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第4单元15 眉妩(渐新痕悬柳)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第4单元15 眉妩(渐新痕悬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31 10: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15 王沂孙 眉妩(渐新痕悬柳)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明月千古寄寂寞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唐·李商隐《无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相见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作者卡片 ◆
  王沂孙(?~约1290),字圣与,号
碧山、中仙、王笥山人,南宋会稽(今浙
江绍兴)人。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善
文词,广交游,同代周密称其“结客千金,醉春双玉”。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但意旨隐晦。清代常州派词人对其词评价甚高。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背景呈现 ◆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南宋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统治者征歌逐舞,醉生梦死,不思收复中原。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特别是金人统治的北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不欲生。而北方的金人却伺机而动,希望把南宋消灭。国难当头,时局危急,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王沂孙写下了这首咏物抒怀词,曲折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哀伤情绪和对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慢”通“漫”,徒然动词,喜欢动词,吝惜指圆形,这里指月亮五、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淡彩穿花,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堪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凄凉处,__________________。
④看云外山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渐新痕悬柳依约破初暝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太液池犹在何人重赋清景还老尽桂花影1.“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名师指津] 先概括整体意境,然后分别描绘月初出和月渐升时的两个优美的画面。我的理解:这几句,由“渐”字领起,精细入微地刻画初升的新月,着意烘托了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纤细,在词人的眼里,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在柳梢之上。月下杨柳摇曳,柳上眉痕依依,蕴含着无限情致。随着新月渐升,月色轻笼花丛,轻淡飘柔,仿佛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依约如梦地升腾在暮霭里,仿佛冲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这几句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2.赏析“相逢谁在香径”一句表达出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名师指津] 说明由欣喜忽而惆怅的原因和过程即可。
我的理解:这一句承“便有团圆意,深深拜”而来。原本词人因“团圆意”充满了欣喜之情,但可惜的是当年一同赏月之人未归,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怅惘,欣喜和期望在一瞬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了凄清的色彩。这一句是词人情感的转折点。物象色彩也由前三句的轻柔婉丽转入孤寂凄凉。3.赏析“千古盈亏休问”一句。
[名师指津] 点明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词人由此引发的世事沧桑之感。
我的理解:这一句是过渡句,从大处落墨,以“千古”二字振起,语意苍凉激楚。这一句,概括尽了月亮与人世亘古以来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由此回观人世的沧桑之变,自然充满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人问的悲哀。4.这首词的下阕写了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名师指津] 详解词人用典抒发亡国之痛即可。
我的理解:词的下阕写望月兴叹,把咏月与感怀巧妙地结合起来,借用传说的典故,抒发了无可奈何的叹息以及山河破碎、金镜难补、无力回天的悲慨,流露出深沉的亡国之痛。5.请结合全词体会词人对故国之爱的深长忧思及恢复故国山河的期望。
[名师指津] 上片:重在分析新月形象寄寓的亡国之哀。下片:分别举例概述亡国之痛与复国之愿。
我的理解:词的上片开篇以“渐”字领出初升新月。“便有”五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新月虽然微弱,但毕竟是满月的一部分而且将来必然会成为满月。暗示国势衰弱,复国一事,虽有希望,但无人促其实现。二是这新月宛如未画完的眉,远远望去似有嫦娥背井离乡的愁怨。这里隐喻国破家亡之恨。下片转出寄托之意:玉斧难补金镜,而金瓯尚缺,河山难以整治。“休问”是无可奈何之词,因问无益,不如不问。“太液池”三句将昔日盛时与今日衰时对比,可见哀叹之低回。“何人”又将锋头一转,指向当朝者。“故山夜永”到篇末,从人间着笔,反映人们盼望复国的强烈愿望。在宋末词人中,王沂孙的咏物词最多,也最精巧。其特点一是善于隶事用典,他不是直接描摹物态,而是根据主观的意念巧妙地选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二是擅长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用象征性的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因而他的词往往被认为有深远的寄托。如《眉妩 新月》,词中无法补圆的新月,寄托着词人在宋室倾覆后复国无望的深哀巨痛。隐 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如在《眉妩 新月》一词中,全词多用暗喻。如 “团圆意”寄寓故国恢复的希望,“带离恨”蕴含着旧朝覆亡的怅恨。“千古盈亏”为人世沧桑的对话,“难补金镜”是金瓯尚缺、无力回天的感慨,而慨叹“还老尽、桂花影”则是词人感怀身世,家国遗恨的总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龙吟 落 叶
王沂孙
晓霜初着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厓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全词多用暗喻,表达词人的故国之思。 “故国凄凉早”一句,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此词乍一看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故宫的冷落表明朝代更迭,暗喻宋亡的惆怅。“啼将未歇”以下六句实写。“螀”即寒蝉。近处,寒蝉低吟;远处,飞鸿哀鸣。蝉吟鸿鸣仿佛交织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协奏曲。眼前的翻窗乱影,满阶枯叶,使人愁思满肠!“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包括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作者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宋词的最后丰收者
——王沂孙与碧山词
  宋元易代之际,与周密、张炎、王沂孙词
风相近的词人还有一些。他们大抵都是被时代
巨变的风浪所颠簸而不知何往,既不能抱必死
之志投身血火,又不能忘情故国,所以他们的
词一般说来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骨力较弱、
气势较小、境界较狭,但内涵却很深,渗透着很复杂的伤感情绪,和想要向高远处挣脱的欲望。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多用精致而丰富多变的层次结构,隐喻暗示的手法(所以他们的咏物词特别多),精细工巧的语言,往往以清丽空灵为追求的目标。
  王沂孙虽然做了元朝的官,心理却很复杂,在他的词中,也仍有许多是写故国之思的。作为前朝遗民,怀念故国,是一种忠诚的表现,也是封建知识分子所不能摆脱的一种情节。只是这种情绪,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对宋王朝的怀念或民族意识,而是同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沧桑感融合在一起,同时又渗透了个人在历史巨变中无可奈何、只能听任摆布的凄凉感。在写作手法上,王沂孙比周密、张炎写得更隐晦、含蓄,常常借甲咏乙,借此喻彼,看上去大多只是咏物、写景以及写男女恋情,而在隐隐约约之间,用些特殊的笔法,暗示词中埋藏得很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如《眉妩 新月》中“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齐天乐 萤》中“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天香 咏龙涎香》中“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等,都是如此。其中《齐天乐 蝉》借蝉咏怀,叹息岁月变迁的无情,自述“清高”“凄楚”,最为人称道。正由于王沂孙是以深隐的笔法抒发复杂的情感,所以词的结构特别地曲折,语言也特别地精细。   王沂孙词的主要风格特点是凄婉、沉郁、奇幻,多用比兴,借物抒情。
  国家之恨,黍离之悲,是贯穿碧山词的一条主线,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云:“中仙最多故国之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碧山以和平中正之音,却值宋室败亡之后,故其词哀以思。”碧山词的故国之思明显地表现在感时怀旧,赠别念远的《醉蓬莱 归故山》《长亭怨慢 重过中庵故园》《高阳台》和《淡黄柳》等篇中。如《醉蓬莱 归故山》:  扫西风门径,黄叶飘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从“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等语看,当是他辞去庆元路学正之职归还故里时写的。词中描绘了故山西风黄叶,寒英白云,秋灯秋雨,更一声秋雁的悲疏荒凉的秋色,烘托了弃官归来的词人哀时伤事的凄苦情怀。归来后只见故山风依旧,国事全非,触景伤情,兴起“故国如尘,故人如梦”之慨。  破国亡家后的词人,重过故都友人故园时,所见所感的是“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昔日宴游之地,如今人去园空,一派衰草斜阳的凄凉景象,令人空自惆怅。“望不尽、苒苒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长亭怨慢 重过中庵故园》)人生今昔之感,故国乔木之悲,充斥于字里行间。又如:  何人寄与天涯信,趁东风、急整归船。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高阳台(残萼梅酸)》]
  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对东风、空似垂杨,零落千丝。[《高阳台(驼褐轻装)》]
  这些词章,有的借伤春慕远的怨女,盼望伊人归自天涯,寄托了对远在涯海的南宋君臣复兴宋室的一线希望,深情呼告远人,家乡春色,“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希望他们在春色将残的时候,“趁东风、急整归船”。对已飘零“海外”的南宋残余政权仍抱有一丝幻想。此种结句,如“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庆清朝 榴花》),“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眉妩 新月》),“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等,都表现了对风雨飘摇的南宋残余政权的一点微茫希望。  碧山词的黍离之悲,更多地表现在咏物词中,不过多用比兴寄托的笔法,表现得就更为纤徐隐晦了,现存的六十五首碧山词中,咏物之作就有三十四首,代表了他的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其词凄婉沉郁、奇幻峭拔的特点。正如张惠言所说:“碧山咏物之篇,并有君国之忧。”(《词选》)因此,秋色便成为碧山词的重要题材。如《水龙吟 落叶》《扫花游 秋声》《绮罗香 红叶》等以咏叹秋色反映末世现实,抒发离乱之苦、身世之悲的词作比比皆是。试看《水龙吟 落叶》:  晓霜初着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厓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彻,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词人笔下萧疏凄凉的秋色,不仅是时令上的秋天,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秋天,他借深秋时节黄叶纷飞的萧瑟景色,抒“望中故国凄凉早”的摇落之悲,又由红叶题诗的历史故事,寄托了故都宫残沟荒,三宫散尽的黍离之感。“想重厓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实际描述的是万木凋零、落叶堆积、千山裸露的凄凉秋色,抒发的却是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悲楚凄怆的情感。  我们再来看看碧山的另一首代表作《天香 咏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甆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这首词同样明显而充分地抒写了哀痛亡国、物事人非的悼惜之情。但最令人称道的当是语言的高清峭拔和描物的奇幻缥缈。头两句“孤峤蟠烟,层涛蜕月”外表苍莽有力,细品又不失精雕细琢,区区八字,便描绘出一幅宏大而极富神韵的海天美景,空旷的海面上独耸一柱石礁,石上烟雾缭绕,有如蟠龙轻轻摆动身躯,天空云彩,如海面波涛,层层涌退,淡淡月光,渐渐从云层中透出。既有粗犷的海空线条,又有细致的烟云月色,既有静肃的海石,又有缥缈灵动的烟绕、云涌和月移。后两句“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则着力渲染朦朦胧胧、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梦似幻,令人神往。《岭南杂记》说到这首词的特点时称“之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以海市蜃楼喻之,毫不为过。  咏物是碧山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情发于心,而附之于物,然往往又超脱物外。其咏物词虽风格峭拔,用语精致,却极少直描物态,而着重于物的神韵的展现,结合内心丰富的情感,常常以身入境,运用高超隐喻手法,达到物即人、物即我的高深境界,因此有人称他为“咏物圣手”。如《齐天乐 蝉》: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显然这首词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但很多人只一味地认为本词只把蝉比作已死的南宋后妃。其实这首词上半阕的确是隐喻后妃,而下半阕却是作者以秋蝉自喻,感怀身世。尤其是“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三句,分明在倾诉自己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前朝遗民,国破家亡之后,在异族统治下是多么的心酸和无奈。这一点,陶尔夫教授在《南宋词史》里也明确指出:“词中还揉进了作者个人身世之感,寒蝉的悲鸣实际上也是作者(包括南宋遗民)灭国亡家后的哀吟。”  有学者习惯性地称王沂孙的词是“借物喻志”,笔者认为,这个“志”字用得殊不恰当,虽然他生跨两朝,亲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但从他的词作中,根本看不出有何大志,也看不到他对元朝统治的任何不满,所有的只是对亡国的哀悼及对凄苦身世的悲吟。也有人说碧山词风格近辛词,他是看到了两者在用典较多和使用翘楚之词方面有相似之处。实际上两者一为争战沙场的提兵之将,一为悲凄绝望的亡国文人,身世处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意识差异很大,反映在作品中,其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稼轩胸怀收复失地、重振国威的豪情壮志,其词风固然豪放雄健;而碧山身处亡国末世,无可诉求,其词格虽然高清,但也十分沉郁,除了对故国的深情湎怀之外,便是对身世的咽咽自叹。《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碧山胸次恬淡,故黍离、麦秀之感,只以唱叹出之,无剑拔弩张之气。”也是对二者词风之迥异的一个佐证。  王沂孙所生活的时代,既是我国封建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汉民族旧王朝为新兴的蒙古族王朝所取代的历史转折时期;又是我国文学史上,词这种文体摆脱附属地位而充分成熟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这特定的时代背景,影响着王沂孙的思想感情,也影响着他的创作道路;另一方面,两宋咏物词是在“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互相补充和推动下完成其发展历程的。王沂孙的词集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的最终结果——巧构安排(词的表达)与寄托深远(诗的意境)的完美结合。碧山词彻底摆脱了早期燕乐词内容和情调低俗的缺点,综合了豪放婉约两派的优点,兼有诗的深远意境和词的精巧艺术,其格调高尚而清雅。王沂孙以一颗纤细敏锐的词人之心感受并反映了时代和个人的悲剧,用其沉郁之笔,唱出了两宋词坛辉煌而又短暂的余音绝响。虽然他存词不多,但完全可以说他是宋词的最后一个丰收者。[赏评] 唐诗过后是宋词,而王沂孙被称为“宋词的最后丰收者”。本文详细介绍了王沂孙词作的特点,其词层次章法缜密。在宋末格律派词人中,王沂孙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其词的主要风格特点是凄婉、沉郁、奇幻、多用比兴、借物抒情。王沂孙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变,倍尝漂泊之苦。亡国之痛、身世之悲和屈节之恨,郁结一身,发之于词,哀思悲节,低沉、凄婉。国家之恨,黍离之悲,是贯穿碧山词的一条主线,碧山词的黍离之悲,更多地表现在咏物词中。咏物是碧山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情发于心,而附之于物,然往往又超脱物外。其咏物词虽风格峭拔,但着重于物的神韵的展现,常常以身入境,运用高超隐喻手法,达到物即人、物即我的高深境界,因此有人称他为“咏物圣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