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单元导读
词,兴于唐,成于五代,鼎盛于宋。 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词坛在承传五代遗风的基础上酝酿创新,而首开一代词风的首推晏殊、欧阳修,他们承续花间词的余绪并有所创新。晏殊词在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他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写出含意较深的意境,并概括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此类佳句。而柳永因仕途坷坎,随即致力于词的创作。他开创了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含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柳永的词作有其独特的情感特质及审美内涵。他的词作着重表现自己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他的“羁旅行役”词就是倾泻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深化,词的创作日趋活
跃。晏几道、秦观等人延续宋初婉丽的词风进一步发展提高,所作词作和婉秀丽,情韵兼胜。王安石、贺铸等赋词怀古议
政,悲壮奋发。而苏轼则另辟新径,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跌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所创新,开创了豪放词派。他的词作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荡涤胸怀的激情、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开朗的胸怀为基调,打破了音律的束缚,实现了词与音乐的分离,他吸收前人的诗句,创新了语言形式。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北宋晚期,党争剧烈,金军南侵,社会动荡,而统治阶层却粉饰太平,反映在词作中,词的内容多失于空疏。而周邦彦从这种空疏中脱离出来,能够审音创调,以赋为词,集婉约词大成。
本单元所选的词,都是北宋这几个时期的代表作。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词人离开都城汴京时所写,抒发了他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则借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是北宋词坛的名篇。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而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表达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词人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贺铸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一词,感情充沛,叙事与抒情结合,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情怀。晏殊的《蝶恋花》(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情致深婉而又寥廓高远,写出了离思之感。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描写的是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此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辞意深婉。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与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都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深情。周邦彦的《西河 金陵怀古》是怀古咏史之作,表达了词人追念古昔和寄慨当今的思想情感。而他的《苏幕遮》(燎沉香)则是把对故乡的眷恋,借助于雨后风荷表现出来。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8 柳永词二首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因“词”而战
柳永游历杭州,有感于都市繁华与自然美景,写了著名的《望海潮》。金主完颜亮读了该词,抵挡不住“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诱惑,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第二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灭宋。完颜亮灭宋之意因《望海潮》而起只是传闻,虽不可靠,但柳词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作者卡片 ◆
柳永(?~约1053),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
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
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
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又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传世。◆ 知识链接 ◆
(1)词的特点
词之于诗,以体裁言,实为后起,并被视为诗之旁支别流,因而有“诗余”的别号。但词又有自身的特点:①词是长短句,不如诗之易读易背;②词分段,称为分片,中、长调的词都分片,一片就是一个乐段,分两片的最常见,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③词与诗相比,词的倒置语序也更多。
词在初兴时先有曲调,然后才有词文,当时新兴乐曲章节变化多端,为适应这种新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因此,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其后又名乐府,也被称为长短句。 (2)慢词
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动词,排列,陈设副词,依次,一个一个名词,位次动词后的语气助词,无实义动词,请动词,搀扶名词,将领大约没有心思,心情不好情意四、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
⑤______________,怒涛卷霜雪,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_。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念去去暮霭沉沉楚天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天堑无涯十里荷花1.如何理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
[名师指津] 指出记叙的要素,描绘显示的意境,概括表情的作用。我的理解: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尽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名师指津] 简析诗句对上片和下片的连接作用即可。
我的理解: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片写离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去去”承之,进一步突显离别之苦。“念”字启下片述怀,设想别后情景。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名师指津] 围绕诗人酒醒面对凄凉景色分析“融情入景”的写法即可。
我的理解: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采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它把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凄清的画面。这样一幅画面最能引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使离人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这幅画面还涵盖着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离人饮酒,多为消愁,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面对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景象,“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旧很清晰,而前路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远别,使得词人只好“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4.《望海潮》(东南形胜)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名师指津] 由“繁华美丽”角度思考,概括反映的现实情
况、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我的理解:此词通过对杭州繁华美丽景象的铺叙、描写,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抒发了词人对杭州城的赞美、艳羡之情,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5.《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名师指津] 从杭州独具的各方面优势条件和经济生活状态等角度分类作答。我的理解:①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位置优越,风景优美的“形胜”之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②从历史传统上看:是江南名城,自古以来便是繁华富庶之区。“钱塘自古繁华”。③从自然景观上看:街巷河桥、钱塘江堤、西湖山色、美不胜收。“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④从市井面貌上看:一派商业繁荣,民殷财阜的景象。“市列珠玑,户盈罗绮”。⑤从百姓生活上看:人烟繁盛,市民殷富,百姓嬉戏。“参差十万人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在词作中成熟地运用了长调词适于铺叙、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特点,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容纳了更复杂的内涵。如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上阕一层写秋景,一层写送别,一层写别后之景;下阕一层写秋日离别的伤感,一层写想象中酒醉醒来时的凄凉景色,再一层收回,叹息从此天各一方、孤单寂寞。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曲折回环、重重叠叠地渲染气氛,缠绵悱恻地表现了离愁别绪。意象组合
古代诗词中,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物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词中形成诗歌的意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的同时,借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将“杨柳”“风”“残月”组合在一起,“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解答此类题时要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从而抓住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书边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1)请在首联中找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字,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两句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具表现力的字是“断”或“倚”。“断”字是“尽”或“占尽”的意思,“断”字将角声的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渲染出一种深广清幽的意境。(“倚”字写出了征人斜倚戍楼倾听悦耳角声、欣赏迷人秋色的安闲姿态,从而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题。)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想法:蕃情像河水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祖国永远长治久安该多好啊!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安定团结的愿望。读柳永(节选)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
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
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在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推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马齿徒增,虚掷一生了。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节选自《当代》)[赏评] 《读柳永》是著名作家梁衡写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散文。文章通过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生平遭际的概述,将人物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理性的评判,高度肯定了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并得出“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的精辟结论,由此揭示了做人成事的道理。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