﹦8.4(分)
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10×10%+9×20%+7×30%+8×40%﹦8.1(分)
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8×10%+9×20%+8×30%+9×40%﹦8.6(分)
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归纳: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9%+30%+6%)= 15%
小亮: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你能从权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平均速度吗?
(3)举出生活中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2. 课本P139随堂练习第1,2题。
小结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习题6.2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题
6.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获取,并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重点
从统计图中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难点
熟练地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1)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课 程 讲 授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1:试一试:某次射击比赛,甲队员的成绩如下:
(1)根据统计图,确定10次射击成绩的众数、中位数,说说你的做法,与同伴交流。
(2)先估计这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内容2:议一议:甲、乙、丙三支青年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图:
(1)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
(2)根据图表,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交流。
(3)计算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
内容3:做一做:小明调查了班级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
(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多少?
(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与同伴交流。
(3)在上面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调查的总人数,你还能求平均数吗?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课本P145随堂练习题。
2. 下图反映了初三(1)班、(2)班的体育成绩。
(1)不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65、75、85、95分,分别估算一下,两个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看你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4)初三(1)班学生体育成绩的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理由吗?
小结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通过从统计图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有什么认识,有什么经验?(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习题6.4
课后反思
6.2中位数与众数
课题
6.2中位数与众数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课 程 讲 授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 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杂工G
月工资/元
7000
4400
2400
2000
1900
1800
1800
1800
12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9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9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8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8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练习)
1. 2011~2012 赛季北京金隅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小结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1.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习题6.3
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
2、会计算“方差”与“标准差”.
重点
会用公式计算方差,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
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1、观察课本P149页,图6-5回答下列问题
从图中估计出甲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为 、乙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为
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它们相差 克,
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它们相差 克
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理由.
【总结提炼】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平均值一样,这里我们也关心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我们把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极差.而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课 程 讲 授
1、如果丙厂也参与了上面的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6-4-6所示:
(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其相应平均数的差距.
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总结提炼】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其中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2=[(x1-)2+(x2-)2+…+(xn-)2],其中x是x1,x2,…,xn的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s=.
自我挑战
自学课本150页例题,有疑惑的地方同桌讨论。
2、对照例题完成下题
已知两组数据:甲:42,41,40,39,38; 乙:40.5,40.1,40,39.9,39.5.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解:甲5个数的平均数:
甲5个数的方差:
乙5个数的平均数:
乙5个数的方差:
小结
1、一般地,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批数据的方差
2、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 越不稳定
作业布置
.课本P151习题6.5中的T1、T2、T4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