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全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全书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5-18 19:0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
目 录
单元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二课:《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设计……………………………2
第四课:《种子变成幼苗》教学设计………………………………4
第七课:《我的大丰收》教学设计…………………………………5
单元二: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二课:《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8
第五课:《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11
第七课:《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13
单元三:温度与水的变化
第四课:《冰融化了》教学设计……………………………………16
单元四:磁铁
第二课:《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19
第三课:《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24
《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播种技能;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3、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4、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6、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每个小组一把小铲;黄豆、绿豆等植物种子。
学生自备: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许多植物都适宜在春天播种,凤仙花就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种植凤仙花。 明确本课的任务 引出本课的内容
二、在花盆中种植凤仙花 1、谁能说说种植凤仙花的方法?2、出示播种方法,讲解播种要领。3、分发工具,各小组播种凤仙花。4、把种子种下去以后,我们还要做什么呢?你觉得我们可以记录哪些内容?怎么进行记录?参照书本第5页的内容明确记录的目标。 1、学生交流播种的方法。2、观看播种方法。3、小组播种凤仙花。4、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5、对照P5页内容明确记录的任务。 对种植方法给于指导,使学生掌握播种的技能。认识观察记录的重要作用。
三、在杯子中播种种子 1、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2、讲解在杯中种植的方法。3、按照方法在杯子的不同方向放置几颗种子,注意种子的位子不能太靠下。这样我们就能观察到种子的生长变化过程了,我们还是要及时地进行记录。出示记录的内容(书本第5页)。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明确在杯中种植的方法。小组种植。明确记录的任务及内容。 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做好观察记录 1、讲解记录的内容及记录的方法。出示记录的表格。2、记录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图画、照片等。3、在种植和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要举行几次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评比。 明确记录的任务和内容、方法。 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培养学生长期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
【意图:自主性探究,你就得大放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独立让他们去研究。给他们余地,通过自主研究得出结论,写一份实验报告。在上课时,该指导的还是要指导,该教的还是要教,也必须教。特别是在他们没有基础的时候一定要教。不然做什么事都拜拜了。所以你该教的一定要教,但不要教的你也一定不要教。特别是结论那部分,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得出来,不要从你嘴里告诉他。这就要看老师的功底了。你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朝着你想要的目标发展,最后他必然说出你想要的结论。那怕他表达得不十分准确也行,讲出意思就好了,然后你再告诉他用哪个词好,更完整、更正确】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2、植物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2、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2、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课件,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我们播种的凤仙花都已经变成了幼苗,这段时间,我们记录了它的生长变化,让我们交流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吧。2、现在凤仙花幼苗变成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观察一下。3、出示观察提示,并指导测量植株高度的方法 1、学生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小组内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化。2、全班进行交流。3、小组观察记录凤仙花的幼苗。4、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检查前段时间的观察记录,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课内观察,发现植物叶分布的特点与作用。
二、我们的思考 1、观察到这么多的现象,你有什么疑问?2、归纳问题,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1、学生思考,提出疑问。2、说说自己对植物叶的作用的理解。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提出疑问。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你收集到哪些关于植物叶的资料,展示一下。2、课件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1、展示交流收集到的资料。2、观看课件,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 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微观的变化。
四、总结 1、种子变成了幼苗,它生长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板书揭题。2、今天我们交流了自己的观察记录,以后还要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1、交流,形成共识。2、明确后续的任务。
【意图: 科学教学“要从儿童原有的科学概念(或想法)出发来提出问题,探究的内容是围绕有组织的知识进行的,围绕儿童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改善进行的;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教学板书】
种子变成了幼苗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我们的大丰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学生汇报。
3.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
【意图: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意图:让学生体验丰收的喜悦,共同分享在劳动中取得的成果,同时明白对自己实验成果进行汇报的几种方法,试着去撰写不同形式的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意图: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他感兴趣的东西,教孩子怎样去表达他的认识与认识的结果,这是教孩子的本意。教孩子科学地思考问题,科学地做事情,而不是教那些知识,教知识是中学以后的事。小学里主要不是教知识,当然也不能没有知识。只是眼睛不要死盯着知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做,过程怎样,要注意些什么,孩子要掌握什么,重点要放在这儿,注重过程和体验。有些知识光看书本什么的并不算知道了,有的要亲身体验了才能真正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让孩子亲身去经历的原因。所以重点不在结论上,而在孩子的体验过程上。从这一点上讲,教材上表达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好好去处理。你有什么好的活动,好的课,好的建议可以反馈给我们,下次修订时,好的话就加进去。所以大家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也不要把你的教学建立在假装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基础上,那样做没有意义。这种教学一点作用都没有,浪费孩子的生命。]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 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意图:三年级,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根据问题提出假设,那要做实验又该怎么办呢?你就要为他们提供阶梯,提出注意点什么的,怎样做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可信的结果?你要引导着他去做。慢慢地他会做了,那你就慢慢地不用去教了。所以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需要从扶到放,是一个从教到不教的过程。]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蚕的生命周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单元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第五课。学生对于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动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本课是构建在学生对蚕的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经历对蚕的生长发育全过程观察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从而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由此在教与学活动中,从不拘泥于教材,也不以教师既定的教法强制学生,更排是教师以“教者”的权威,向学生灌输死板硬的知识,更多的是在“授”字上做文章,中创造一个自主与合作的氛围,最终让学生学会的一种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养蚕过程中整理的观察记录,你们一定获得不少信息。谁愿意讲一讲让大家一起分享?
[意图:本课的重点是整理观察记录,同此,课始直接进入研究主题,既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功亮点,又能保证新课探究顺利进行。]
二新课探究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引发思考:
①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②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①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填表并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是成虫的时候。)
②点拔: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①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前面填写的表格结合自己养蚕观察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上来。
②学生:从蚕的一生: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需要老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适时点拨,为研讨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利于学生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养成良好记录习惯,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策略]
三、小结与延伸
1、展示会
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
2、通过探究活动,请回去后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意图:顺应学生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增培;有的放矢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有序。]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材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三、小结:
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
(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
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注意: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
【意图: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 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小学科三年级下册单元四“磁铁”第二课。基于“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负责”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原有经验,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创设充足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励学生的探究。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动手实验能力和“推知”概括能力,并在尊重证据、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科和语言表述实验结果。为学生架起的主建构科学知识的桥梁,体会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树立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语气,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点拨)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意图:直接通过二个问题架起学生 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的桥梁,既能达到承上启下的教学之目的,又能让学生懂得实验验证是获取证据的主要途径,从而强化学生观念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
(一)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想知道磁铁能不能吸引的物体,要学会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做实验再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老师为各小组准备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时可别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2)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你们认为还需要做哪些修改呢?
(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板书: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意图:通过先预测后做实验,找出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简单地学会描述磁铁能吸铁的现象,并采用“推知”过程,学生自然体会到如何避免轻率结论,体现科学性和科学教育思想]
(二)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教师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大家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意图:通过磁铁隔物吸铁的实验活动展示,既能鼓励和认可学生自主的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磁力的非接触力特征和磁场强弱与距离关系较为简单的一些科学概念,从而达到教学预期之目的。]
三、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聪聪同学有一次不小心把钥匙掉到厕所里,可后来很快捞上了,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说说聪聪是怎样做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的?
[意图:基于学生获得事实和证据,结合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引发学生继续探究,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品味,又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第三课。
[设计思路]
关于磁铁的认识学生已有一定认识,并且磁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多数学生的认识比较丰富,但学生认识较零散,不同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层度也不同。针对这一现象,本课教学设计建构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及时把握课堂生成契机。看到学生认知的差异,创设多个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实验,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大胆猜测、小心验证的科学态度,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信息、改进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磁极间具有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学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钢珠和条形磁铁)提出问题: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教师演示(多做几次: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再次引发思考: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3、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首善于从问题导入,并层层深入,扣人心弦,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点燃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
(一)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到底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如果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大家提出的观点,那么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应怎么比?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3、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4、刚才大家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每组先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好吗?(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6、从大家的汇总数据里,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师生一起小结:
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二)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点拨: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再做一做看看,并说说又发现什么?
4、谁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 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
例如: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当然别忘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符号,如用“→←”来表示相互吸引,用“←→”来表示相互排斥。
6、学生实验,并记录。
7、汇报交流
[意图:给学生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能引发学生无拘无束的创新、漫无边际的遐想。创设有价值的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猜测——发现问题——推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获取新的信息”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大胆猜测、细心验证的科学态度,又能给课堂增加无限的生机。]
三、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字母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
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4、课外思考:
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它们的磁极在哪里呢?
[意图: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点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一定很认真对待,因为学生感受到学习真正主人的喜悦。往往比老师代替的效果更好,更完美。适时提出学生兴趣探究的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能很好地把本课的探究知识延伸到课外。]
阳光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