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单元导读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生气,唐诗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时期。但唐代的文人却不甘心沉寂,他们又掀起了文学史上唐诗的另一次高峰,唐诗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当时诗坛的流派很多,风格多样。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派,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苦吟诗派,有以刘长卿、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诗派,有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也都各成一派。但由于社会现实的残酷,社会矛盾的尖锐,诗人学会了对社会生活进行冷静地观察和思考,诗歌创作转向了两个方面:一是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二是远离社会,吟咏山水。前者是中唐诗歌的主要特征。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中唐以后,唐朝更是走向衰亡,藩镇跋扈,宦官窃权,内乱外患,使得国运日渐衰危,唐诗创作也到了晚唐阶段。晚唐诗歌沿着现实主义道路继续发展,但由于当时政治日益黑暗,战争频繁,人民苦难重重,这种社会状况,使得文人们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们彷徨抑郁,追欢逐乐,慨叹人生,反映在诗歌里的是难以消除的落寞和苍凉。但也有些文人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他们的诗作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腐败,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中晚唐诗作中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晚唐诗的景况。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长恨歌》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用意是“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听颖师弹琴》通过形象可感的语言,突出表现了颖师琴艺的高超绝伦,写出了乐曲的高雅、空灵和淳厚,流露出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激之情。
《李凭箜篌引》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艺术构思,瑰丽的语言,极力渲染了李凭高妙绝伦的演奏技艺,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感。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形象。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悼念的心情,塑造了十分具体而动人的人物形象。
《无题》是无题可命,盖意中不可言明,常托无题以寄意。《无题(一)》用平淡而流畅的语言,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抒发了诗人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无题(二)》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有表白两情相悦、至死不渝之意.
其实,李商隐的《无题》七律,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迷离惝恍也令人流连忘返的世界。4 白居易 长恨歌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悲情之恋白居易
白居易19岁时,与一个叫湘灵的普通邻家女子相恋。白居易以后考上了进士,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有门户成见的母亲拒绝。后再次苦求母亲允许,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全家迁离,不许他们见面。后来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偶遇正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一场而别。直到53岁的白居易在回洛京途中,看到旧村邻变换而湘灵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的爱情悲剧才无奈拉上了剧终的幕布。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 作者卡片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
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两人友谊甚笃,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 背景呈现 ◆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陕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动词,看动词,看望,拜访副词,只是,不过副词,难道,反而副词,随意,随便名词,此处指媒人形容词,诚实,信用动词,断绝形容词,隔绝的动词,横渡形容词,陡峭的名词作状语,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意动用法,以……为苦美丽的容颜值得羡慕仿佛睡醒情意深厚诚挚五、名句默写
①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宫佳丽三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春风桃李花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茫茫皆不见。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愿为连理枝。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秋雨梧桐叶落时上穷碧落下黄泉在天愿作比翼鸟天长地久有时尽1.通读全诗,分析诗歌是怎样来表现“长恨”的?
[名师指津] “恨”包含“痛心”“遗憾”的意思。找出诗中含有此类感情的诗句,分析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我的理解:①从“重色”说起,用“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极力铺写和渲染李、杨之乐,反衬后面无穷无尽的恨。②以“血泪相和流”的死别场面来衬托后面那没完没了的“恨”。“别”愈痛,说明“恨”愈深。③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来表现“长恨”。玄宗奔蜀,内心愁惨;路经马嵬坡,凭吊贵妃;初回长安,睹物伤情;时光流逝,思情更长;极思不得,寄于梦境。④用浪漫主义手法,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从杨玉环思念李隆基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两人的忠贞爱情,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长恨”的主题进一步深化。⑤诗歌的末两句,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即“长恨”的主题。2.《长恨歌》开篇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在整首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名师指津] 要分别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开篇首句对下文起到的作用。
我的理解:开篇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接着写重色轻国的帝王,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终于如愿以偿,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致酿成安史之乱,这一动乱便导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3.诗中的杨贵妃是怎样的形象?
[名师指津] 应举例分析杨贵妃对爱情的态度。
我的理解:在诗中,杨贵妃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形象。在仙境中,她已位列仙班,但她仍不高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的内心是凄苦、悲怨的,她不能忘记过去的美好爱情。她临别赠给使者一半钗、一扇钿合,让他交给玄宗,以表达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希望玄宗牢记他们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描述充分展示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4.《长恨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名师指津]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我的理解:这首诗以景写情,情中见景。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坡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天昏地暗,这既是实写秋天的景况,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间。“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绝。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诗歌的前面写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欢爱生活和自食恶果,意在讽喻,手法是写实;后面写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具有理想色彩,特别是写方士招魂,更是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和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相结合,使作品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虚实相生,引人入胜。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首先打动我们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这一特点给了这部作品以小说色彩和诗歌特质。从叙事方面看,本诗情节完整、曲折,详略得当。对李、杨的爱情生活是浓彩艳抹,对安史之乱、杨贵妃之死等则是一语带过,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从抒情方面看,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来折射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以表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从“太液芙蓉未央柳”到“迟迟钟鼓初长夜”,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在苦苦求索之后,诗人又在最后,用浪漫主义笔法,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真正爱情的凄婉、美丽与高贵。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反复抒情,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最终达到了高潮。渲染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诗歌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言;烘托,主要是景物之描写对情感抒发的烘托。
本诗中“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四句描写的是在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渲染了惨淡萧索、了无生机的氛围,烘托了玄宗的伤心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二十四桥仍在
张 梅
去二十四桥,明月夜,箫声起,应是最好的意境,为的只是那一句“波心荡,冷月无声”,可这一次都没有,日色也无声。初春的日色还没有掀起无边丽色。 瘦西湖足够的静,游人亦有,二十四桥在众景深处,只是不知谁和我一样的情怀?瘦西湖的水真是缠绵,典型的江南女子性格,柔且媚,绕在足畔,使人常被它迷醉得忘了行走。停一停,均是好风景。桥一座接一座,名亦典雅或妖娆,今人撑纸伞,桃红或淡绿,倚桥栏顾盼,巧笑嫣然,为的是和桥留影。可这些桥皆不是著名的二十四桥。水面苍茫,亭台参差,二十四桥不见踪迹。看指示牌,研究路线图,二十四桥有深藏不露之惑。 不远处有梅,植在庭院中,香气浓到跌宕起伏,梅花三弄,梅香也三弄,入肺腑,激情思,这桥也三弄,弄月色无边,弄情思几许,叫人费思量。我听编钟演奏《梅花三弄》,那些编钟挂在架上,弯弯似桥,一座抵达旋律的桥。编钟的演奏用古筝来配,如同桥色用月色来映照,它们情投意合,融入碧波中继续缱绻。云烟深处水茫茫。或说桥是筝,月色来弹拨,音色清绝。 桥上本有吹箫人,歌女娉婷,在千百年前的月下吹奏,箫声往往心事重重,像深夜抚过冰凉的绸缎,吹出了凉薄的寒气。吹者有心,闻者更有意,在无声冷月中,各人心意自知。年少时遇到诗句毫不惊心,如今在心底起波澜,原来岁月是一场历练,当初生涩的背诵变成温厚的懂得。
坐下吧,在一座新建的拱桥边,远有玲珑花界,熙春台在对岸,静香书屋在不远处,寻觅的过程已看了太多的风景,记取那些碧波边的风姿。把风景看遍都未寻到,不甘心,只好借问路边人。遥指,暗喜。那座石桥,没有桥名,石阶全由不规则的大块石头铺上,铁链生锈,桥板轻晃,古松横斜,不动声色间,沧桑的况味就出来了,就认定它了,踏上去,时光似乎回溯。 落入诗句的桥,譬如断桥、枫桥、赤阑桥,知名的或不知名的,哪怕是故乡的小石桥,溪上的木板桥,担当的不只是两岸的沟通,还有过于厚重的情怀。而二十四桥,真正的,就是我们落座小憩的回廊边的桥,相望却不知,这桥长24米,宽2.4米,24根玉石栏杆围以两侧,这座和数字相关而修复的二十四桥,是为了圆今人的一段怀想。好在,我也行过桥面,人生的许多际遇,常常在这不经意间。 走在桥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闲话,不知怎么说到了白居易,说起他的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他和邻家女儿湘灵相思难成,这名普通的女子,因为爱情,永远绽放在一个才子深情的笔端,洒然而成一首荡气回肠的《长恨歌》。余生寂寂,最难绕过的是最初的情愫,旧爱成梦,在岁月的风霜里,一直梦了一生,如同这二十四桥下的波光,绵绵不绝,一浪盖过一浪……
(摘自《西安晚报》,有修改)[赏评] 文章选取“二十四桥”这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风景作为叙写对象,用柔美、平缓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对二十四桥的向往、对二十四桥的寻觅和由二十四桥引发的众多感慨。文笔清丽,古典意蕴浓厚,化用和用事都凄美动人,让人如同作者一样对千百年来无数文人争相传诵的二十四桥心生向往。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