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碍…盛衰岂无凭碍… 一夜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碍…离合总关情碍… 担当生前事碍…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曹操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根据注音自读课文:
鸡肋(lèi) 沉吟(yín)
庖(páo)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 酥(sū) 簏(lù)
伺(sì) 谮(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麾(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自学思考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故事内容,准备复述。
3、杨修为什么事被杀?
4、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请用自己话概括。
课文理解:杨修为什么事被杀?
道破“鸡肋”含义,“造言乱军”
思考:人才难得,为这么一件小事杀人,是否过于小题大做?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
曹操之忌。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曹操分别有什么心理反应?
1、改建花园大门
2、分食塞北酥饼
心甚忌之
心恶之
3、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之
4、告发曹丕阴事
愈恶之
5、教曹植斩门吏
大怒,亦不喜植
6、为曹植作“答教”
大怒,杀修之心
生活小事
宫廷斗争
鸡肋事件
逐 渐 加 深
(四)、整体感知:情节及结构
故事
1.杨修被杀
插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4.语破奸心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叙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三、探究
甲方: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乙方:杨修之死,最在曹操。
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根据文中的六件事分析杨修性格特征。
以“读了……,我认为杨修……。”为例说一句话。
1、读了园门改阔,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恃才放旷。
2、读了众人分酥,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过于自恃卖弄聪明。
3、读了梦中杀人,我认为杨修点破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招致曹操的厌恶, 心直口快、轻率。
4、读了吴质事件,我认为杨修行动过于轻率,缺乏心机。
5、读了计出邺城和为植答教,我认为杨修卷入曹室争斗之中,自惹其祸。
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杨修:
恃才放旷 、才思敏捷 、 卖弄聪明、狂妄轻率
何谓“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
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
约束。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李贽评《三国演义》
曹 操
曹操性格
表现在哪些方面?
1、杨修建议工匠们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他发现杨修能参透自己心意,而曹操本就自负多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堵众人之口,表现出知错就改,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虚伪奸诈
忌贤妒能 心胸狭窄、生性多疑 老谋深算
“古来第一奸雄”
文中哪里体现出曹操的 “奸”?
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虚伪奸诈
忌贤妒能 心胸狭窄、生性多疑 老谋深算
历史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的曹操: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
精兵法,善诗歌。
鲁迅: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杨修的死,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再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材料,或许你能发现什么……
让我们来读读“告发曹丕密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等事。
这些事都告诉我们杨修参与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
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文采极好的曹操,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再加上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
杨修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所以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然而杨修空负才名,却不及吴质等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
再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狂放风格经常发作,“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曹植传》),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的都城邺城奔驰于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为魏王的专用道路,曹植这样做,可以说已经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曹植开始逐渐失宠。
而曹丕却渐渐地在四友的策划下,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
曹操虽然有诗人气质,但首先是个政治家,谋士贾诩让他看到了那个时代在立嗣问题上废长立幼的利弊和前车之鉴,对于他来说,他死后维持政权的安定和长久才是第一位的,《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不可胜数,如贾诩,荀彧、荀攸、程昱等等,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之所以杨修遭杀 ,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的政治观点不同,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是当朝太尉,他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很有看法。凡是与曹操持不同政见的,都遭到他的迫害,如孔融、祢衡等人,后来曹操就以兴平二年袁术僭号天子的事情株连杨彪,理由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所以杨修死的原因,跟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有关。
由此可见,杨修之死,更重要的是因为什么?
杨修之死,缘于政治斗争。
——杨修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处理政治斗争的能力,在政治思想上与曹操不同。
1.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3.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将定会杀掉他了。 杨修之死,缘于政治斗争。
杨修被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不得不死!
历史上的杨修之死
操妒修能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在《短歌行》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曾为袁绍著文辱骂过他祖宗的陈琳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操)请署仓曹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曲略》
曹操杀杨修最早见《三国志》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三国志》
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矣。”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由此可见曹操杀杨修实不得已。
杨修之才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见碑背下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调味用姜蒜)臼(jiù,舂米的器具)”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
例如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也来对杨修点评一番(一句话即可)。
聪明反被聪明误
试一试:杨修的死,留给曹操的是悲痛?懊恼?遗憾?还是……同学们,依你对曹操的了解,他会在杨修墓前(也可以在他自己心里)替杨修拟一幅怎样的挽联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为人不可恃才放旷,
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若你是杨修,你怎样与曹操相处?若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杨修?如果不会,你怎么安排这锋芒毕露 的人物?
⒉
⒊
在当今社会, 你从他们身上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感想和收获?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想一想:杨修这样死值得吗,如果你是杨修,你有办法保全性命吗?
若你是杨修,你怎样与曹操相处?若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杨修?如果不会,你怎么安排这锋芒毕露 的人物?
⒉
⒊
在当今社会, 你从他们身上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感想和收获?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列夫·托尔斯泰
宽容是一种美德.
低调内敛的处世态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率真旷达、张扬个性同样是一种人生的精彩。
1 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沁园春 雪》、《陈涉世家》)
作 业
方法总结:一分为二,辩证评价
有功有过,全面评价
融入背景,客观评价
2 、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说一说:杨修死因,曹操自是心知肚明,但杨修却未必尽知,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吗 请结合人物性格, 为他俩设计一段对白。
主公,我何罪之有哇
或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述说杨修的心迹.
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三国人物
西游记
著者:吴承恩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红楼梦
著者:曹雪芹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