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重点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实数.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公式提供了知识基础.
难点
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后两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复习
有理数
新课导入
复习引入新课
问题1 :,,,,(其中b=24,c=25),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课 程 讲 授
第二环节:探究性质
(一)内容:通过探究得出,.
具体过程如下:
(1)= ,= ;
= ,= ;
= ,= ; = ,= .
(2)用计算器计算:
= ,= ;= ,= .
问题1: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从你上面得出的结论,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问题3:其中的字母a,b有限制条件吗?
意图:最终归纳出(a≥0,b≥0),(a≥0, b>0).
说明:公式中字母a≥0,b≥0(或b>0)这一条件是公式的一部分,不应忽略.
第三环节:知识巩固
例1 化简(1);(2);(3)。
观察:化简以后的结果中的被开方数又有什么特征?
被开方数中都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简时,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化简:(1);(2);(3);(4);(5).
问题:(1)你怎么发现45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的?你怎么判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
(2)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时,你有哪些经验与体会,与同伴交流。
第四环节:知识拓展
1.下列平方根中, 已经简化的是( )
A. B. C. D.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你认为成立的请在()内打对号 ,不成立的打错号 。
① ( ) ; ② ( )
③ ( ); ④( )
你判断完以后,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含有n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并说明n的取值范围?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困惑?本节课主要内容:
(1)掌握并会运用公式:(a≥0,b≥0),(a≥0,b>0).
(2)理解本节课中用过的数学方法:类比,找规律,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
习题2.7课堂练一、1、3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
二次根式
课题:
二次根式(第1课时)
授课时间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重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及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创设
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代数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其中b=24,c=25).
生:它们都含有开方运算,并且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师:很好!一般地,例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那么二次根式具有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填空:
= ,×= ;?
= ,×= ;?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集体订正.并根据上面的猜想,估计下列式子是否相等,再借助计算器验证.
= ,÷= .?
师:请同学们比较左右两边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予以补充完善.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商的算术平方根性质.即:
(1)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各因式必须是非负数),即=·(a≥0,b≥0);
(2)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被除式必须是非负数,除式必须是正数),即=(a≥0,b>0).
师:知道了二次根式的这些性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加深理解.
三、例题讲解
【例1】 化简:
(1);(2);(3).
【答案】 (1)=×=9×8=72;
(2)=×=5;
(3)==.
例1的化简结果5,中,被开方数中都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 化简:
(1);(2);(3) .
【答案】 (1)==×=5;
(2)===;
(3)==.
判断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通常将不含分母的被开方数分解因数或因式后,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即为最简二次根式.
【例3】 先化简,再求出下面算式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1);(2);(3).
(合理应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实数的运算.)
【答案】 (1)===·=12≈20.78;
(2)===≈1.01;
(3)===×=10-2×=0.01×≈0.02.
四、巩固练习
1.化简:
;(2);(3);(4)
2.化简:-
3.若b>0,x<0,化简:-.
五、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予以点评.
成最简二次根式.
家庭作业:2.9课本习题
二次根式
课题:
二次根式(第2课时)
授课时间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公式的反向运用,达到化简的目的.学会一种特殊的思考方法.
(2).在探究、合作活动中,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公式的逆运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
难点
利用公式:(a≥0,b≥0),(a≥0,b>0)进行简单的实数四则运算.
教学创设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内容:复习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下面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
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借助什么运算法则或运算率解释它吗?点明本节课研究课题
意图:借助复习,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
1.在上一课时探究的公式的基础上明晰二次根式乘除的运算法则:(a≥0,b≥0),(a≥0,b>0).
2.提出问题:能否根据该公式将化成?
例3 计算:
(1);(2);(3)。
解:(1)略
(2)====3
(3)====
说明:常常把要被开方数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数,使得分母成为一个平方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例4 计算:
(1)3(2);(3);(4);
(5);(6)。
解:(1)3=3=6;
(2)===6-5=1;
(3)==5++1=6+;
(4)==4;
(5);
(6)。
例5 计算:
(1);(2);(3)。
解:(1)====;
(2)====;
(3)。
课堂练习1:
1.化简:(1);(2);(3);(4).(5)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在进行根式乘除运算时,你有哪些体会与收获?
家庭作业:2.10课本习题
二次根式
课题:
二次根式(3)
授课时间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对二次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掌握.
2.进一步学会应用整式的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3. 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用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重点
难点
1.进一步应用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2.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创设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二次根式的相关运算法则,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例题讲解
【例1】 先化简,再求出近似值(精确到0.01).
--
(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合并.)
【答案】 原式=--=2--=(2--)=≈1.73.
【例2】 计算.
(1)-3×;
(2)(-3)·;
(3)(-)÷.
(说明:(1)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运算次序是:先乘除,后加减;(2)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对二次根式同样适用;(3)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能化简的必须化简.)
【答案】 (1)原式=3-6=-3;
(2)原式=·-3·=-3=-9;
(3)原式=÷-÷=-=4-3=1.
【例3】 计算:
(1)-;(2)-8+;
(3)(-)÷;(4)+-.
【答案】 (1)-=-
=-=;
(2)-+=-+
=3-2+=;
(3)(-)÷=÷-÷
=-=-=-=2-=;
(4)+-=+-=+-3=-+.
在上面第(4)题中,很容易看出,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与,化简后的被开方数不可能相同,因此,结果中可以保留,不必将它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三、课堂小结
师: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发言,教师予以补充.
家庭作业:课本习题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